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06
分享

情满韶山

晨曦初露,那晨雾仿若一袭洗得泛白的素绢,悠悠然轻搭在韶峰宽厚的肩膊。当第一缕曙光,似灵动的金梭,悄然从坳口穿织而入,晨雾便如梦幻的薄纱,渐次消散,韶山冲那青灰的瓦舍、土黄的垣墙,连同田埂上缀满晶莹露珠的稻穗,一一袒露在眼前。樟树枝头,鸟雀欢跃,“叽叽喳喳”的啼鸣,宛如一曲欢快的晨歌,正与早起的乡亲们亲昵寒暄。张婶手持竹扫帚,于晒谷场上悠悠往复清扫,竹枝摩挲着晒得滚烫的泥地,“沙沙”作响,仿若大地在低吟往昔的故事。她额间沁出细密汗珠,却笑意盈盈地向路过的游客招呼:“来咯?先喝碗凉茶,缓缓再走!”那碗,是质朴的粗瓷所制,茶里浸着自家晾晒的金银花,入口清清凉凉,瞬间便能让你品咂出韶山那醇厚的质朴与热忱。

沿着蜿蜒的石板路往冲里徐行,一座青瓦木柱的古朴老宅便映入眼帘 —— 毛泽东同志故居。那土坯墙,经岁月的洗礼,染上了深沉的色泽,却透着一股坚毅的风骨,恰似当年在此生活的乡亲们,坚韧不拔。堂屋中的八仙桌,擦拭得锃亮,桌角那抹淡淡的印记,宛如一枚镌刻着往昔的徽章。讲解员深情讲述,那是伟人当年与乡亲们围坐共商大事时,茶碗不经意间留下的岁月痕迹。里屋的油灯,静静悬于梁上,玻璃罩蒙着一层浅灰,然而,透过这层时光的薄纱,仿佛能看见在往昔的漫漫长夜里,那豆大的昏黄灯光,温柔地映照着一张年轻而刚毅的面庞。他伏案而书,或沉思,或疾书,心中装着韶山的丰歉,更装着天下百姓的冷暖。我轻轻伸手,触摸着桌边的木凳,凳面已被岁月打磨得温润如玉,仿佛还留存着无数双手的温度 —— 有乡亲们勤劳的手,有伟人温暖的手,还有后来无数怀着崇敬之心前来寻根之人,轻轻搭放上去的手。

此时,晒谷场那边已是热闹非凡。几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蹲踞在谷堆旁,手中紧攥着稻穗,正捻着谷粒,向游客们娓娓道来:“当年伟人回乡考察,就蹲在这田埂边,手抓着稻穗,关切地问俺们‘一亩能收多少’,还悉心传授俺们选种、堆肥之法。你瞧如今这稻子,沉甸甸的穗子都快垂到地上了,这可全是托了他的福哇!”一旁的孩子们,如活泼的小鹿般蹦蹦跳跳,手中举着刚摘下的莲蓬,热情地将绿莹莹的莲子往游客手中塞:“吃吧吃吧,韶山的莲子可甜咯!”阳光倾洒在他们红扑扑的脸庞上,宛如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金辉,那纯真的笑容,恰似晒谷场上饱满的稻穗,仿佛能溢出蜜来。

在去往纪念馆的途中,遇见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党员。他虽白发苍苍,却步伐稳健,精神矍铄。他指着路边那棵历经沧桑的老樟树,目光中满是深情:“这树啊,已有百多岁喽,当年伟人在这儿读过书,夏天就倚在这树底下,给俺们讲革命的道理。你看这树干上的疤,是抗战时鬼子的炮弹片划的,可它恁地顽强,照样长得这般粗壮!”说着,他缓缓伸手,轻轻抱住树干,脸贴在粗糙的树皮上,宛如在拥抱一位生死与共的老友。那一刻,我深深领悟,韶山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乃至每一个人,都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紧密相连,根脉相通,心意相融。

步入纪念馆,玻璃展柜中陈列着一双草鞋,草绳已被磨砺得发亮,鞋尖处精心缝补了三块补丁。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饱含深情:“这是伟人当年在韶山考察时穿的草鞋,即便破旧不堪,他仍不舍得丢弃,缝缝补补后继续穿着。他常说‘草鞋好,接地气,能听见乡亲们的心里话’。”我凑近细瞧,眼前仿若浮现出他穿着这双草鞋,深一脚浅一脚地行走在泥泞田埂上的身影,裤脚沾满泥土,却始终面带微笑,与挑粪的乡亲点头致意,与喂猪的大嫂亲切交谈。旁边的展柜里,摆放着一本泛黄的《农友歌》,纸页上那淡淡的指纹印,仿佛在诉说着当年农会会员们争相传阅时的那份炽热情感,承载着他们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

傍晚时分,韶河宛如一位娴静的佳人,尽显温婉之态。河水澄澈如镜,倒映着韶峰的巍峨身姿。岸边的荷花,或粉若云霞,或白似雪玉,恰似散落在绿绸之上的璀璨明珠,在微风中摇曳生姿。几位大妈坐在河边的石凳上,手中熟练地打着毛线,嘴里悠悠地哼着《东方红》,那悠扬的曲调,与荷花的清香交织在一起,缓缓飘散在空气中,如梦如幻。有游客拿出手机拍照,大妈们见状,热情地笑着凑过去:“来,跟俺们一起拍,让家里人也瞧瞧韶山的美!”快门按下的瞬间,她们脸上的皱纹如河面上的涟漪般舒展开来,一圈圈荡漾着温暖与幸福。

暮色渐浓,韶山冲的灯火如点点繁星,在山坳间次第亮起。微风中,弥漫着稻穗的馥郁、荷花的清甜,以及乡亲们爽朗的笑声。我伫立在韶峰之下,凝望着这片深情的土地 —— 青瓦在灯光的映照下,泛着柔和的光晕,田埂间蛙声阵阵,此起彼伏,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更衬托出韶山冲的宁静祥和。这份情,是韶山的山川孕育而生,是韶山的河水滋养而成,是伟人与乡亲们水乳交融的深厚情谊,是一代代韶山人民手牵手传承下来的质朴情怀,更是每一个前来寻根的人,心中所怀的那份炽热的崇敬之情。

情满韶山,这份情,比韶峰更加巍峨高耸,比韶河更加源远流长。它隐匿在老房子的木柱纹理之中,潜藏在晒谷场的稻穗饱满之内,绽放在乡亲们的灿烂笑容之上,更深深烙印在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那滚烫赤诚的心中。离开之际,张婶往我手中塞了一袋炒花生,说道:“带着吧,尝尝韶山的味道。”那花生壳内包裹的,又何止是香脆的果仁,分明是韶山沉甸甸、暖融融的深情 —— 这份情,让人无论行至何方,都难以忘怀这片山,这溪水,以及韶山冲里可亲可敬的人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