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4/21
分享

海岸线漫笔:从胶东到南海的潮声

在咱胶东半岛,老辈人常念叨:“海啊,那可是大地扎根的地场儿,潮起潮落,就跟咱过日子的韵脚似的。” 俺自小在胶州湾边长大,听惯了渔民那亮堂的号子,还有那呼呼作响的潮啦啦海风,总觉着咱祖国这海岸线,就像一条金丝带,把俺们庄户人家的日子和那广阔世界紧紧连在一块儿。

辽东湾的晨曦刚把桅杆染得通红,村里的老周叔就摇着舢板出海喽。你瞧,他裤脚沾着的海蛎子壳碴儿,在日头下一闪一闪的,就跟他眼角被海风刻下的皱纹一样 —— 那可都是岁月留下的印子。老周叔轻轻摩挲着浮筏上刚冒头的海带苗子,嘴里嘟囔着:“瞅瞅,今年这海带苗子可比去年密乎多了。早年捞海菜都使木耙子,如今都换上塑料浮漂嘞。只要潮汛一来,咱这收成啊,指定跟着水涨船高。”

村口那座老灯塔,如今换上了锃亮的不锈钢新衣,在朝霞里亮闪闪的,不过还留着俺爹那辈人刷漆时蹭上的红锈斑。记得 1998 年那场大汛,俺爹和乡亲们在灯塔上守了整整三天三夜,用麻绳把晃悠的灯座捆得结结实实。现在这灯塔都联网喽,在手机上就能看着每道光束往哪儿照。可俺爹还是稀罕蹲在塔下,听着自动报警系统 “嘀嗒嘀嗒” 响,他说这是大海在跟新时代唠嗑呢。

青岛港里,吊车 “咣当咣当” 地装卸集装箱,这动静儿,一下子就把俺拉回到年轻时在码头扛麻包的光景。那时候,手掌磨得全是血泡,如今都换成自动化控制室里的触摸屏啦。村里的二顺子,以前光脚在码头上撒欢儿跑,现在可是 “无人码头” 的技术大拿。他领俺去看那些智能导引车,跟织布机上的梭子似的,来回穿梭不停。可他说,心里头最念想的,还是老辈人喊的 “嘿呦嘿呦” 扛包号子,他说:“那号子声,就像刻在咱骨头缝里的海魂,咋都忘不掉嘞。”

胶州湾的滩涂上,盐蒿子还是红得扎眼,就是多了一排排光伏板。俺们把盐碱地变成了能生钱的 “阳光银行”,晒盐剩下的卤水养着虾蟹,光伏板下还种着碱蓬菜。村支书老陈蹲在田埂上,拿着树枝在账本上划拉着说:“瞅瞅,这海风吹来的,可不单单是咸腥气,还有科技带来的甜滋滋味儿呢。” 看,他裤管上的盐霜,和手机里的电商订单,在夕阳映照下,一块儿亮闪闪的,好看极了。

去年跟着闺女去海南,在三亚海滩,俺一眼就瞧见了山东的渔船。船头 “鲁威渔” 的牌照,在椰林树影里看着格外亲。开船的小伙子是村里出去的后生,他指着船上的卫星导航仪跟俺说:“大爷,现在咱这渔网都能撒到南海礁盘那儿去喽,用手机还能视频看着胶州湾的老槐树呢。” 他递给俺椰子水,闻着带海腥味,可俺一喝,就想起老家的鲅鱼饺子。原来,不管走到天涯海角,大海的滋味都是一个样儿。

还有那海南的 “海洋牧场”,可把俺稀罕坏了。坐着玻璃观光船往下瞅,人工珊瑚礁跟海底森林似的,繁茂得很,热带鱼在从山东运来的海带苗间游来游去。闺女说这叫 “蓝色粮仓”,可俺瞅着那些排列齐整的养殖网箱,咋看咋觉着像老家晒谷场上的粮囤子,只不过这回囤的是大海给的好物。

从辽东湾晨钟敲响,到南海晚霞映照,这海岸线的每一朵浪花,都在讲着新故事。村里的小年轻带着 “海产直播” 回村,把虾皮、海参啥的装上冷链车,发往全国各地。老周叔的孙子在海边建了座 “海洋科技馆”,用 VR 技术能让孩子们看到爷爷当年捞海菜的场景,一下子就好像回到过去。俺爹呢,还是每天揣着旧搪瓷缸,蹲在新修的防波堤上,看着货轮 “呜呜” 鸣笛驶向远方,他说这是大海在唱新时代的号子。

去年秋天回村,俺看到老灯塔的光束扫过新竣工的跨海大桥。俺伸手摸摸桥栏上精致的雕花,心里一下子透亮了:咱庄户人的日子,就跟这海岸线似的,潮起时得有胆子去闯浪头,潮落时得稳稳守住根脉。那些沾着海蛎子壳碴儿的手掌,那些在码头上磨出老茧的手,还有手机屏幕里一闪一闪的新希望,都在大海的涛声里,编成了中国海岸线那壮丽的诗篇。

海风又 “呼呼” 地刮起来喽,俺大老远就听见老周叔在哼唱,还是那首改了新词的渔歌:“海水蓝,日子甜,金丝带绕着九州边,老辈的汗,后辈的愿,都在潮头浪尾连成片……” 这歌声和晚霞的光搅和在一块儿,把祖国的海岸线染得通红通红的,就跟俺们庄户人心里头,那团一直烧得旺旺的灶膛火一模一样。

这渔歌旋律如丝线,串联起沿海渔村、港湾的独特故事与光芒。不远处浅滩上,孩子们嬉笑捉蟹,传承着对海洋的探索热情。海边民宿里,游客聆听渔村故事,为这里带来新活力。

顺着歌声的方向望过去,在更远处的深海区域,一艘艘装备精良的远洋渔船正破浪前行,船头高高昂起,劈开层层海浪。船上的渔民们靠着先进的导航和捕捞技术,在广阔的海洋里追寻丰收的希望,他们眼神坚定,充满期待。这些渔民传承着祖辈的航海手艺,又不断接纳新的知识和技术,他们是海洋的守护者,也是新时代海洋经济发展的开拓者。

如今,科技就像春风一样,悄没声儿地改变着海岸线上的一切。无人机在天上盘旋,实时盯着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智能养殖设备精准调控着海水的温度、盐度,给海产品创造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这些新技术不光提高了生产效率,还让海洋开发更科学、更可持续。

在这个信息跑得飞快的时代,海岸线上的渔村也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年轻的渔民们通过直播平台,向全国甚至全世界显摆着海洋的魅力和丰收的欢喜。他们麻溜地摆弄着手机,介绍各种海产品的特点和做法,屏幕那头,无数双眼睛好奇地瞅着这片神秘又富饶的蓝色家园,订单跟雪花似的飘来。

海边的学校里,孩子们不光学书本上的知识,还参加各种海洋文化实践活动。他们跟着老渔民学编织渔网,了解古老的航海事儿;在海洋博物馆里,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亲身感受先辈们出海的艰难和豪迈。这种传承方式,不仅让孩子们深深了解家乡海洋文化的厚实家底,培养他们对海洋的敬畏和热爱,更在他们心里种下传承与创新的种子,让海洋文化在新时代接着往下传,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独一份儿的精神养料。

展望未来,咱中国的海岸线指定能绽放出更鲜亮的光彩。在保护好海洋生态的前提下,海洋经济会不停地创新发展,海洋文化也能传得更广更远。那无边无际的海洋,会一直滋养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成为大家永远的骄傲和力量,激励着大伙在新时代的浪潮里,朝着更美的明天使劲儿往前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