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坐在藤椅上摇蒲扇时,总爱讲些老掉牙的故事。蒲扇摇得慢,故事也说得缓,像院角那口老井里的水,明明是千百年前的传说,却能舀出满碗的温。
先说盘古。奶奶说,当年天地是个混沌的蛋,盘古蜷在里头,一睡就是万万年。后来他醒了,摸出把巨斧,“咔嚓” 一声就把天和地劈开 —— 斧刃带起的风,变成了东海南山的响;溅出的石屑,成了天上的星。他怕天地再合上,就头顶天、脚踏地,一天长高一丈,长了八千八百年,直到天够高、地够厚,他才轰然倒下。“你看那山,是他的骨;那河,是他的血;那田里的庄稼,是他头发变的哩。” 奶奶指着院外的玉米地,叶子在风里晃,像极了盘古没来得及梳的发。我那时总问:“他疼不疼?” 奶奶笑,蒲扇拍了拍我的手:“疼啊,但他想让后来人有地方住,有粮吃,就不觉得疼了。” 后来我才懂,盘古不是神话里的巨人,是每一个想给后人撑出片天的人。就像爹在春耕时,面对广袤的土地,弯着那被生活压弯的腰,不辞辛劳地播种希望,那是一种无言的担当,如同盘古以脊梁撑起天地。又像爷爷修渠时,粗糙的手掌磨破了一层又一层皮,却从未喊过一声苦,他心中装着的是整个村子的灌溉与丰收,这和盘古想让后人有地方住、有粮吃的心意别无二致。这种担当,是把苦自己咽、把甜留给日子的念想,它深深地扎根在我们的血脉里,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
女娲的故事,奶奶也讲得绘声绘色。那年夏天发大水,村东的桥冲塌了,奶奶就说,女娲当年见天塌了个窟窿,洪水淹了地,生灵哭得慌,她心急如焚,赶忙捡来五色石,在熊熊烈火里炼了九天九夜。那石浆被熬得浓稠似胶,色泽斑斓如天边被夕阳染透的云霞,又像灶上熬糊的粥,冒着热气,咕嘟咕嘟地翻滚着。她一勺一勺往天上补,滚烫的石浆溅到手指上,瞬间烫得起了泡,可她眉头都不皱一下,眼中满是坚定,依旧不停地忙碌着。补完天,她又捏泥人,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吹口气就活了。“她捏人的时候,总在泥里掺点自己的泪,” 奶奶擦了擦眼角,“怕人活在世上苦,泪水里有甜。” 我曾在下雨天趴在窗台上看,乌云像破了的天,雨水像没补完的缝,忽然就想起女娲的手 —— 原来 “补天” 从不是神仙的本事,是娘缝补破衣时的针脚,是婶子给邻居送粮时的脚步,是女人家把 “日子的窟窿” 一点点补圆的韧劲。就像那年桥塌了,村里的媳妇们凑钱买木料,男人们下河架梁,雨里泥里忙了半个月,桥又立起来了,走在上面,稳得像女娲补过的天。
女娲以坚韧之心补好了天,为世间万物创造了安定的环境。而在这片土地上,还有无数的人,怀揣着坚定的信念,踏上属于他们的 “征程”,就像那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唐僧,为了心中的真经,义无反顾地前行。奶奶讲唐僧取经的故事,说得最热闹。她说唐僧骑着白龙马,带着三个徒弟,走了十万八千里,路上有吃人的妖精,有难过的火焰山。“孙悟空有金箍棒,能打妖怪,可最厉害的不是棒,是唐僧的‘不回头’,” 奶奶掰着手指头数,“白骨精变了三次样,他差点把悟空赶走,可还是要往西走;女儿国的国王留他,他也摇头,说要取真经救世人。” 我问:“真经是什么?” 奶奶想了想,从柜里摸出个布包,里面是爷爷留下的一本旧医书:“你爷爷当年为了学治咳嗽的方子,走了三个县,求了五个老中医,这本就是他的‘真经’。” 后来我懂了,唐僧的 “取经”,不是去西天找书,是 “认定了一件事,就不回头” 的劲 —— 是爷爷翻山找药方的脚,是老师父教徒弟手艺的耐心,是普通人把 “想做的事” 做到底的坚持。就像村里的老木匠,为了做一张结实的桌子,刨子推了百八十遍,说 “要让用的人能传三代”,这也是 “取经”。
嫦娥奔月的故事,奶奶总在中秋夜里讲。月光洒在院里的桂花树上,她就说,嫦娥偷吃了仙药,飞上天时,怀里还揣着后羿给她做的香囊。“她在月亮上住广寒宫,宫里只有只兔子,可冷清了,” 奶奶的声音软下来,“每到中秋,她就往下看,看后羿是不是还在院子里摆着她爱吃的月饼。” 我曾指着月亮问:“嫦娥会哭吗?” 奶奶说:“会啊,但她知道后羿在想她,就不觉得孤单了。” 后来我在城里打工,中秋夜里给家里打电话,妈说 “你爸在院里摆了你爱吃的梨”,我忽然就想起嫦娥 —— 原来 “奔月” 不是离别,是 “不管走多远,总有人在等你” 的念想,是爸在村口等我回家的身影,是妈在灶上给我留的热汤,是藏在岁月里的 “牵挂”。就像月亮再远,也照得着回家的路;人再远,也忘不掉心里的 “广寒宫”。
奶奶走后,那些老故事我还常想起。春日里看农民插秧,就想起盘古的骨化作山;雨天里看母亲补衣,就想起女娲的石补了天;遇到有人为了目标咬牙坚持,就想起唐僧的白马踏过万里路;中秋夜里抬头看月,就想起嫦娥怀里的香囊。原来这些老故事,从不是编来哄孩子的,是把中国人的 “心”,缝在了天地山河里 —— 有盘古的 “担当”,有女娲的 “坚韧”,有唐僧的 “执着”,有嫦娥的 “牵挂”。它们像奶奶摇过的蒲扇,风里带着老日子的温,不管过多少年,只要一想起,就觉得心里亮堂堂的,像有光。
如今,时代飞速发展,我们身处高楼林立的现代社会,但这些老故事所承载的精神从未过时。在科技研发的前沿,科研人员像唐僧一样执着,为了攻克难题,日夜钻研,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在抗震救灾的现场,救援人员如同盘古一般担当,不顾自身安危,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安全的天空;在平凡的家庭里,亲人间的相互牵挂就像嫦娥与后羿,无论距离多远,那份温暖始终存在。这些老故事,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精神瑰宝,更是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们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始终坚守那份担当、坚韧、执着与牵挂,成为更好的自己,共同书写时代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