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彭经荣的头像

彭经荣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4
分享

秋入湘西(散文)

武陵的秋,是从山骨的缝隙间渗出来的。

先是几滴清露凝在豹纹般的岩面上,而后云雾自谷底抽丝,将群峰缠成青粽。我沿着酉水行走,踩过青石板上斑驳的日影,像踩在一部散佚古籍的字句间。九月的风掠过耳际,带来远山木叶的呼吸,带来稻田金黄的私语,带来时光深处的回响。这是一场与湘西的秋日约会,更是一次向文明根脉的溯源之旅。

一、岩骨上的年轮

破晓时分的矮寨大桥,悬浮在云海之上,成为观山最好的镜框。墨绿的山脊在雾海中浮动,如巨鲸的背鳍,在晨曦中若隐若现。秋日的手掌抚过,山色便由翠绿转为苍青——那不是衰老,是天地在换一轴底色。阳光穿过云层,在山峦间洒下斑驳的光影,仿佛神灵的手指在拨弄大地的琴弦。

德夯大峡谷的峭壁上,枫树率先酡红。那红并不鲜艳,像从历史深处渗出来的血痂,沉淀着岁月的重量。我在八角楼旁遇见一位晾晒药材的老苗医,他的背脊弯成一座小山,手指却灵活如初。他捻起一株半枯的半夏,对着阳光端详:"山老了更好看,就像人皱了的脸上,才藏得住故事。你看这半夏,活着时治病救人,枯干了反而更有药性。"他的话让我想起沱江边那些老去的女子,青春并未消逝,只是沉淀为眼底的温存,化作岁月赠予的从容。

正午时分,我站在红石林的岩壁前。这些五亿年前的海底沉积岩,在阳光下泛着铁锈红的光泽。地质学家指着岩层解说:"这里曾经是海底,经过地壳运动抬升为山,又经亿万年的风雨剥蚀,才形成如今的模样。"我伸手抚过粗糙的岩表,指尖传来的触感让人颤栗。忽然明白:山的秋日原是褪去浮华,裸露出与地心相连的筋骨。这些岩石见证过沧海桑田,却依然沉默地伫立,将无数个春秋压进骨缝,化作坚硬的年轮。

傍晚投宿在土家寨子,火塘里的柴火噼啪作响。主人老向端出自酿的苞谷烧,酒液澄黄,映着跳动的火光。三杯下肚,他的话匣子打开了:"你看窗外那山,日里是壮汉,晚上就变成婆婆,把月亮当银镯戴。"醉眼望去,暮色中的山影果然温软了许多,在渐起的夜雾中轻轻摇晃,仿佛真的在哼着远古的摇篮曲。远处的山路上,有点点火光移动,那是归家的农人打着火把,如同夜空中的流萤。

二、酉水船歌

清晨的酉水像一匹刚染就的蓝绸,在晨光中泛着细腻的光泽。我的船公是个皱纹比河道还密的老者,古铜色的脸上刻满了岁月的沟壑。他的木桨切开秋水,划出一道道琉璃般的裂痕,又在船尾汇成螺旋的波纹。

"夏天水浑,是土家汉子发脾气;秋天水清,是苗家妹子睁眼睛。"船公的话带着浓浓的乡音,让人想起沈从文笔下那些清澈的眼眸,如今倒映着两岸渐变的秋色。桨声欸乃,惊起岸边的一群白鹭,它们掠过水面的姿态,像极了土家姑娘抛掷的绣球,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

船过芙蓉镇,悬崖上的吊脚楼将倒影投入水中,随着水波荡漾,仿佛整个镇子都在轻轻摇晃。几个苗家少女在河边浣衣,清脆的笑声惊起一串水珠。她们手中的棒槌起落有致,与船公的桨声形成奇妙的和鸣。对岸的山坡上,有人在唱山歌,嗓音清亮如泉水,穿过薄雾传来,又散入粼粼波光之中。

在碗米坡,我们遇见了一位不用渔网的渔夫。老龙用的是竹编的笆篓,他说:"电机一响,鱼就忘了祖宗。只有这老法子,才留得住活气。"他慢慢收起笆篓,倒出几尾银白的鳜鱼,鱼儿在船舱里跳跃,鳞片在阳光下闪烁如碎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他轻轻将鱼抛回水中:"让它们再长长,冬天再来讨债。"这个动作里包含着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是千百年来湘西人与山水达成的默契。

午后,船至里耶古镇。考古队的教授正在秦简遗址工作,他小心翼翼地指点着玻璃柜中的竹简:"'酉水漕运,米粟三百石'——两千年前的粮船还在字里行间晃荡。"夕阳西下,我站在秦代古城墙上,望着脚下静静流淌的酉水,忽然觉得它像一条永不冻结的时光河道,秦月的桨声仍与今朝的汽笛在某个维度共振,土家的山歌与苗家的芦笙,都在水波中交融成永恒的秋日私语。

三、吊脚楼夜话

塔卧镇的吊脚楼依山而建,层层叠叠,像散落在山间的音符。我住进一栋百年老楼,房东是位九十岁的土家阿婆,她的背脊弯得像一张弓,眼神却清亮如泉。

"睡绣楼吧,"她指着二楼临溪的房间,"从前姑娘在这里偷看对歌的后生,现在窗户外头只剩云雾了。"她的笑声像风铃,在古老的木楼里回荡。绣楼的雕花木床散发着杉木的清香,床架上雕刻着寓意吉祥的图案,每一刀都透着匠人的用心。

夜半时分,我被流水声唤醒。月光透过格窗,在楼板上镌刻出银色的西兰卡普图案。整座楼阁像悬在时空交界处的舟船,载着百年的悲欢轻轻摇晃。远处传来隐约的山歌,时而清晰如耳语,时而模糊如梦境。在这半醒半梦之间,忽然理解了汪曾祺所说的"吊脚楼是悬在空中的诗"——这看似摇摇欲坠的建筑,实则蕴含着土家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用最少的土地,获得最大的空间;既亲近山水,又保持距离。

清晨是被桂花香唤醒的。推窗望去,院角的丹桂开得正盛,金黄的花粒缀满枝头。阿婆正在灶前熬制桂花糖,土陶罐里咕嘟咕嘟冒着泡,甜香弥漫整个院落。"这糖要熬三天三夜,"她边搅拌边说,"急火破壁,文火养魂,才熬得出山魂的味道。"阳光透过窗棂,照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每一道皱纹里都藏着时光的故事。

在花垣县麻栗场镇,我参观了一座正在修复的苗家吊脚楼。木匠老石是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手持刨子,木花如雪片般飞舞。"杉木自己会找平衡,"他抚过新刨的木料,"你看这年轮,是不是像盘歌的调子?一圈圈往心里头钻。"夕阳中,未完工的楼架如鹿角伸向天空,与远山互成犄角。老石点燃一袋旱烟,烟雾缭绕中轻声说:"以前建楼是为了住,现在建楼是为了记住。"

四、稻浪禅音

九月的湘西,是稻田的盛宴。从吉首到古丈,从龙山到泸溪,漫山遍野的金黄在秋风中起伏,像大地铺就的绒毯。阳光洒在稻浪上,泛起粼粼金光,仿佛整个大地都在呼吸。

在凤凰县山江镇,我遇见正在收割的苗家父子。父亲握着镰刀,动作娴熟如风,刀刃闪过道道银光;儿子跟在后面捆扎稻把,古铜色的背脊在阳光下泛着油光。稻田里弥漫着稻谷的清香,混杂着泥土和露水的气息。

"这稻子叫'冷香稻',"父亲直起腰,抹了把汗水,"要在寒露前后收割,味道才最香。"他抓起一把稻穗让我闻,稻香中确乎藏着山月的清辉与泉水的甘冽,让人想起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意境。远处的田埂上,几个农妇正在休息,她们的头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如同移动的星河。

在龙山县里耶镇的万亩梯田,我赶上了传统的"新米节"。苗家姑娘们穿着盛装,银饰叮当作响,将新收的稻谷倒入木碓。随着"咚咚"的舂米声,雪白的大米逐渐显露,像无数小小的舍利。老祭司点燃香烛,念诵祈福的经文,声音苍老而庄严。孩子们争抢着抓食刚出碓的新米,笑声在山谷间回荡,惊起一群麻雀。

"以前种稻是为了活命,"村长对我说,"现在种稻是为了记住根。"他指着远处正在修缮的稻神庙,"我们苗家人相信,每一粒米都有灵魂,它们来自祖先的馈赠。"夕阳将梯田染成金色,我看见无数稻穗在风中低头,仿佛在向大地致谢。这是生命最美的谦卑,也是最深的感恩。

五、傩面下的心跳

在泸溪县浦市镇,我意外遇见了正在排练的傩戏班子。六位老人,平均年龄七十岁,却依然精神矍铄。他们穿着五彩斑斓的戏服,颜色已有些褪色,却更添几分岁月的厚重。脸上戴着夸张的木质面具,彩漆开裂如干涸的河床,却在秋风中焕发出奇异的光彩。

"这是'孟姜女送寒衣',"班主老杨摘下面具,露出布满皱纹的脸,"我们傩戏有三百多种剧目,现在能演的不到三分之一。"他叹了口气,随即又笑了起来,眼角的皱纹如菊花绽放:"不过只要还有人看,我们就会演下去。"

演出在古镇的万寿宫前举行。当鼓乐响起时,整个街巷都安静下来。老杨扮演的"土地公"踏着禹步出场,他的动作缓慢而庄重,每一步都像是踩在历史的脉络上。突然,一阵秋风掠过,吹动了戏台上的彩旗,也吹响了老杨腰间的铜铃。叮叮当当的铃声与远处酉水的桨声交织,竟分不清是人为还是天成。

"傩戏是人与神的对话,"演出结束后,老杨带我参观他们的戏箱。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尊"开山莽将"的面具,"你看这獠牙,这怒目,其实是在驱赶邪祟,保佑平安。"面具背后的沧桑,蕴含着千年来湘西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理解,对命运的抗争与和解。

月光下,老戏骨们围坐在一起喝包谷烧。有人哼起了《孟姜女》的曲调,其他人便跟着和,声音渐渐高亢,惊飞了屋檐下的燕子。这歌声穿越千年时光,与秋风唱和,与山水共鸣,成为湘西秋日里最动人的乐章。沙哑的嗓音像从地底掘出的老根,虽皴裂斑斑,却仍在秋风里吐纳生机。

六、归途与根脉

离别那日,天门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像一幅未完成的水墨画。我的行囊里装满了湘西的秋色:一包土家老茶,散发着大山的味道;几枝干枯的丹桂,锁住了秋日的香气;还有一本写满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浸润着这片土地的呼吸。

这趟湘西间的穿行,让我对"秋"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仅是自然的更迭,更是文化的沉淀;不仅是生命的衰败,更是精神的传承。在那些由翠转苍的山峦里,我看到了时间的厚度;在渐次澄明的酉水中,我触摸到了历史的流动;在悬于时光的吊脚楼间,我体会到了智慧的传承;在金黄与黝黑交织的稻田里,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循环;在与秋风唱和的傩戏声中,我听到了文明的心跳。

汽车飞速穿行在湘西首府吉首的刹那,我忽然想起老苗医的话:"秋山如人老,不是褪色,是把青翠都收进了年轮里。"是的,湘西的秋,正是这样一位智者——它把春天的喧嚣、夏天的热烈都沉淀下来,化作眼角的皱纹、掌心的老茧,化作吊脚楼上的雕花、傩戏面具的纹路,化作土家山歌的韵脚、苗家织锦的图案。

这,或许就是文化传承的真谛:它不需要刻意的保护,因为早已融入血脉;它不会因时光流逝而褪色,反而会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璀璨。就像湘西的秋,年复一年地来,又年复一年地去,但每次到来,都能带给行者新的震撼与感悟。

当飞机穿越云层,进入平流层时,我打开笔记本,写下最后一行字:"秋入湘西,不仅是眼睛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在这里,我看见了时间的形状,触摸到了文化的温度,更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原乡。这方水土让我明白:真正的传承不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而在老人皱褶的笑容间、在孩子抢食新米的嬉闹中、在每一株经霜愈香的稻穗里。"

车窗外,小城之上悬着一轮明月,既照亮归途,也照亮每一个寻找精神原乡的旅人。月光如水,洒在苍茫的云海上,也洒在我心间。我知道,湘西的秋已经深深烙印在我的灵魂里,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