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老算盘,稳稳当当地挂在堂屋墙上。算盘框子被烟火熏染成深褐色,可那一颗颗算珠,却亮得能清晰照见人影。父亲常念叨:“算珠要归位,账目才清白。” 这话,他已说了整整三十年 —— 从他当上村会计的那年起,直至去年村里清退违规低保,那算盘珠子 “噼啪” 作响的节奏,始终未曾改变。
那年夏天,村里的灌溉渠出了大问题,水怎么也流不到咱村。渠道在邻村地界陡然窄了半米,渠底淤积着厚厚的淤泥,显然是被人蓄意填了土。三叔蹲在渠边,闷头抽着烟,烟蒂随手扔在泥里,愤愤地说:“是村西头老李干的,他侄子包了渠边的苗圃,偷偷改了渠口。” 那一刻,我才真切明白,父亲口中的 “苍蝇”,并非真正的虫子,而是这种将公家水渠当作自家菜地的贪婪之心。
父亲二话不说,翻出那本有着三十年历史的老账本。账本的纸页脆得如同秋天的树叶,上面清楚记载着:“1998 年修渠,用料 300 斤水泥,村民投工 20 天。” 他把账本小心揣进怀里,将算盘也一同带上,算珠紧紧硌着肋骨。随后,父亲带着这些 “证据” 前往镇里。后来,镇里派人来清淤,老李侄子满脸通红地把渠口改回原样。从淤泥里清出的碎砖,竟然装满了半筐 —— 全是从渠坝上拆下来的。那天,父亲用算盘重新核算工时,算珠碰撞发出的声响,清脆响亮,比那声声蝉鸣还要悦耳。
处理完村里灌溉渠的事,过了些日子,我因事去市里开会,在那里见到了纪委的王同志。他的办公室有个玻璃柜,里面陈列着一些特殊的旧物件:某国企老总的钢笔,笔尖还缠着胶带;某局长的记事本,其中一页被茶水洇湿,隐隐约约能看见 “工程分包” 的字样。王同志拿起那支钢笔,感慨道:“这些‘老虎’的算盘,全都打错了方向。这支钢笔,本应书写利国利民的好政策,却被用来篡改合同金额。” 阳光透过玻璃,洒在钢笔的划痕上,仿佛是给那些错误的账目画上了醒目的红叉。
王同志还给我讲了他们办过的一个案子:某县挪用扶贫款盖办公楼,导致村民的危房补助足足拖了半年。后来办公楼停建,补助终于发了下去。有位老奶奶紧紧攥着钱,满是皱纹的脸上写满了谨慎:“这钱可都是大家的血汗,绝不能被人偷走。” 听到这话,我不禁想起父亲擦拭算盘的模样 —— 每次算完账,他都会用布仔细擦拭算珠,哪怕是缝隙里的一点灰尘,也要小心翼翼地挑出来,嘴里还念叨着:“沾了灰的算珠,会记错数。”
前阵子村里换届,新当选的村支书带着大家一起修水渠。父亲郑重地把老账本交给了他,账本里还夹着一片渠边的芦苇叶,那是当年清淤时捡的,如今已干成透明的薄片。父亲指着叶脉,语重心长地说:“你瞧这片叶子,一根主脉好比公家,旁枝就像各家各户,无论断了哪根,都没法存活。” 新支书听后,在账本上工工整整补了一行字:“2024 年修渠,用料公开,投工记账。” 那字迹力透纸背,恰似父亲敲算盘时所用的那股劲道。
那天,我路过镇政府,瞧见公示栏前围了不少人。新张贴的公示上,每个项目都详细标注着 “负责人、资金流向、监督电话”,哪怕是买扫帚的钱,都写得清清楚楚。有位大爷用手指点着 “灌溉渠维修” 那一行,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这下,谁也别想动歪心思了。” 风轻轻吹过,掀起公示纸的边角,露出后面旧的公示 —— 上面有一块墨迹,像是被人用指甲抠过,好在如今新纸覆盖其上,一切都干干净净。
父亲的算盘依旧挂在墙上,偶尔被风轻轻吹动,算珠发出清脆的轻响。父亲说,现在村里有了电子记账系统,老算盘用得少了,但他还是会时常把算盘擦拭得锃亮:“算珠归位,心里才踏实。” 就像那些被查处的 “老虎” 和 “苍蝇”,他们并非败给了别人,而是败给了 “账要清、心要正” 这个质朴的道理 —— 这就好比渠水终究要流回田间,算珠终究要归回本位,这既是自然的规律,也是人心所向。
在当今时代,反腐倡廉工作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民族复兴大业,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它如同基石,支撑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大厦;又似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暮色中,渠水哗哗流淌,倒映着天上悠悠的白云。新栽的芦苇在渠边扎下根,叶片上的露水闪烁着光芒,宛如父亲算盘上散发的光亮。原来,反腐并非仅仅是 “打” 的行动,更是要让每一滴渠水都精准地流进该去的农田,每一颗算珠都稳稳地落在该去的位置,让老百姓切实看到:公家的账目清晰透明了,大家心里的那杆秤才会准确无误;堵住了贪心的邪路,老百姓日子的道路才会越走越宽广,国家的未来也将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