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2 日,夏意正浓,我踏入了田汉故居。长沙的雨,像是从历史的深处飘来,带着潮润的墨香,悄然弥漫在这座承载着无数记忆的小院。这墨香,恰似田汉留在纸页上的文字,即便历经岁月长河的冲刷,当再次探寻,那股炽热的气息,依旧能跨越时空,扑面而来。那热气,从笔锋间潺潺淌出,交融着橘子洲头猎猎的江风,岳麓山上苍苍的翠意,还有黄浦江畔尚未冷却的滚烫热血。
走进故居,仿佛能看见当年他从这里启程的身影,行囊中静静躺着半部《关汉卿》的草稿,那是梦想的雏形,带着故乡的温度与期许。此后,无论是在日本留学生宿舍那静谧的角落,还是上海霞飞坊逼仄却满溢灵感的阁楼,那支笔,宛如不知疲倦的舞者,在纸页间尽情地挥洒着诗意与激情。剧本如小山般堆叠,一部部话剧里的呐喊、一曲曲戏曲里的婉转、一场场电影里的光影,皆是他眼中的山河。那山河里,有百姓灶台上袅袅升腾的烟火,有战士枪尖上凛冽闪烁的寒光,更有少年人眼眸中熠熠生辉的星光。人们赞誉他为 “当代关汉卿”,他却只是微微一笑,道:“笔杆子,理应为天下人写戏。”
尤为难忘 1935 年的那个春夜,静谧的氛围被时代的悲怆所笼罩。烟盒衬纸在他的指间微微发皱,他的眼神炽热而决绝,牙关紧咬,手中的钢笔似承载着整个民族的希望与悲愤。当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这几个字从笔尖倾泻而出时,每一笔都仿佛用尽了全身的力气,直至把纸都戳出了毛边。那哪里是在写字,分明是用自己的骨血,向着黑暗的世界发出最振聋发聩的呐喊!后来,这激昂的旋律成为了国歌,每当那熟悉的旋律响起,仿佛能看见他静静地站在舞台侧幕,眼中闪烁着熠熠光芒,仿佛在自豪地诉说:“你听,这是咱中国人的嗓子,是中华民族不屈的怒吼!”
他的剧本,满是人间烟火的温度。茶馆里茶碗碰撞发出的清脆声响,田埂上稻花绽放散出的缕缕清香,都能从字里行间悄然渗出,弥漫在读者心间。在故居的展柜里,有一份记录着这样的故事:有一次,在剧场中观看自己所写之戏,台下卖糖葫芦的老汉竟随着角色的命运潸然落泪。他见此情景,悄悄在戏单背面写下:“戏,唯有写到人心坎里,方算得真本事。” 那些年,他行遍大江南北,帆布包里装满了剧本,更装满了矿工辛勤劳作的汗水、农人数十年如一日磨出的厚茧。这些生活的馈赠,都化为了他笔下最鲜活的灵魂,赋予作品以蓬勃的生命力。
如今,长沙的剧场里依旧在上演着他的戏。当年轻演员念到 “我们万众一心” 时,台下总会有人不自觉地悄悄挺直腰杆,神情庄重而肃穆。这场景,恰似他当年所言:“好的艺术,是能让人心里长劲儿的。” 他的笔,早已成为珍贵的文物,静静陈列在历史的长河中,然而,那些由他写下的文字,却从未消逝。它们在国歌里激昂奏响,在剧本里熠熠生辉,在每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代代相传 —— 宛如一粒火种,被岁月温柔焐热,愈发熊熊燃烧,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离开故居时,雨又淅淅沥沥地落了下来,雨滴打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恍惚间,那钢笔划过纸页的沙沙声,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与《义勇军进行曲》那激昂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在微风中缓缓飘荡,传向远方。那是他留在人间的深情回响:为山河写戏,为人民放歌,这滚烫的人生,永远年轻,永远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