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卢春文的头像

卢春文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2
分享

闽西行:探寻土楼与客家文化的交融之美

当车缓缓驶过闽西的山坳,风,仿佛也放缓了脚步,变得格外轻柔。它不似城里的风,裹挟着令人烦闷的尾气,透着一股燥热。这儿的风,恰似大自然以天地为砚,山水为墨,悉心调制的一缕灵韵,沾染着竹林的清幽、稻田的温润,俏皮地从车窗缝隙挤进来,还携带着野桂花那丝丝缕缕的甜香,瞬间弥漫在整个车厢。司机老陈,这位土生土长的客家人,眼神熠熠地指向远处云雾缭绕的地方,说道:“瞧见没,那便是承启楼,咱客家的‘土城堡’嘞。要想领略它的真意,可得顺着田埂走进去,才能品味到其中的妙处。”

于是,我弃车,沿着田埂徐徐前行。脚下的泥土,在刚过去的小雨润泽下,软乎乎的,虽沾在鞋底,却并不粘脚,反而散发出一股带着泥土芬芳的亲切气息。田埂边的水稻正值抽穗期,青葱的稻穗沉甸甸地颔首,微风拂过,轻轻摇曳,恰似在热情地向路过的行人点头致意。偶然间,几只白鹭从稻丛中振翅飞起,扑棱着翅膀,那翅膀尖轻轻扫过稻叶,带起的水珠 “嗒” 的一声,滴落在泥里,在这静谧的山间,这声响格外清脆悦耳,宛如大自然演奏的美妙音符。

沿着田埂,怀揣着期待,脚步不由自主地加快,渐渐地,承启楼的轮廓在眼前逐渐清晰起来。承启楼,宛如一座岁月的方舟,静静停泊在闽西的山坳间。那土黄色的墙面,似岁月展开的一幅古朴长卷,几株老藤蜿蜒攀爬其上,鲜亮的绿叶仿若画卷上不经意间晕染的一抹翠色,为这座饱经百年风雨的老楼,悄然披上了一件如梦似幻的浅绿霓裳。楼门口,一位身着蓝布衫的老人静静地坐着,手中稳稳地攥着一个竹筛,正不紧不慢地筛着茶叶。竹筛晃动发出的 “沙沙” 声,与楼里悠悠飘出的客家山歌交织在一起,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瞬间将人的思绪拽进了这悠悠流淌的时光之中。

“帅哥,是来游楼的吧?先喝碗茶,再进去不迟哟。” 老人瞧见我站在那儿,脸上绽开和蔼的笑容,热情地招手示意。她便是林阿婆,在这楼里已生活了整整六十年。阿婆递过来的茶,是自家后山精心种植的铁观音,盛在粗瓷碗里。茶汤呈现出迷人的琥珀色,轻抿一口,初尝时略带一丝微苦,待缓缓咽下,一股甘甜便从喉咙深处涌起,一路暖到肚子里,让人回味无穷。“这土楼啊,别看它是用土建成的,里头可藏着大学问呢。” 阿婆指着楼墙,兴致勃勃地介绍着,“你瞧瞧这墙,是用黄泥混合着竹筋、糯米浆,一夯一夯筑起来的,历经百年岁月,依旧坚固不塌。楼里一共分三层,最底下一层是厨房,中间住人,最上面那层用来晒谷子。这楼里一家挨着一家,就算下雨天,不用打伞,也能随意串门呢。” 这般独特的建筑构造,绝非偶然为之,它深深根植于客家人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土壤之中。土楼的建造,与客家人漫长的迁徙历史息息相关。为了在陌生的土地上寻求安身立命之所,他们聚族而居,以土楼为堡垒,抵御外敌,传承文化。同时,土楼的布局和建筑细节,还蕴含着客家人独特的民俗信仰。例如,楼内的天井,不仅具有采光、排水的实用功能,更象征着天地之间的沟通与交融,体现了客家人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之情。听着阿婆的讲述,我的心中泛起层层涟漪。起初,对这土楼不过是新奇与好奇,而此刻,随着阿婆的言语,那隐藏在土楼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间的深厚文化,如缓缓流淌的溪流,渐渐浸润我的心田,让我对这片土地和它承载的文化,生出一种深深的眷恋与敬畏。

我跟着阿婆走进楼里,光线陡然暗了下来,眼睛一时有些适应不过来。过了好一会儿,才渐渐看清楼里的景象:中间是一个方方正正的天井,阳光从头顶洒落,照在青石板上,反射出的光影映照在周围的木楼廊柱上,形成斑驳陆离的图案,恰似一幅韵味十足的古老画卷。几家住户围坐廊下,神情专注地制作客家粄。阳光透过天井,洒在他们的肩头,仿佛为这传统的劳作场景铺上一层金色的纱幔。他们将米粉与糖水缓缓融合,双手如灵动的舞者,在面团间轻盈舞动,揉、搓、捏,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对传统的敬意与热爱。那刻有精美花纹的木模,在他们手中仿佛拥有了生命,轻轻一压,梅花、福字等图案便鲜活地跃然面团之上,宛如一幅流动的民俗画卷。蒸粄的蒸笼里,白汽腾腾升起,那甜香的气息瞬间弥漫了整座楼。“以前呐,这楼里住了四十多户人家,逢年过节的时候,大家就聚在这天井里,唱山歌、跳采茶舞,热闹极了。现在,有些年轻人出去闯荡了,不过一到周末,好多人又都回来,做粄、制茶,还搞起了手作体验活动,城里来的游客可喜欢学了。” 阿婆说着,眼角满是笑意,手指向不远处的一个小铺子,只见铺子里几个年轻人正对着手机进行直播,镜头正对着桌上摆放的客家粄。“你看,咱土楼的手艺,如今都能传到千里之外啦。”

随后,我登上土楼顶层,视野一下子变得开阔无比。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横卧大地;似一层叠嶂的绿浪,翻涌不息;像一片起伏的绒毯,铺向天边。近处,稻田、竹林、池塘错落有致,还有几座散落在山脚下的小土楼,共同拼凑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阿婆感慨地说,以前这山坳里交通不便,道路崎岖难行,土楼深藏在山里,鲜为人知。后来,修通了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不仅保护了这片山山水水,还让土楼的故事远扬四方。“你看那片竹林,以前人们只知道砍来当柴烧,现在可不一样了,有人来开发竹林徒步项目,还有人收购竹编品呢。那片稻田,种的都是有机稻,秋天游客过来,既能体验收割的乐趣,还能品尝到新碾出来的米饭。” 正是这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土楼在现代文旅发展中奠定了坚实基础,让它从深藏山中的明珠,逐渐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我带着满心的感慨与收获,沿着蜿蜒小径快步下山。夕阳已经西斜,余晖将土楼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一直延伸到田埂上。林阿婆往我手里塞了一包她精心筛好的茶叶,叮嘱道:“带着吧,姑娘。往后喝到这茶,就会想起咱闽西的山和楼啦。” 我紧紧攥着这包带着温热的茶叶,风里依旧弥漫着桂花香与茶烟的味道。就在这一刻,我忽然领悟,这趟闽西之行,所收获的远不止土楼的外观风貌,更是这片山河中蕴藏的深厚文化。土楼,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山水与建筑,是承载文化的实体;而客家的茶、粄、山歌,则是流淌在岁月中的文化之魂,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文脉。如今,这 “体” 与 “魂” 紧密相连,让山里的风景有了生动的故事,也让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当今大力弘扬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闽西土楼的文旅融合发展,无疑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生动实践。它让古老的客家文化走出深山,走向世界,成为展示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的一扇窗口。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不仅能领略到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建筑之美,更能在与文化的深度对话中,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这种文旅融合,不仅是对地域文化的守护与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文化力量的有力彰显。在回程的车上,风里似乎还残留着茶的回甘。我不禁想起阿婆说的那句话:“只要这山常青、楼永立、手艺不断传承,咱客家的根就永远不会断。”

是啊,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不知还有多少这样的地方,以山河为骨架,以文化为血肉。当游客的脚步踏入其中,聆听老人们讲述的故事,品尝山里独特的味道,这片山河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那传承千年的文脉也得以延续。或许,这就是文旅融合最美好的模样:不是将文化当作简单的装饰,也不是把旅游仅仅看作是匆忙的赶路,而是让人在悠然的时光里,与山河相遇,与文化相知,慢慢品味,细细感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