近八十岁的父亲,日子看似过得清闲,可我知道,他心里从没有真正闲下来过。那些操不完的心,像一圈圈绕不完的线,明明大多是儿女孙辈眼里 “徒劳的瞎操心”,他却依旧日复一日地循环着,乐此不疲。
后来我才慢慢懂,这份 “闲不住”,其实是母亲走后,他用来填补内心孤独的方式。如今的他,一日三餐从不含糊,更少不了那两顿小酒 —— 每天两顿、每顿二两,是雷打不动的慰藉;手边那根磨得发亮的旱烟袋,不过二十公分长,却陪着他在街巷与社区的花园里东逛西游,有时看邻里下棋,有时听老人聊天,偶然还能凑个热闹局,日子过得平淡,却有自己生活的节奏。
父亲还有几个 “雷打不动” 的习惯:每天的《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他准会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一字一句、一帧一画地认真看完;就连《海峡两岸》的最新动态,他都记得比我清楚。最让我心头发暖的,是他对远在新疆的我的牵挂 —— 早先我在南疆时,他特意在地图上库车的位置画了个小圈圈;后来我到了伊犁、乌鲁木齐,地图上又多了两个小小的标记,像是把我的每一段路程、每一处落脚,都妥帖地收进了他掌心的牵挂里。
想起 2018 年过年后,我告诉父亲要调去新疆工作时,他当时皱着眉,语气里满是不解:“咱家里是吃不上还是喝不上?非要去那地方?” 如今再提起这话,他只是笑着摆摆手,不再多说。其实我懂,不光是父亲,老家不少亲戚对新疆都带着类似的偏见,总觉得那里又穷又偏、满是沙漠戈壁和天山 —— 就连中国最大的沙漠也在这儿,却不知道这片占了国土面积六分之一、足有 166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藏着多少生机与活力。就连我自己,也是到了新疆后,才彻底打碎了从前的刻板印象,想来也怪不得他们 —— 人心里的固有观念,本就需要新的认知一点点去焐热、去打破。
这些年,父亲心里的 “固念” 确实变了不少。从前的他总是绷着脸,严肃得很,小时候我从没敢跟他开过一句玩笑,家里的氛围也总带着点拘谨;直到他退休后,我们哥仨才慢慢敢跟他逗趣,他也渐渐放下了紧绷的性子,偶尔还会主动跟我们打趣几句。那些曾经不敢搭话的距离感,在日复一日的磨合与闲话里,慢慢酿成了温馨的烟火气,悄悄融进了一日三餐的缝隙里,也融进了我们彼此的心间。
今日翻到父亲的一张照片,是仲秋时节拍的 —— 那天二弟三弟陪着他,把煤城新汶的景点转了转。虽离他住的地方不远,可老人的圈子本就窄,除了我们带他出门的日子,他的活动范围大多局限在翟镇那片小小的空间里。他总说不在乎外面的变化,可每次从新泰回老家,车子驶过岸堤水库(我们都叫它云蒙湖,那是山东省的第二大水库)时,他总格外高兴,眼睛紧紧盯着湖面,一眨不眨,像是怕错过什么宝贝。我心里清楚,他哪里是在看风景,分明是在搜寻那些藏在水波里的、远去的思念。
生活里的气息,美好的记忆,只有懂了那里面的旋律,才能适应自己,让和谐的纽带连起情感了的诗意,活成一个更好的自己....
祝愿父亲坚持下去,把生活里的诗意传承给众多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