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19
分享

墨痕深浅处,红楼人间心

在青埂峰下那石头还未被尘世的喧嚣沾染分毫之时,曹雪芹的案头,已然蒙了一层厚厚的、如岁月霜华般的痕迹。那是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所留下的印记,每一道纹路,都仿佛是他在漫长创作旅程中的深深脚印,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冥思苦想与殚精竭虑。世人皆知《红楼梦》“字字看来皆是血”,可又有几人能真正参透,这血里,藏着多少添笔时的炽热温情,删墨间的彻骨清寒。

这十年的艰苦创作,恰似为世间绘就了一幅宏大画卷的底色,那是对人间万象的初步勾勒,质朴而深沉。而随后的五年增删,则如同一场细腻的雕琢,为这幅画卷添上了灵动的魂与坚韧的骨。增笔,是将他心头那团对人间炽热的火焰,小心翼翼地融入每一个字符;删墨,是褪去笔尖多余的浮躁与锋芒,让文字更加纯净而深刻。一笔一墨,皆浸透着曹雪芹对人间的痴狂眷恋与深深执念,宛如他以灵魂为墨,与这纷繁世间进行的一场深情对话。

增笔,增的是烟火人间的至真至纯。初下笔时,荣国府或许只是一个模糊的轮廓,那朱门高墙,不过是个冰冷的框架。但随着曹雪芹的笔触游走,廊下的鹦鹉仿佛被赋予了生命,竟能清脆地念起《葬花吟》,窗台上的海棠也似通晓人心,会随着书中人物的心事,或欣然绽放,或悄然凋零。

就拿黛玉葬花来说,最初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 “荷锄葬花” 的背影,单薄而朦胧。但当添上那句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的含泪低吟,刹那间,那纷纷扬扬飘落的花瓣,便不再只是自然的凋零,而成为了黛玉灵魂的寄托。这落花,承载着她对自身命运如落花般飘零无依的悲叹,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深刻感悟,更蕴含着她对生命无常的无尽感伤。从此,这落花,便成了她的魂,让黛玉的形象跃然纸上,触动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

宝钗扑蝶亦是如此。起初,也许只是闺阁之中一段平常的闲趣描写。但添上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这般生动的描绘,将宝钗的灵动活泼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 “金蝉脱壳” 这一巧妙情节所暗藏的心机智变,让宝钗这朵如 “冷香丸” 般看似清冷的人物,有了充满温度与质感的细腻肌理。我们仿佛能透过文字,看到那个在花丛中追逐彩蝶的少女,天真烂漫中又透着一丝世故,使她的形象更加立体丰满,真实可感。

还有刘姥姥进大观园,增添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 这句憨态可掬的笑语,瞬间让刘姥姥的形象鲜活起来,仿佛一个活生生的乡下老妪就站在我们面前,带着泥土的质朴与纯真。而她临别时悄悄塞给平儿那包枣子的细节,更是神来之笔。这一包枣子,不仅为富贵奢华的大观园,注入了来自乡野田间的质朴与实诚,更让我们看到了刘姥姥心底那份不为人知的善良与感恩。这一增笔,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浓浓的人间烟火气,使大观园不再是一座冷冰冰的富贵牢笼,而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人情冷暖的真实世界。

这些增笔,绝非简单的文字堆砌,它们就像给书中人物注入了鲜活跳动的心脏,赋予了他们生命的活力与情感的温度;又似为大观园这座庭院播撒下光阴的种子,让它在岁月的流转中,逐渐生长出柴米油盐的烟火气息,弥漫着喜怒哀乐的人间百态。这座大观园,不再仅仅是亭台楼阁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情感的尘世桃源,让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能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增笔为《红楼梦》注入了人间烟火的生气,而删笔,则是作者对作品深度与韵味的进一步雕琢,它同样蕴含着作者的良苦用心。删笔,删的是锋芒处的粗钝。从脂砚斋的批语中,我们能窥探到一些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秘辛。比如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的旧稿,原本或许有着 “更衣”“遗簪” 等直白露骨的描写,将那场豪门丑闻渲染得如烈火烹油般激烈。然而,曹雪芹最终还是删去了这些过于直白的情节,只留下 “画梁春尽落香尘” 这般含蓄隐晦的诗句。这一删改,不仅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含蓄、内敛表达的推崇,更展现了作者对封建礼教束缚下人性复杂的深刻洞察。删去直白描写后,这场悲剧多了一层雾里看花的怅惘,让读者在模糊与隐晦中,更能感受到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以及人心在这种压抑下的扭曲与挣扎。那留白之处,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牵动着读者的心弦,让人忍不住去揣测、去思索,在心底留下了无尽的遗憾与叹息。

再看元妃省亲,初稿或许曾大肆铺陈皇家仪仗的煊赫威严,将那份荣华富贵展现得淋漓尽致。但曹雪芹却删去了几处过于铺张的笔墨,只留下 “当日既送我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 这句饱含无奈与心酸的轻叹。这一删改,看似轻描淡写,实则举重若轻。它巧妙地将荣华背后的孤苦与无奈,以一种更加深沉内敛的方式托出,让读者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元妃身处皇家的身不由己与内心的痛苦挣扎。删去的并非仅仅是情节,而是把那份露骨的痛,小心翼翼地藏进字里行间,让浓烈的悲伤化作悠长的余韵,如同煮茶时撇去浮沫,留下的才是最醇厚回甘的茶汤,耐人品味,令人深思。

增删之间,实则是一颗心在人间尘世的沉浮历练。曹雪芹增一笔宝黛共读西厢的痴,仿佛将自己年少时那份懵懂而炽热的情感,小心翼翼地揉进文字之中,每一个字符都承载着他对纯真爱情的向往与珍视,那是他心底最柔软角落的深情流露。他删一段家族倾颓的惨烈,并非是要逃避人间的苦难,而是深知过于直白的描绘,只会让这人间的苦显得太过刺目,他希望读者能在文字的留白中,以一种更加细腻的情感去体悟其中的悲痛与无奈。添上史湘云醉卧芍药裀的憨态,那是他对人间美好纯真的不舍,他不愿这纷繁世间少了这一分痴顽与率真。而抹去某些过于直白的怨怼,是他明白世间的伤痛,从来无需声嘶力竭地呐喊,真正的痛,往往藏在心底,以一种更加深沉内敛的方式呈现,才能触动读者内心最柔软的角落。

在这五年的增删岁月里,案头的纸墨干了又湿,湿了又干。每一次添笔,都像是在为自己笔下的亲人披上一件抵御风寒的棉衣,满含着关怀与爱意;每一次删字,都仿佛是在为故友轻轻拭去眼角的泪痕,传递着理解与安慰。他哪里是在修改一部书,分明是在以文字为针,以情感为线,将人间的温暖与痛苦、欢笑与泪水,细细密密地缝补在一起,熨帖得恰到好处,使之成为一幅浑然天成的人间画卷。

后来,《石头记》终成经典,那墨痕里的增删,都化作了岁月的深刻注脚。增的那些烟火气,让我们即便相隔百年,依然能透过文字,嗅到潇湘馆里翠竹的清幽香气,感受到那份雅致与诗意;删的那些锋芒处,让这人间的悲喜多了一份温柔的体谅,使我们在品味故事的同时,能以一种更加平和、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人性的复杂与生活的无奈。原来,所有的添与减,并非是为了让故事变得更加圆满无缺,而是为了让这人间的痴念、世事的变幻,都更像是一场真实可感的梦。在这场梦里,有欢笑,有泪水,有相聚的喜悦,也有离散的悲伤。而这,正如曹雪芹案头那盏永不熄灭的灯,它曾照亮过他十年的辛勤创作之路,如今,也依然温暖着我们穿越千年的深情回望,让我们在这部伟大作品的字里行间,探寻到人性的光辉与生活的真谛。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文学创作往往容易陷入浮躁与功利的泥沼。然而,曹雪芹对《红楼梦》十年笔耕、五年删改的创作态度,却如同一座屹立不倒的灯塔,为当代文学创作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启示我们,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需要创作者静下心来,深入生活,用心去感受人间的冷暖,用灵魂去触摸人性的复杂。只有摒弃浮躁,以一种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态度对待创作,注重情感与内涵的表达,才能创作出具有深度、温度与感染力的作品,让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寄托与慰藉,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