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庐山三叠:时光褶皱里的诗性年轮

盛夏的风,悠悠穿过香炉峰,仿若携着李白袖口那尚未散尽的馥郁酒香。那道自紫烟中飞泻而下的瀑布,依旧以银河般的磅礴弧度垂落,只是水流之中倒映着不同时代悠悠流转的云影。我静立在观瀑亭边,指尖轻触栏杆上的刻痕 —— 某道浅凹之处,镌刻着经年累月游客摩挲的痕迹,而在更深的地方,仿佛还凝留着公元 725 年,诗人提笔时,墨汁渗入石纹的滚烫温度。

瀑布如雷霆般轰鸣着,一头扎进深潭,那震耳欲聋的浪涌声里,苏轼的身影仿佛穿越时空,悠悠浮现。当年,他卓立在西林寺前,眼见云雾将同一座山峰幻化成万千姿态:横看时,山脊犹如刀削斧劈般刚劲凌厉;侧观之,却似水墨皴染般温婉柔和。此刻,眼前的云雾正缓缓飘动,某片云絮轻掠岩面的轨迹,恰似《题西林壁》手稿里“峰”字那婉转灵动的笔画。山间的雾霭,每年要将庐山温柔笼罩 190 天,每一团雾,都像是被岁月反复描摹的深邃哲思,在山风的轻抚下,消散又聚集成全新的形状。

山巅的风,挟裹着岁月的丝丝凉意,让人不禁忆起多年前那位登高望远的伟岸身影。他傲立在含鄱口,俯瞰长江如一条蜿蜒的素练,大衣领口的线条与山峦的起伏轮廓,在暮色的晕染下完美重叠。此刻,望着江水悠悠缠绕山脚,我忽然领悟“一山飞峙大江边” 中那个“飞”字,竟是写尽了群山拔地而起的雄伟气势 —— 千万年来地壳抬升的磅礴力量,与诗人笔下“跃上葱茏”的万丈豪情,在此时的山风里,遥相呼应,共鸣回响。

暮色如轻柔的纱幔,缓缓漫过五老峰,我在蜿蜒的山径上,不经意间拾得一片枯叶。那叶脉的走向,像极了李白诗稿上规整的行距;叶背的斑纹,晕染成苏轼眼中变幻多姿的峰峦;而叶柄断裂处的纤维,恰似那位伟人手稿里遒劲有力的笔触。原来,三位诗人早已将他们的诗心,深深融入庐山的每一寸肌理:李白的浪漫,在瀑布飞溅的晶莹水花里熠熠闪耀;苏轼的哲思,凝结为云雾那如梦似幻的缥缈;而那份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则化作了岩层中奔涌不息的强大生命力。

当最后一道夕照,如同金色的薄纱,为瀑布镀上一层璀璨金边,我仿佛听见三重叠响的脚步声,在山间悠悠回荡。李白的木屐,叩响盛唐那如水的月光;苏轼的草鞋,踏碎宋代那清冷的霜华;还有一双步履坚定的足音,踩过新时代那清新的晨露 —— 三者的节奏,在时光的长河里,交织融合,最终幻化作我脚下这串深浅不一的足迹。原来,庐山从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坐标,更是一座被千年诗心深深浸润的巍峨文化丰碑,每一道山脊,都镌刻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年轮,在岁月的浩浩长河里,永恒闪耀着不同时代独特的精神光芒,照亮我们前行的漫漫征途。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