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缝里的来客
疼,是从我左半边身子的第七根肋骨下面开始醒过来的。
它不像刀切的那种爽利,也不像钝器重击的闷响。它更像是一根在陈年桐油里浸泡过的细竹篾,先是试探性地,在我沉睡的骨膜上轻轻划了一下;见我没什么反应,便胆大起来,开始用那带着毛刺的篾边,沿着肋骨的弧线,慢条斯理地锯了起来。一下,又一下。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山野匠人的固执和耐心。
我终于被它锯醒了。
意识回笼的第一个瞬间,感受到的不是这疼,而是酉水河谷那种沉甸甸的、无处不在的冷。凌晨五点半,世界还蜷缩在一张巨大的、湿冷的兽皮里。寒气不再是“袭来”的,它就是这老楼本身。百年老杉木的柱子、板壁、椽梁,在白日里吸饱了阳光和人语,到了这后半夜,便像挤海绵一样,把那点暖意一丝不剩地挤出去,只剩下木头本身冰冷的呼吸。这呼吸带着木质纤维断裂的微响,带着苔藓孢子休眠的沉寂,一丝丝、一缕缕地注入我的被窝,精准地找到我身体里那条正在被开凿的骨缝,然后,像灌浆一样,把它填满。
我蜷缩在厚实的土布被褥里,像一只僵硬的虾米。阿婆在世时,总说我睡觉不老实,能把被子卷成一条麻花。如今她走了三年,我竟也学会了像她一样,整夜保持着一种隐忍的姿势,连翻身都带着歉意,生怕惊扰了这老楼本身就已浅薄的睡眠。
“咯吱……”
身下的楼板极轻微地响了一声。不是人踩上去的那种实心的、向下沉降的响动,而是一种空心的、横向的、仿佛筋骨舒展的吟哦。阿婆说,这是老楼在翻身,在做它自己的、关于冬天的梦。它的梦太沉了,太冷了,承载不住,便溢了一些出来,流过楼板,漫上我的床榻,最终凝固在我这节不争气的骨缝里,成为那根作祟的竹篾。
窗外的天色,是一种我从未在城市里见过的墨。那不是单纯的黑暗,黑暗是虚无的,是尽头。而这墨,是饱胀的,是孕育着什么的。它像一头巨兽浓得化不开的胆汁,沉甸甸地压在山谷的凹处,仿佛随时会滴落下来,把这悬在崖壁上的吊脚楼,彻底濡湿、浸透、消化掉。
我挣扎着,用肘部撑起半个身子,像推开一扇沉重的、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
一股无形的、锋利的寒气,瞬间抵住了我的咽喉。我倒抽的那半口气,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仿佛真的凝结成了一串冰棱,戳刺着我的软腭。
然后,我便看见了那一片白。
二、失语的甲骨
那不是雪。雪是外来的,是客,带着一种想要覆盖一切、重塑一切的浪漫野心。眼前的这片白,却是从这片土地的血肉里自己生长出来的。它从青灰瓦片的毛细血管里渗出,从木头纹理的末梢神经上凝结,是这片山水在深夜里暗自分泌出的、一层坚硬的盐碱。它不像覆盖,更像是一种显露——把这片土地骨子里的冷,用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坦白给你看。
对面的群山,往日里像母亲沉睡的、丰腴的乳房,此刻曲线尽失。每一道山脊都被这层白锻打得棱角分明,像史前巨兽暴露在大地之上的、一具具冷硬的化石肋骨。阳光尚未到来,那白本身却在幽微的天光里,泛出一种介于青铜与白骨之间的、哑光的质感。
我们这座吊脚楼,往日里人声与烟火气的容器,此刻所有的温度都被抽空了。它通体素白,轮廓因为霜的附着而显得模糊、膨胀,像一个刚从冻土里挖掘出来的、巨大的白陶俑,保持着某种僵死的仪态。阿婆盘着青布头帕,坐在火塘边的样子,毫无预兆地撞进我的脑海。她的手指像枯柴,指节因常年劳作的类风湿而粗大变形,可掌心却总带着一种柴火的、干燥的暖意。她曾指着窗外的霜说:“崽啊,霜是认得路的。它走了一夜的山路,专找有古意的人家落脚。”火塘的光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她的声音也和那火光一样,暖而跳跃:“你看它,像不像给咱们这老楼,刺上了一层白虎文身?”
我们土家人,信白虎为先祖廪君的魂魄所化。少年时,我为此热血沸腾。夏夜躺在凉席上,听阿婆用苍老的嗓音吟唱《摆手歌》,脑海里浮现的,是祖先们踏着遍地硬霜、开拓蛮荒的壮阔图景。那霜,仿佛是白虎奔腾时,抖落的凛凛毫毛,每一步,都该踩出命运的铿锵。
可此刻,在这砭入骨髓的静默与真实的疼痛里,阿婆的话,像窗玻璃上的霜花,被我呵出的最后一点热气,呵出了细密的裂痕。
文身?不。这哪里是荣耀的图腾,这分明是一道封印。
我从小就在听这些瓦片说话。它们不是死的。春雨来时,它们贪婪地吞咽着雨水,发出满足的、咕噜咕噜的喉音,那声音能让整座楼都泛起潮湿的青光。夏日暴雨,它们被砸得噼啪作响,像无数面急促的鼙鼓,催促着楼里的孩子赶紧收起晾晒的干菜。秋夜有月时,它们会把清冷的月光像揉面一样,细细地揉碎了,均匀地洒在楼板上,那是一种银质的、听不见的静谧。瓦垄里藏着的,是酉水号子嘶哑的尾音,是哭嫁歌里欲说还休的哽咽,是祖母在月下为我摇扇时,吟诵古老歌谣那颤抖的声线。
此刻,所有声音都被这霜强行噤声了。
一片片瓦,不再是会呼吸的皮肤,而变成了无数片被压平的、沉默的甲骨。凹槽里,霜积得厚实,像惨白的石膏,硬生生灌进老人脸上最深的褶皱里,填平了所有的故事;凸起的瓦楞上,霜却极薄,被夜风削磨得只剩下一线银亮的刃,仿佛轻轻一触,就能割破即将到来的黎明,也割破我所有试图与之对话的、文人式的幻想。
我的目光,成了这片惨白疆域里唯一的活物,艰难地跋涉。我试图从霜的纹路里,读出微缩的山水,或者先祖迁徙的路线图。这像一种被文化驯化出的、寻找象征的本能,一种知识的傲慢。但脑海里固执地浮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去年在州博物馆,我看到的那张地契。发黄的毛边纸上,是冰冷的、毫无感情的馆阁体文字,写着“山场四至,东至分水岭,西至河心……”界限分明,不容置疑。末尾,是祖辈那个颤巍巍的、用朱砂按下的手印,像一滴凝固了的、疲惫的血。
这霜,多像另一张地契。是自然与这片土地签订的、用严寒书写的年租契约。它年年来临,年复一年地重申着生存的严苛条款:寒冷、贫瘠、与世隔绝的坚韧。美,在这里首先是一种忍受,然后才可能成为一种奢侈的错觉。
窗棂上,那些雕着“万”字不断头和冰裂纹的老木格,正被霜一丝不苟地、冷酷地临摹。霜这个匠人,比任何老木匠都严谨,都无情。它将烟火几十年熏出的、温润的暖褐色,用一种判决书般的白,彻底覆盖。整扇窗,在我看去,竟像极了去年在土司城遗址看到的那些残破石牌坊。没有神祇,只有法则——水汽遇冷则凝的、铁的法则。那种白,是法则的颜色,是生存的底色。
光,便是透过这符咒般的窗格,渗进来的。它不是“照进”,不是“洒落”,这些词都太慷慨。它是被过滤、被筛选、被剥夺了温度后,才被允许进入的。滤掉了所有属于人间的暖意和模糊,变得像溶洞顶上的钟乳石滴落的水,冰冷,清澈,带着一种亘古的、漠不关心的凉。
这,就是阿婆口中那神圣的、令我少年时血脉贲张的“白虎文身”么?如今细看,它的每一笔纹路,都褪去了神话的油彩,露出了两个实实在在的、骨感嶙峋的字:生存。
三、融化的法事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不是光,是风,或者说,是风的缺席。
那抱紧了山谷一整夜的、铁板一块的寒气,仿佛内部出现了某种细微的坍缩。很难以言传的变化,像是宇宙诞生之初的一个量子涨落,微小,却足以引发链式反应。又像是一个在深渊底部屏息太久的人,肺叶终于到了极限,不得不泄出的那一丝微弱的气息。
东边天际那抹僵硬的、毫无生气的鱼肚白,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强心剂,开始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色。不是少女脸颊健康的绯红,倒像是肺痨病人咳在雪白手帕上那一点勉强的、不祥的猩红。
然后,光,真的来了。
它不是“降临”,不是“普照”,这些词都太宏大,太具有宗教般的仪式感。它更像一匹被岁月洗磨得极薄的、半透明的溪布,被一双看不见的、犹豫的手,带着几分试探和怜悯,轻轻地搭在了屋脊最前端那只陶制吻兽的额顶上。
一场寂静的审判,或者说,一场华丽的献祭,就此拉开序幕。
那层哑光的、坚硬的霜衣,仿佛被注入了痛苦的灵魂。它没有立即消融成水,而是先变成了一种胶着的、黏稠的、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中间态。它似乎在与那缕孱弱的金光进行着最后的角力,死死地擒住对方,想要把这温暖也一同凝固。刹那间,那只平日里黝黑的、不起眼的陶制吻兽,额顶竟像顶起了一盏用无数碎琉璃和水晶仓促拼凑的、正在滋滋作响的冠冕。光在这顶痛苦的冠冕里扭曲、折射、碎裂,迸射出千万根刺眼的芒刺。这不是加冕,这是一场缓慢的、公开的处决。
我忽然意识到,这融化,或许不是溃散,而是一种还魂——将附在老楼身上的这层“白虎精魄”,重新打散,归还给人间。
光,像我们土家梯玛(巫师)手中那把无形的、舞动着的司刀,正一层层地、精准地剥离着霜的纹身。凡刀锋过处,霜的铠甲便如潮水般消退,露出瓦片本来的青黛,窗棂本来的深褐。那青黛与深褐,因了这刚刚剥离的湿润,显出一种惊魂未定的、活过来的深沉。仿佛它们刚刚从一场漫长的冰冻梦魇中苏醒,血管里重新有血液开始流淌,还带着劫后余生的茫然与羞怯。
你几乎能“听见”这场寂静的法事。那是亿万颗微小的冰晶魂魄,在热力的超度下,集体发出的、解脱般的叹息。那不是声音,是一种感觉,一种从极致紧绷到缓慢松弛的震颤,通过老楼的每一根木头骨架,清晰地传递到我的脚底,与我骨头里的那根竹篾,产生了奇异的共鸣。
“嗒。”
一声,极清亮,又极空洞,像一滴水银坠入玉盘。
是水珠。第一滴,在檐角的瓦当上酝酿、积聚了仿佛一个世纪之久,它饱满,混浊,内部裹挟着那一点点残存的光和全部的夜寒,像一滴滚烫的、混浊的泪,终于决然地、义无反顾地坠下,狠狠地砸在底下的青石阶上,摔得粉碎,尸骨无存。
这一声,像一个信号,像梯玛终于摇响了手中的法铃,宣告仪式的关键时刻到来。
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它们不再犹豫,不再留恋,连缀成了一面疏疏落落的、正在迅速消散的珍珠帘。每一滴都在离去前,用自己破碎的身体,在石阶上留下最后一声清响,一声干净利落的告别。
四、人间的和解书
人间的声息,就在这时,怯生生地,还阳了。
“吱呀——”一声,干涩得像是撕开一块陈年的、被雨水泡过又风干了的牛皮。是老何的房门。他裹着那件油光发亮、几乎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旧棉袄,袖口已经磨得发白,绽开,露出里面灰黑、板结的棉絮,像伤口翻出的腐肉。他缩着脖子,整个肩膀耸起来,几乎要碰到耳垂,佝偻着走出来,立在檐下,仰起那张被山风和岁月刻满沟壑的脸,眯着眼看了看那正在消逝的霜。他的脸上,没有我这般复杂的、审美的、文化的挣扎,只有一种与山川草木同频的、本能的凝重。那是看天吃饭的人,解读自然这本无字天书时特有的表情,像老牛反刍草料一样,沉默而专注。
他张开嘴,呵出一大团白气。那气与空气中霜残留的寒意搏斗、纠缠、交融,最终仿佛同归于尽,消散于无形。他沙哑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这整座沉睡的山谷听:
“这背时的霜,鱼都躲到潭底去了,今天的网,怕是要空啰。”
这是关于这场盛大霜降,我听到的,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来自人间的判词。美学的范畴里,没有它的位置。哲学的思辨,与它无关。它的全部意义,只关乎渔网的深浅,米缸的盈虚,关乎明天早饭的桌上,能不能多一碗热气腾腾的、奶白色的鱼汤。它的判决,简单,直接,不容置喙。
对面的窗也“哐当”一声被推开,云姨探出裹着深蓝头巾的脸,猛地一哆嗦,脱口而出:“鬼打的天,冻断骨头哩!”她的目光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迅速扫过檐下那一条亮晶晶的、正在断断续续滴水的水线,眼神里没有半分对晶莹剔透的欣赏,只有主妇对一件麻烦家务的、迅速而实际的评估——待会儿扫地,又要沾一身的湿气,烦死个人。她对于美的感知,完全让位于对“整洁”和“便利”的维护。
她转身,灶膛里的火便“呼”地一下亮了起来,那声音是蓬松的,带着毛边的。紧接着,蓝色的、带着新米和松针特有香气的炊烟,软软地、袅袅地升腾起来。那烟,不像是在抗争严寒,更像是人间伸向自然的一只求和的手,温顺地、却又固执地存在着,用它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耐心地瓦解着这漫天的、抽象的寒冷,把它化解成具体的、可感的温暖。
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生机唤醒了。他们不懂什么美的消亡与哲学的困境,却对檐下那断线的珠子,报以最本真、最蛮横的欢呼。他们伸出冻得萝卜似的小手去接那冰冷的水滴,跳起来去踩浅浅的水洼,“啪”地溅起浑浊的泥水,引来母亲们带着笑意的、毫无威慑力的呵斥。他们的笑声,清凌凌的,没心没肺,像一群受惊的麻雀忽地飞起,为这场庄严的、我自以为是的“还魂”仪式,配上了最鲜活、最不协调,却也最充满生命力的乐章。
我,依旧像个局外人,站在窗前,像一棵忘了季节的、僵硬的树。我的疼痛,我的沉思,我与古老文化的对话,在这一片具体而微的生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迂阔,甚至有些可笑。
我看着那神圣的“白虎文身”如何被日光这位大梯玛作法祛除。看着那冰冷的、写着自然法则的“契约”如何被炊烟、人语、鱼腥和米香——这份杂乱而坚实的人间和解书——慢慢地、彻底地覆盖、替代。
霜,是美的。我必须承认。但那是廪君的美,是化虎西去、开拓荒莽时,那种决绝的、不回头的、牺牲的美。它属于神话,属于史诗,属于我们必须仰望却无法安居的崇高。那种美,太过锋利,会割伤想要触摸它的、属于俗世的手。
而此刻,这水滴,这炊烟,这呵斥,这笑声,是一种西兰卡普的美。它是杂色的,温暖的,甚至有些琐碎和凌乱的。它将生存的艰辛与喜悦,将寒暖的交替,将祖先的记忆与孩童的懵懂,统统编织在一起。图案或许朴拙,却无比结实,耐磨。它经得起日复一日的摩挲,经得起油污、汗水和岁月的浸染,就像阿婆那床陪嫁的、颜色已经黯淡的西兰卡普,越用,花纹反而在磨损中愈发清晰,那是生活本身包了浆,是用过的美。
霜的消融,不是失败。它更像一位信使,完成了它从“神域”到“人间”的传递使命。它以自身晶体结构的、壮丽的殉道,换来了檐角的湿润,换来了石阶上那一声清响,更换来了老何对收成的预判,换来了云姨锅里那碗可以下肚的、实实在在的稀粥,换来了孩子们无邪的快乐。
它来自虚无,归于实在。我们凭吊那逝去的、转瞬即逝的霜,或许正是在凭吊我们自身血液里,那些正在被琐碎、具体、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一点点融解的、属于先祖的虎性与悍勇。
然而,不必哀伤。
你看那水珠,它坠入泥土,它会蒸腾为云,它明年还会再来,以同样的冷酷与纯粹,纹刻在这吊脚楼上。就像我们土家人,在摆手堂的熊熊火光里,年复一年地、虔诚地跳着《毛古斯》。舞姿拙朴,近乎原始,吼声震天,脸上涂着锅底灰,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那是在用身体重温先祖渔猎、开拓的荒野记忆,是在短暂的瞬间,集体召唤回血液里的那只白虎。舞毕,火光熄灭,大家散去,回到各自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继续喂猪、打谷、计算柴米油盐,为孩子的学费和老人的药费发愁。那只白虎,便又悄然睡去。
神圣,在仪式中被短暂地封存;生活,在烟火里坚韧地延续。这两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像这吊脚楼的榫卯,紧紧咬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全部的真实——一种在崇高与卑微、记忆与遗忘、虎性与人性之间永恒摇摆的真实。
五、包了浆的指纹
日光完全占领了窗棂。最后一片霜痕,在西边最背阴的、雕着缠枝莲的木格上,像一句古老的、无人能懂的咒语,终于念完了它的最后一个音节,蒸发无形。只留下一小片深色的、边缘模糊的湿痕,像一个按在时间契约上的、温润的指纹——那是霜的签名,证明它来过,又走了,并且承诺还会再来。这指纹,带着生命的湿润,与契约的冰冷达成和解。
整座吊脚楼,此刻都浸泡在一种透明的、暖洋洋的、充满了各种混杂气味的日常里。这气味里有老何的鱼腥味,有云姨的米糠香,有孩子们玩闹时汗水的咸,还有远处酉水河带来的、永不疲倦的水汽,以及我家那只黄狗在墙角打滚时沾上的泥土味。檐水已歇,只有偶尔从高处某片瓦当上迟迟疑疑滑落的一滴水珠,证明刚才发生的那场盛大而寂静的典礼,并非我的梦境。
我用力推开窗,让那饱含着这一切复杂气味的、真实的风,汹涌地扑进来。它不像霜的气息那样纯粹、凛冽,它有太多的味道,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矛盾。这风,粗糙,却亲切;混杂,却踏实。这才是人间的气息,是生活本身的味道,是过了日子的味道。
我的手指拂过湿漉漉的、恢复了深褐本色的窗棂,触感是凉的,但心底,却缓慢地、坚定地升起一股由这整个“还魂”仪式所赐予的、粗糙而坚实的暖意。这暖意不直接来自太阳,不来自火塘,它来自见证了一个完整轮回后的心安——从极致的、近乎死亡的寂静与疼痛,回归到喧闹的、充满缺陷却又无比珍贵的生机。我骨头缝里的那根竹篾,似乎也在这一刻,被这人间烟火气悄悄软化,不再那么尖锐地锯磨。
这吊脚楼上的霜,年年都会有的。就像这酉水河,年年涨落;就像这山上的虎耳草,年年开谢;就像这楼里的悲欢离合,年年上演。它们都是这片土地上,同一个巨大生命体的、不同的呼吸节奏。
霜,是山的呼吸,深沉,凛冽,带着远古的记忆与法则。
炊烟,是人的呼吸,温热,执着,诉说着当下的生计与延续。
而这座吊脚楼,它悬在天地之间,静静地听着这一切,承载着这一切。它听过霜的沉默,听过雨的喧哗,听过人的笑语和叹息,听过新生的啼哭与死亡的静默。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只是用它那百年杉木的骨架,默默地承受,忠实地记录。它本身,也成了这呼吸的一部分。
直到某一天,楼垮了,人散了,这呼吸,这片土地深沉而多样的呼吸,还会在另一座楼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就像阿婆说的,带着她那不容置疑的、源自生活的朴素智慧:“楼会老,人会走,可霜认得路,年年都会找回来。”
我关上窗,屋内的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但阳光已经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温暖的光影。老何扛着他那卷沉甸甸的渔网,沿着被水珠打得深一块浅一块的石阶,一步一步向河边走去,他的背影很快便融入了金色的晨光里,像一滴墨融入了宣纸。云姨在厨房里忙碌,传来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像一首轻快的打击乐。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一只惊慌失措的芦花鸡,笑声像一串串散落的银铃,滚得到处都是。
新的一天,开始了。具体,琐碎,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了被霜擦洗过的、清新的希望。
而我知道,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当酉水河谷再次沉入深冬的寂静,当我的骨缝再次感受到那根竹篾的探访,霜还会如期而至,把这一切——这人间的烟火、琐碎的悲欢、生存的艰辛与温暖——重新变成它笔下的山水,它书写的契约。年复一年,永不停息。
这不是轮回,这是一种对话。是自然与人文之间,是神性传说与世俗生活之间,是过往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之间,一场永恒而沉默的、深入骨髓的对话。
而我,我们,都是这对话中,一个微小的、却不可或缺的音节。一、骨缝里的来客
疼,是从我左半边身子的第七根肋骨下面开始醒过来的。
它不像刀切的那种爽利,也不像钝器重击的闷响。它更像是一根在陈年桐油里浸泡过的细竹篾,先是试探性地,在我沉睡的骨膜上轻轻划了一下;见我没什么反应,便胆大起来,开始用那带着毛刺的篾边,沿着肋骨的弧线,慢条斯理地锯了起来。一下,又一下。不疾不徐,带着一种山野匠人的固执和耐心。
我终于被它锯醒了。
意识回笼的第一个瞬间,感受到的不是这疼,而是酉水河谷那种沉甸甸的、无处不在的冷。凌晨五点半,世界还蜷缩在一张巨大的、湿冷的兽皮里。寒气不再是“袭来”的,它就是这老楼本身。百年老杉木的柱子、板壁、椽梁,在白日里吸饱了阳光和人语,到了这后半夜,便像挤海绵一样,把那点暖意一丝不剩地挤出去,只剩下木头本身冰冷的呼吸。这呼吸带着木质纤维断裂的微响,带着苔藓孢子休眠的沉寂,一丝丝、一缕缕地注入我的被窝,精准地找到我身体里那条正在被开凿的骨缝,然后,像灌浆一样,把它填满。
我蜷缩在厚实的土布被褥里,像一只僵硬的虾米。阿婆在世时,总说我睡觉不老实,能把被子卷成一条麻花。如今她走了三年,我竟也学会了像她一样,整夜保持着一种隐忍的姿势,连翻身都带着歉意,生怕惊扰了这老楼本身就已浅薄的睡眠。
“咯吱……”
身下的楼板极轻微地响了一声。不是人踩上去的那种实心的、向下沉降的响动,而是一种空心的、横向的、仿佛筋骨舒展的吟哦。阿婆说,这是老楼在翻身,在做它自己的、关于冬天的梦。它的梦太沉了,太冷了,承载不住,便溢了一些出来,流过楼板,漫上我的床榻,最终凝固在我这节不争气的骨缝里,成为那根作祟的竹篾。
窗外的天色,是一种我从未在城市里见过的墨。那不是单纯的黑暗,黑暗是虚无的,是尽头。而这墨,是饱胀的,是孕育着什么的。它像一头巨兽浓得化不开的胆汁,沉甸甸地压在山谷的凹处,仿佛随时会滴落下来,把这悬在崖壁上的吊脚楼,彻底濡湿、浸透、消化掉。
我挣扎着,用肘部撑起半个身子,像推开一扇沉重的、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门,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木窗。
一股无形的、锋利的寒气,瞬间抵住了我的咽喉。我倒抽的那半口气,卡在喉咙里,上下不得,仿佛真的凝结成了一串冰棱,戳刺着我的软腭。
然后,我便看见了那一片白。
二、失语的甲骨
那不是雪。雪是外来的,是客,带着一种想要覆盖一切、重塑一切的浪漫野心。眼前的这片白,却是从这片土地的血肉里自己生长出来的。它从青灰瓦片的毛细血管里渗出,从木头纹理的末梢神经上凝结,是这片山水在深夜里暗自分泌出的、一层坚硬的盐碱。它不像覆盖,更像是一种显露——把这片土地骨子里的冷,用一种极端残酷的方式,坦白给你看。
对面的群山,往日里像母亲沉睡的、丰腴的乳房,此刻曲线尽失。每一道山脊都被这层白锻打得棱角分明,像史前巨兽暴露在大地之上的、一具具冷硬的化石肋骨。阳光尚未到来,那白本身却在幽微的天光里,泛出一种介于青铜与白骨之间的、哑光的质感。
我们这座吊脚楼,往日里人声与烟火气的容器,此刻所有的温度都被抽空了。它通体素白,轮廓因为霜的附着而显得模糊、膨胀,像一个刚从冻土里挖掘出来的、巨大的白陶俑,保持着某种僵死的仪态。阿婆盘着青布头帕,坐在火塘边的样子,毫无预兆地撞进我的脑海。她的手指像枯柴,指节因常年劳作的类风湿而粗大变形,可掌心却总带着一种柴火的、干燥的暖意。她曾指着窗外的霜说:“崽啊,霜是认得路的。它走了一夜的山路,专找有古意的人家落脚。”火塘的光在她布满皱纹的脸上跳跃,她的声音也和那火光一样,暖而跳跃:“你看它,像不像给咱们这老楼,刺上了一层白虎文身?”
我们土家人,信白虎为先祖廪君的魂魄所化。少年时,我为此热血沸腾。夏夜躺在凉席上,听阿婆用苍老的嗓音吟唱《摆手歌》,脑海里浮现的,是祖先们踏着遍地硬霜、开拓蛮荒的壮阔图景。那霜,仿佛是白虎奔腾时,抖落的凛凛毫毛,每一步,都该踩出命运的铿锵。
可此刻,在这砭入骨髓的静默与真实的疼痛里,阿婆的话,像窗玻璃上的霜花,被我呵出的最后一点热气,呵出了细密的裂痕。
文身?不。这哪里是荣耀的图腾,这分明是一道封印。
我从小就在听这些瓦片说话。它们不是死的。春雨来时,它们贪婪地吞咽着雨水,发出满足的、咕噜咕噜的喉音,那声音能让整座楼都泛起潮湿的青光。夏日暴雨,它们被砸得噼啪作响,像无数面急促的鼙鼓,催促着楼里的孩子赶紧收起晾晒的干菜。秋夜有月时,它们会把清冷的月光像揉面一样,细细地揉碎了,均匀地洒在楼板上,那是一种银质的、听不见的静谧。瓦垄里藏着的,是酉水号子嘶哑的尾音,是哭嫁歌里欲说还休的哽咽,是祖母在月下为我摇扇时,吟诵古老歌谣那颤抖的声线。
此刻,所有声音都被这霜强行噤声了。
一片片瓦,不再是会呼吸的皮肤,而变成了无数片被压平的、沉默的甲骨。凹槽里,霜积得厚实,像惨白的石膏,硬生生灌进老人脸上最深的褶皱里,填平了所有的故事;凸起的瓦楞上,霜却极薄,被夜风削磨得只剩下一线银亮的刃,仿佛轻轻一触,就能割破即将到来的黎明,也割破我所有试图与之对话的、文人式的幻想。
我的目光,成了这片惨白疆域里唯一的活物,艰难地跋涉。我试图从霜的纹路里,读出微缩的山水,或者先祖迁徙的路线图。这像一种被文化驯化出的、寻找象征的本能,一种知识的傲慢。但脑海里固执地浮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去年在州博物馆,我看到的那张地契。发黄的毛边纸上,是冰冷的、毫无感情的馆阁体文字,写着“山场四至,东至分水岭,西至河心……”界限分明,不容置疑。末尾,是祖辈那个颤巍巍的、用朱砂按下的手印,像一滴凝固了的、疲惫的血。
这霜,多像另一张地契。是自然与这片土地签订的、用严寒书写的年租契约。它年年来临,年复一年地重申着生存的严苛条款:寒冷、贫瘠、与世隔绝的坚韧。美,在这里首先是一种忍受,然后才可能成为一种奢侈的错觉。
窗棂上,那些雕着“万”字不断头和冰裂纹的老木格,正被霜一丝不苟地、冷酷地临摹。霜这个匠人,比任何老木匠都严谨,都无情。它将烟火几十年熏出的、温润的暖褐色,用一种判决书般的白,彻底覆盖。整扇窗,在我看去,竟像极了去年在土司城遗址看到的那些残破石牌坊。没有神祇,只有法则——水汽遇冷则凝的、铁的法则。那种白,是法则的颜色,是生存的底色。
光,便是透过这符咒般的窗格,渗进来的。它不是“照进”,不是“洒落”,这些词都太慷慨。它是被过滤、被筛选、被剥夺了温度后,才被允许进入的。滤掉了所有属于人间的暖意和模糊,变得像溶洞顶上的钟乳石滴落的水,冰冷,清澈,带着一种亘古的、漠不关心的凉。
这,就是阿婆口中那神圣的、令我少年时血脉贲张的“白虎文身”么?如今细看,它的每一笔纹路,都褪去了神话的油彩,露出了两个实实在在的、骨感嶙峋的字:生存。
三、融化的法事
最先感知到变化的,不是光,是风,或者说,是风的缺席。
那抱紧了山谷一整夜的、铁板一块的寒气,仿佛内部出现了某种细微的坍缩。很难以言传的变化,像是宇宙诞生之初的一个量子涨落,微小,却足以引发链式反应。又像是一个在深渊底部屏息太久的人,肺叶终于到了极限,不得不泄出的那一丝微弱的气息。
东边天际那抹僵硬的、毫无生气的鱼肚白,仿佛被注入了某种强心剂,开始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血色。不是少女脸颊健康的绯红,倒像是肺痨病人咳在雪白手帕上那一点勉强的、不祥的猩红。
然后,光,真的来了。
它不是“降临”,不是“普照”,这些词都太宏大,太具有宗教般的仪式感。它更像一匹被岁月洗磨得极薄的、半透明的溪布,被一双看不见的、犹豫的手,带着几分试探和怜悯,轻轻地搭在了屋脊最前端那只陶制吻兽的额顶上。
一场寂静的审判,或者说,一场华丽的献祭,就此拉开序幕。
那层哑光的、坚硬的霜衣,仿佛被注入了痛苦的灵魂。它没有立即消融成水,而是先变成了一种胶着的、黏稠的、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中间态。它似乎在与那缕孱弱的金光进行着最后的角力,死死地擒住对方,想要把这温暖也一同凝固。刹那间,那只平日里黝黑的、不起眼的陶制吻兽,额顶竟像顶起了一盏用无数碎琉璃和水晶仓促拼凑的、正在滋滋作响的冠冕。光在这顶痛苦的冠冕里扭曲、折射、碎裂,迸射出千万根刺眼的芒刺。这不是加冕,这是一场缓慢的、公开的处决。
我忽然意识到,这融化,或许不是溃散,而是一种还魂——将附在老楼身上的这层“白虎精魄”,重新打散,归还给人间。
光,像我们土家梯玛(巫师)手中那把无形的、舞动着的司刀,正一层层地、精准地剥离着霜的纹身。凡刀锋过处,霜的铠甲便如潮水般消退,露出瓦片本来的青黛,窗棂本来的深褐。那青黛与深褐,因了这刚刚剥离的湿润,显出一种惊魂未定的、活过来的深沉。仿佛它们刚刚从一场漫长的冰冻梦魇中苏醒,血管里重新有血液开始流淌,还带着劫后余生的茫然与羞怯。
你几乎能“听见”这场寂静的法事。那是亿万颗微小的冰晶魂魄,在热力的超度下,集体发出的、解脱般的叹息。那不是声音,是一种感觉,一种从极致紧绷到缓慢松弛的震颤,通过老楼的每一根木头骨架,清晰地传递到我的脚底,与我骨头里的那根竹篾,产生了奇异的共鸣。
“嗒。”
一声,极清亮,又极空洞,像一滴水银坠入玉盘。
是水珠。第一滴,在檐角的瓦当上酝酿、积聚了仿佛一个世纪之久,它饱满,混浊,内部裹挟着那一点点残存的光和全部的夜寒,像一滴滚烫的、混浊的泪,终于决然地、义无反顾地坠下,狠狠地砸在底下的青石阶上,摔得粉碎,尸骨无存。
这一声,像一个信号,像梯玛终于摇响了手中的法铃,宣告仪式的关键时刻到来。
紧接着,第二滴,第三滴……它们不再犹豫,不再留恋,连缀成了一面疏疏落落的、正在迅速消散的珍珠帘。每一滴都在离去前,用自己破碎的身体,在石阶上留下最后一声清响,一声干净利落的告别。
四、人间的和解书
人间的声息,就在这时,怯生生地,还阳了。
“吱呀——”一声,干涩得像是撕开一块陈年的、被雨水泡过又风干了的牛皮。是老何的房门。他裹着那件油光发亮、几乎看不出本来颜色的旧棉袄,袖口已经磨得发白,绽开,露出里面灰黑、板结的棉絮,像伤口翻出的腐肉。他缩着脖子,整个肩膀耸起来,几乎要碰到耳垂,佝偻着走出来,立在檐下,仰起那张被山风和岁月刻满沟壑的脸,眯着眼看了看那正在消逝的霜。他的脸上,没有我这般复杂的、审美的、文化的挣扎,只有一种与山川草木同频的、本能的凝重。那是看天吃饭的人,解读自然这本无字天书时特有的表情,像老牛反刍草料一样,沉默而专注。
他张开嘴,呵出一大团白气。那气与空气中霜残留的寒意搏斗、纠缠、交融,最终仿佛同归于尽,消散于无形。他沙哑地、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这整座沉睡的山谷听:
“这背时的霜,鱼都躲到潭底去了,今天的网,怕是要空啰。”
这是关于这场盛大霜降,我听到的,第一句也是唯一一句,来自人间的判词。美学的范畴里,没有它的位置。哲学的思辨,与它无关。它的全部意义,只关乎渔网的深浅,米缸的盈虚,关乎明天早饭的桌上,能不能多一碗热气腾腾的、奶白色的鱼汤。它的判决,简单,直接,不容置喙。
对面的窗也“哐当”一声被推开,云姨探出裹着深蓝头巾的脸,猛地一哆嗦,脱口而出:“鬼打的天,冻断骨头哩!”她的目光像一把精准的尺子,迅速扫过檐下那一条亮晶晶的、正在断断续续滴水的水线,眼神里没有半分对晶莹剔透的欣赏,只有主妇对一件麻烦家务的、迅速而实际的评估——待会儿扫地,又要沾一身的湿气,烦死个人。她对于美的感知,完全让位于对“整洁”和“便利”的维护。
她转身,灶膛里的火便“呼”地一下亮了起来,那声音是蓬松的,带着毛边的。紧接着,蓝色的、带着新米和松针特有香气的炊烟,软软地、袅袅地升腾起来。那烟,不像是在抗争严寒,更像是人间伸向自然的一只求和的手,温顺地、却又固执地存在着,用它自己的方式,一点点地、耐心地瓦解着这漫天的、抽象的寒冷,把它化解成具体的、可感的温暖。
孩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生机唤醒了。他们不懂什么美的消亡与哲学的困境,却对檐下那断线的珠子,报以最本真、最蛮横的欢呼。他们伸出冻得萝卜似的小手去接那冰冷的水滴,跳起来去踩浅浅的水洼,“啪”地溅起浑浊的泥水,引来母亲们带着笑意的、毫无威慑力的呵斥。他们的笑声,清凌凌的,没心没肺,像一群受惊的麻雀忽地飞起,为这场庄严的、我自以为是的“还魂”仪式,配上了最鲜活、最不协调,却也最充满生命力的乐章。
我,依旧像个局外人,站在窗前,像一棵忘了季节的、僵硬的树。我的疼痛,我的沉思,我与古老文化的对话,在这一片具体而微的生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迂阔,甚至有些可笑。
我看着那神圣的“白虎文身”如何被日光这位大梯玛作法祛除。看着那冰冷的、写着自然法则的“契约”如何被炊烟、人语、鱼腥和米香——这份杂乱而坚实的人间和解书——慢慢地、彻底地覆盖、替代。
霜,是美的。我必须承认。但那是廪君的美,是化虎西去、开拓荒莽时,那种决绝的、不回头的、牺牲的美。它属于神话,属于史诗,属于我们必须仰望却无法安居的崇高。那种美,太过锋利,会割伤想要触摸它的、属于俗世的手。
而此刻,这水滴,这炊烟,这呵斥,这笑声,是一种西兰卡普的美。它是杂色的,温暖的,甚至有些琐碎和凌乱的。它将生存的艰辛与喜悦,将寒暖的交替,将祖先的记忆与孩童的懵懂,统统编织在一起。图案或许朴拙,却无比结实,耐磨。它经得起日复一日的摩挲,经得起油污、汗水和岁月的浸染,就像阿婆那床陪嫁的、颜色已经黯淡的西兰卡普,越用,花纹反而在磨损中愈发清晰,那是生活本身包了浆,是用过的美。
霜的消融,不是失败。它更像一位信使,完成了它从“神域”到“人间”的传递使命。它以自身晶体结构的、壮丽的殉道,换来了檐角的湿润,换来了石阶上那一声清响,更换来了老何对收成的预判,换来了云姨锅里那碗可以下肚的、实实在在的稀粥,换来了孩子们无邪的快乐。
它来自虚无,归于实在。我们凭吊那逝去的、转瞬即逝的霜,或许正是在凭吊我们自身血液里,那些正在被琐碎、具体、充满烟火气的生活,一点点融解的、属于先祖的虎性与悍勇。
然而,不必哀伤。
你看那水珠,它坠入泥土,它会蒸腾为云,它明年还会再来,以同样的冷酷与纯粹,纹刻在这吊脚楼上。就像我们土家人,在摆手堂的熊熊火光里,年复一年地、虔诚地跳着《毛古斯》。舞姿拙朴,近乎原始,吼声震天,脸上涂着锅底灰,身上披着厚厚的茅草——那是在用身体重温先祖渔猎、开拓的荒野记忆,是在短暂的瞬间,集体召唤回血液里的那只白虎。舞毕,火光熄灭,大家散去,回到各自依山傍水的吊脚楼,继续喂猪、打谷、计算柴米油盐,为孩子的学费和老人的药费发愁。那只白虎,便又悄然睡去。
神圣,在仪式中被短暂地封存;生活,在烟火里坚韧地延续。这两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它们像这吊脚楼的榫卯,紧紧咬合在一起,构成了我们全部的真实——一种在崇高与卑微、记忆与遗忘、虎性与人性之间永恒摇摆的真实。
五、包了浆的指纹
日光完全占领了窗棂。最后一片霜痕,在西边最背阴的、雕着缠枝莲的木格上,像一句古老的、无人能懂的咒语,终于念完了它的最后一个音节,蒸发无形。只留下一小片深色的、边缘模糊的湿痕,像一个按在时间契约上的、温润的指纹——那是霜的签名,证明它来过,又走了,并且承诺还会再来。这指纹,带着生命的湿润,与契约的冰冷达成和解。
整座吊脚楼,此刻都浸泡在一种透明的、暖洋洋的、充满了各种混杂气味的日常里。这气味里有老何的鱼腥味,有云姨的米糠香,有孩子们玩闹时汗水的咸,还有远处酉水河带来的、永不疲倦的水汽,以及我家那只黄狗在墙角打滚时沾上的泥土味。檐水已歇,只有偶尔从高处某片瓦当上迟迟疑疑滑落的一滴水珠,证明刚才发生的那场盛大而寂静的典礼,并非我的梦境。
我用力推开窗,让那饱含着这一切复杂气味的、真实的风,汹涌地扑进来。它不像霜的气息那样纯粹、凛冽,它有太多的味道,太多的故事,太多的矛盾。这风,粗糙,却亲切;混杂,却踏实。这才是人间的气息,是生活本身的味道,是过了日子的味道。
我的手指拂过湿漉漉的、恢复了深褐本色的窗棂,触感是凉的,但心底,却缓慢地、坚定地升起一股由这整个“还魂”仪式所赐予的、粗糙而坚实的暖意。这暖意不直接来自太阳,不来自火塘,它来自见证了一个完整轮回后的心安——从极致的、近乎死亡的寂静与疼痛,回归到喧闹的、充满缺陷却又无比珍贵的生机。我骨头缝里的那根竹篾,似乎也在这一刻,被这人间烟火气悄悄软化,不再那么尖锐地锯磨。
这吊脚楼上的霜,年年都会有的。就像这酉水河,年年涨落;就像这山上的虎耳草,年年开谢;就像这楼里的悲欢离合,年年上演。它们都是这片土地上,同一个巨大生命体的、不同的呼吸节奏。
霜,是山的呼吸,深沉,凛冽,带着远古的记忆与法则。
炊烟,是人的呼吸,温热,执着,诉说着当下的生计与延续。
而这座吊脚楼,它悬在天地之间,静静地听着这一切,承载着这一切。它听过霜的沉默,听过雨的喧哗,听过人的笑语和叹息,听过新生的啼哭与死亡的静默。它什么都知道,却什么都不说,只是用它那百年杉木的骨架,默默地承受,忠实地记录。它本身,也成了这呼吸的一部分。
直到某一天,楼垮了,人散了,这呼吸,这片土地深沉而多样的呼吸,还会在另一座楼上,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下去。就像阿婆说的,带着她那不容置疑的、源自生活的朴素智慧:“楼会老,人会走,可霜认得路,年年都会找回来。”
我关上窗,屋内的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但阳光已经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温暖的光影。老何扛着他那卷沉甸甸的渔网,沿着被水珠打得深一块浅一块的石阶,一步一步向河边走去,他的背影很快便融入了金色的晨光里,像一滴墨融入了宣纸。云姨在厨房里忙碌,传来锅碗瓢盆清脆的碰撞声,像一首轻快的打击乐。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一只惊慌失措的芦花鸡,笑声像一串串散落的银铃,滚得到处都是。
新的一天,开始了。具体,琐碎,充满烟火气,也充满了被霜擦洗过的、清新的希望。
而我知道,等到明年这个时候,当酉水河谷再次沉入深冬的寂静,当我的骨缝再次感受到那根竹篾的探访,霜还会如期而至,把这一切——这人间的烟火、琐碎的悲欢、生存的艰辛与温暖——重新变成它笔下的山水,它书写的契约。年复一年,永不停息。
这不是轮回,这是一种对话。是自然与人文之间,是神性传说与世俗生活之间,是过往的记忆与未来的期许之间,一场永恒而沉默的、深入骨髓的对话。
而我,我们,都是这对话中,一个微小的、却不可或缺的音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