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罗登廉的头像

罗登廉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04
分享

《南京照相馆》里的血泪与光芒

文/罗登廉

最近,电影《南京照相馆》热映,我也走进影院观看了这部影片。说实话,刚听说这部电影时,我心里有些打鼓。因为南京大屠杀这个题材太过沉重,以往也有不少相关影视作品,我担心这部电影会落入俗套,或过度渲染血腥场面。但看完之后,我发现自己的担心有些多余。

这部电影的叙事视角很独特,没有选择宏大的战争场面,而是聚焦在小小的吉祥照相馆里。1937年12月,南京沦陷,这个照相馆成了几个普通人的避难所。邮差阿昌为了活下去,冒充照相馆学徒,在日军翻译的胁迫下冲洗底片,结果意外冲印出日军屠城的罪证照片。

就在这么一个小小的空间,几个人物,却把那段惨痛的历史生动地展现出来。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能从普通人的角度去感受战争的残酷,特别有代入感。不像有些同类型电影,一上来就是大规模的战争场景,虽然场面震撼,但总觉得离自己有点远。

电影里的人物塑造也很成功,每个人都有血有肉。阿昌一开始就是个想保命的普通人,面对日军的威胁,他只能选择妥协。但当看到那些罪证照片后,他的内心开始挣扎,最终决定站出来,为了正义和真相冒险。这种转变很真实,没有那种突然就变成英雄的生硬感。还有照相馆老板金先生,沉稳又有主见,在关键时刻总能想出办法帮助大家。他带着全家躲在地窖里,靠着阿昌拿来的一点食物度日,那种在困境中顽强生存的劲儿让人佩服。高叶饰演的林毓秀,一个怀揣演员梦想的普通女性,也被刻画得十分细腻。她不仅帮助受伤的抗战班长隐藏,还冷静地向翻译官分析民族大义,最后在老金的掩护下,冒死冲出封锁线送出日军暴行记录,展现出女性在困境中的勇敢和智慧。就连翻译官王广海这个汉奸形象,电影也没有简单地将其脸谱化,而是展现了他在面对日军暴行时两边摇摆的投机心理,以及后来在目睹妻女被杀后的挣扎与觉醒。

影片在展现日军暴行的时候,处理得很克制。没有直接呈现大量血腥暴力的镜头,而是通过照片来揭示真相。日本随军摄影师按下相机快门的声音,和日军处决平民时枪支上膛、扣动扳机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暗示了相机与枪支在某种程度上的共谋关系。那些冲洗出来的照片,有日军屠杀百姓的场景,有杀人竞赛中日军军官狰狞的合影,还有强迫百姓摆拍的“亲善照”。这种通过照片“二次呈现”的方式,既尊重了受难者的尊严,又避免了直接展示暴力过程给观众带来的过度心理冲击,但同时又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日军的残暴。

不过,我觉得电影也有一些小瑕疵。比如,阿昌从一个邮差,短时间内就变成能经受日军摄影师现场考验的冲印专业人员,这个转变有点太快,不太符合常理。还有两次更换通行证的照片和印章痕迹,感觉也很难做到乱真。但这些小问题并没有影响到电影整体的质量。

走出影院,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部电影让我重新审视了那段历史,也让我看到了在极端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与丑恶。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珍惜现在的和平。就像电影主创所说,走出影院,看到现在繁华的中国,就是电影的“彩蛋”。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