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1
分享

乡愁,像娘腌的咸菜

昨夜又坐在窗前看月亮,月光还是那样软,洒在手上像裹了层薄纱。我摸了摸窗沿,忽然想起老家堂屋的木窗棂 —— 以前夏天,娘总在窗下缝衣裳,月光透过木格子落在她手上,针线“穿梭”的声儿,混着院儿里的虫鸣,是我小时候最安稳的催眠曲。这一想,心里头那点乡愁又跟煮软的糯米似的,黏黏糊糊的,缠得人心里发暖。

梦里头又回了老家。先是跑到村后那条小溪,水还是那样清,能看见水底圆溜溜的鹅卵石。我跟二丫脱了鞋踩进去,溪水凉得脚丫子直缩,却偏要追着小鱼跑。鱼没抓着,倒把泥巴溅了一身,二丫的辫子上还挂了片水草,我俩笑得直不起腰,娘站在溪岸喊“慢点儿,别摔着”,声音飘在风里,甜丝丝的。接着又跑到东头的麦地里,金黄的麦穗齐腰高,风一吹“哗啦”响,像在跟我们打招呼。我跟二丫躲在麦浪里藏猫猫,麦穗戳得脸痒痒,却舍不得出来 —— 直到娘喊“吃饭喽”,才拍着满裤兜的麦穗往家跑,老远就闻见灶房飘来的玉米粥香。

醒来时,枕头边湿了一小块。摸过手机看时间,才凌晨三点,异乡的出租屋静得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我翻出相册,点开那张去年娘发来的照片:老槐树还在院门口站着,枝桠比以前粗了点,娘靠在树干上,手里攥着个煮玉米,头发白了好些,却笑得跟以前一样。还有爹的照片,他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背比以前驼了,可脚步还是那样稳,像扎根在地里的老玉米杆。每次视频,娘总说 “家里啥都好,你在外头别亏着自己”,爹在旁边不怎么说话,可每次挂电话前,总会凑过来喊“冷了就买件厚衣裳,别冻着”——他们总怕我惦记,可我心里头,哪能不惦记呢?

小时候在老家,哪懂 “乡愁” 俩字啊?就知道疯玩。春天上山摘野草莓,红通通的果子藏在草叶下,摘一颗放嘴里,甜得能眯起眼;夏天在晒谷场滚来滚去,晒得浑身是汗,娘切的西瓜一上桌,立马抢着吃,汁水流得满手都是;秋天帮爹掰玉米,玉米须蹭得满手痒,可刚烤好的玉米一到手,立马忘了痒,啃得嘴角都是渣;冬天围在灶房烤火,爷爷往灶膛里添柴,讲他年轻时走南闯北的事,灶上的红薯“砰”地炸开,香得人直咽口水。那时候总盼着“长大了要去远地方”,可真走了才知道,那些日子早像刻在心上的印儿,擦都擦不掉。

现在累了的时候,我总爱跟自己“唠老家的事”。想起娘煮的玉米粥,米香混着柴火味,喝一口暖到肚子里;想起爹种的西红柿,刚摘下来咬一口,酸甜的汁水能溅到嘴角;想起老槐树下的石凳,夏天坐在那儿乘凉,听奶奶讲老故事;想起夜里村头的狗叫,一声接一声,却让人觉得踏实。这些事儿像怀里揣的暖手宝,再冷的天,一想起就浑身热乎。

有人说乡愁是苦的,可我觉得它是“先苦后甜”。像娘腌的咸菜,刚吃的时候咸得皱眉,嚼着嚼着就有了香味;像爷爷泡的老茶,入口有点涩,回甘却能暖到心口。每次在异乡受了委屈,或是觉得撑不下去了,一想起老家的山山水水,想起爹娘的笑,就觉得“再难也能挺过去”——老家是根,乡愁是系着根的线,不管走多远,线都在手里攥着,从来不会丢。

今夜的月亮还是那样圆。我对着月亮想,等过年回去,一定要拉着娘去小溪边走走,哪怕水凉,也想再踩踩那鹅卵石;一定要跟爹去田埂上转一圈,哪怕不干活,也想再闻闻那泥土香;一定要坐在老槐树下,听娘讲我不在家时的事儿;一定要围在灶房烤红薯,再听爷爷讲一遍那些老故事。把这一年攒的乡愁,都揉进老家的日子里,才算真的“回家了”。

其实啊,乡愁从来不是“想回家”那么简单。它是藏在心里的暖,是不管走多远都忘不了的根,是让我们在异乡敢闯敢拼的底气。就像窗前的月光,不管照在哪个地方,都能把回家的路照得亮堂堂;就像心里的老家,不管过了多少年,都是最踏实的依靠。往后的日子,我还会带着这份乡愁走下去,因为我知道,心里装着家,就永远不会怕、不会慌。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