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果的头像

雷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03
分享

大坪记

大坪之名,名不副实,却因政府驻地建于一方小坪之上便取了如此大气称谓。历史上曾隶属盐亭,一九七三年为配合升钟水库移民安置,方划归南部县管辖。

站在政府所在地俯瞰,场镇依大仁路蜿蜒而建,状若游龙,绵延二余里。街道青石铺就,四米来宽,两旁矗立着明清风韵的木石房屋,一楼一底,饱经沧桑。再往外,多是悬崖峭壁,下有一条丈余宽溪流,终年潺潺,鱼虾悠游。一座精致的石拱桥宛若彩虹,飞架两岸。虽是蕞尔小镇,却因地制宜地建有医院、学校、粮站、食品站、供销社、派出所、车站、饭店、农贸市场等,规模之大,门类之全,为十里八乡罕见。于是大坪自然成了周边乡民赶场的首选去处。

此地十天三场,场场热闹非凡。令人称奇的是,人声鼎沸的场镇,未及晌午就骤然沉寂;摸黑汇聚的乡民,已如受惊鸟雀四散无踪。初来乍到之人,无不心生疑窦:如此规模,辐射广泛,人口众多,缘何赶场昙花一现?后来醒悟,此乃地理所限。试想,乡亲们多要跋涉数十里崎岖山路,全凭双脚丈量,若不早早启程早早返回,岂不两头摸黑?加之农活繁重,劳力稀缺,岂容过多停留?只得行色匆匆,来去如风了。街上那几间茶馆酒肆,也是顾客寥寥,门可罗雀,远不及邻近的富驿场繁华。那里几十上百家的茶馆酒肆总是座无虚席,觥筹交错间尽显市井繁华。然而大坪乡民躬耕劳作的身影,已在我的脑海烙下深深印记。

这里还有一桩趣事,最能见出乡民淳朴。我去市场买鸡蛋,一连跑了三场都空手而归。妻子在旁唠叨,笑我这等小事都办不妥帖。待她前去打探,结果叫人啼笑皆非。原来那些农户宁肯将鸡蛋低价卖给蛋贩,也不愿高价售予其他买家。因为他们早与蛋贩搭成默契,结下长年供销之约。为着这份日积月累的情谊,他们宁愿舍弃眼前利益,也不破坏难得的互信。这般诚信重义,岂非淳朴之至?

最热闹的永远是那几家食店。民以食为天,纵使手头拮据,遇见亲朋故旧,总要慷慨一回,即使赊帐也在所不惜。不管是不是饭点,他都会把你拖进食店饱餐一顿。

最简单的招待就是整日供应的稀饭包子了。稀饭用寻常白米熬就,若嫌单调,添几茎青菜数粒绿豆即可。稀饭倒也名副其实,竟能照见人影。包子才是精华所在:酵面不软不硬,恰到好处。素馅肉馅均有。素馅使用应季蔬菜,营养实惠,清香可口;肉馅取肥瘦相间的五花猪肉,剁碎翻炒,酱香四溢。个头约莫婴儿拳头大小,盛在竹制小蒸笼里,每笼八个,共叠八笼,武火急蒸。十分钟光景,热气腾腾的包子便新鲜出炉啦。稀饭就小笼包,干稀搭配,营养互补,别有风味。若将包子搁在红油碟里滚上一圈,菜香、肉香、面香、油香在口腔里完美融合,那滋味便愈发悠长了,颇有酒客一边喝酒一边慢嚼花生米的惬意。

稍微像样的馆子,一定会有干饭炒菜卤肉。我光顾过几次,多是稀松平常的大众口味。最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一道粉蒸肉,即至今仍负盛名号称“天下第一片肉”的“卧龙鲊”。

相传张飞镇守阆中时,最爱用邻镇升钟的卧龙鲊下酒,故又称“张飞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徐向前、许世友在升钟一带从事革命活动时,老百姓送给红军战士最厚重的礼物,就是用树叶包的一两片“卧龙鲊”。“卧龙鲊”做法与一般蒸肉大不相同:先将五花肉改成半斤重的片,放入盆中;再将葱花、生姜切碎放入,撒上味精、胡椒面和盐,倒入适量自制红油增色,适量醋、料酒提味,打入两个鸡蛋后搅拌均匀;接着加入豌豆粉和蒸肉粉(或自制玉米粉)、适量白糖调味;最后把一片片沾有调料的五花肉叠放在盘子里,置于蒸笼上蒸十多分钟揭开盖子,到肉片晾凉后再蒸十多分钟后又揭开盖子晾凉。如此三蒸三熟,鲊粉和肉片完美融合。食时肥而不腻,软糯爽口,醇香扑鼻。漂泊在外的游子,每每念及故乡,总难忘那魂牵梦萦的“卧龙鲊”。一箸入口,三春不忘,既是慰藉舌尖的美味,亦是消解乡愁的良方。可喜的是,如今升钟“卧龙鲊”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枝散叶,从山野宴席步入都市华堂。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坪,早已划作升钟“卧龙鲊”的势力范围了。

身处大坪,屡蒙乡邻邀约。我也入乡随俗,几度设宴相酬。觥筹交错中,淳朴的情谊愈酿愈醇,有时竟生终老之念了。

在乡民眼中,学校永远是一方净土,不容践踏和污染。每当他们从校门经过,总会不自觉地放轻脚步、压低言语,唯恐自己不经意的举动惊扰了校园的宁静。遇见老师,拘谨恭敬,打心里敬重这些知书达理、诲人不倦的先生。无论在阡陌纵横的田间,还是其乐融融的饭桌,他们总是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孩子,常怀敬畏之心,尊师重道,切莫为先生平添烦忧。若顽童恣意妄为受到责罚,归家后还要面临家长的严厉惩戒。每逢佳节良辰,乡民虽不富足,却总爱用最质朴的方式——或捧上几枚温润如玉的土鸡蛋,或奉上一方咸香扑鼻的腊肉香肠,来表达对先生的诚挚敬意。

除夕将近,人们置办年货,赶场踊跃。尤其是最后一个滚年场,人数更是达到巅峰,场上可谓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空气中弥漫着甜蜜欢快气息,夹杂着腊肉香肠的醇香。风吹腊肉,看似寻常,实则是时光与盐巴共同塑造的艺术品。精选新鲜猪肉,以盐均匀涂抹揉搓,腌制七日,再经井水濯洗,最终在寒风中风干,即成腊香四溢储存久远的腊肉了。香肠亦循古法,仅以盐巴提味,没有麻辣喧宾夺主,猪肉的本味愈发醇厚。此时,家家户户的阳台上、屋檐下,总会悬挂几方腊肉、数节香肠。油润的肉块在阳光下微微颤动,恍若夏日晒场的金色麦浪,又似秋收田野飘扬的旌旗,无声诉说着大地的恩赐与时光的馈赠。

街市上货品丰富,尚可随意购得野雉、山兔、竹鸡、斑鸠。逢年过节宴请宾朋时,将之烹为佐酒佳肴,肉质紧实,风味独特。如今皆被列入动物保护名录,再也无缘享用此等山珍野味了。

八年光阴转瞬即逝,当我离别大坪之际,那布局特殊的场镇、淳朴勤劳的乡民、古朴淳厚的习俗和令人垂涎的美味,皆已凝作永不褪色的画卷,深深镌刻在我记忆深处,熠熠生辉。

时值千禧之年,公元二〇〇〇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