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黄昏,独行于喧嚣街市。滚滚热浪,裹挟着汽车尾气,将烦躁揉进我的每一次呼吸。正欲转身避让这燥热的纷扰,街角处蓦然现出一家书店,宛如喧嚣尘世的静谧孤岛。纸墨芬芳门缝溢出,琳琅书籍无声召唤,我雀跃般冲进店门,与书相伴的往昔记忆如潮水般漫过心堤。
小学时光是在村小度过的。我的书包是母亲用粗布缝制的,里面除了几册课本作业本,便只有几支秃头铅笔了。记得那天,同桌郑重取出其父从镇上书店买来的《新华字典》及锃亮如镜的铁皮文具盒。阳光斜穿教室窗棂,在那耀眼物件上跃动,令我目不转睛。对我而言,《新华字典》是位沉默的智者,附录里藏有标点符号用法、二十四节气、历代纪元与度量衡的奥秘。铁皮文具盒更是稀奇,不仅能装文具,盒盖内侧还印着“九九乘法表”,开关之间,公式就烂熟于心了。我日日盼着能拥有这样一套“法宝”,直到小学毕业前夕,才从姐姐手中接过一本二手《新华字典》。那晚我抱着泛黄的字典辗转反侧,仿佛握住了打开知识殿堂的钥匙。
初中时,我终于得以亲近镇上的新华书店了。那家店藏于老街中心的供销社,是整条街的文化绿洲。店门正对三岔路口,两扇漆面斑驳的大木门上方,悬挂着伟人题写的“新华书店”匾额,笔力遒劲,风格独特。踏上三级青石台阶,反“7”字形的木质柜台里,文具与书籍整齐排列;靠墙的高大木书架上,体育器材、文房四宝与各类图书井然有序。柜台与书架间的过道里,总有一位圆脸姑娘轻盈穿梭。她长发如瀑,垂落腰间。笑容温婉,似三月初绽的花朵。我们大多囊中羞涩,也爱在此徘徊,只为多嗅几缕书香。当时电影《大闹天宫》热映,我攒了三个月零花钱,终于买下一本同名彩色连环画。当我们一同传阅那装帧精美、色彩绚丽的画册时,彼此的眼眸中都跃动着相同光彩,那份纯粹的愉悦实在难以言表。
家中堂屋悬挂的伟人画像购自这家书店,父亲每年必备的小黄历也在此买得。那本薄而粗糙的小册子不仅是农事指南,更让父亲成了受人敬重的“文化人”。他总爱将泛黄的小黄历摊在晒谷场上,向村民讲解节气与农事。那份骄傲满足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
高中时,一本《古汉语常用词典》成了我攻克文言文的密钥。我反复研读,渐渐摸到了学习古文的门径,语文成绩随之提升。闲暇时,我们几个学生总爱去书店“蹭书”,小心翼翼地请姑娘拿出一本,便立在柜台前翻阅。有时看得入神,时间转瞬即逝,待发现营业员走近,才红着脸准备还书,却见她又微笑着走开了。那份理解与包容,我们无比感激。后来换了位身材魁梧的男店员,服务也很周到,却再也找不回当初那份自在了。
大学期间,城里的书店让我大开眼界。空间宽敞,图书云集,连冷僻的专业书籍也能觅得踪影。店内还设有阅读区,读者可以安心阅读直至关门,店员从不打扰。每逢促销活动,还能以实惠价格淘到好书,那份喜悦至今难忘。
工作后不久,我在一家乡镇书店邂逅了未来的妻子。她正值芳华,长发及腰,气质高雅。当我们目光交汇那一刹,周遭喧嚣的世界仿佛瞬间归于沉寂。婚后,我常去店里帮忙,打扫卫生、整理书架、招呼顾客,还结识了不少爱书之人。有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每次光顾一定选购钱钟书先生的著作和厚重的《汉语大词典》,那份对知识的虔诚与热爱,令我肃然起敬;亦有醉心风水命理者,他们潜心钻研的专注神情,让我深感人类对未知世界永不停息的探索热忱。而那些沉醉在武侠江湖与言情世界的少男少女们,则为这方天地增添了许多青春的朝气与浪漫。
而最令我着迷的,始终是书店特有的氛围。墨香萦绕,静谧安然,在文字中与作者对话,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纵使世事烦忧,也能在书页间寻得慰藉。这份滋生其中的宁静,成了我在纷扰红尘中的精神栖息地。
如今,市面上的书店虽形态多样,却难抵网络阅读的迅猛发展。不少书店相继关闭,留存下来的也大多沦为教辅书籍销售区。店内座无虚席,埋头苦读的多是少年学子。令人怅然若失的是,昔日为寻一本好书而辗转跋涉的身影已难寻觅。不知这些触手可及、随手捧卷的少年,是否懂得我们这代人的求书之艰,能否真正珍视阅读之福。或许,书店的真正价值,从来都不只是售卖书籍,而是守护着对知识的虔诚与热爱,让那份墨香与宁静永驻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