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住在乡下,不时能听到“补——锅嘞——”的吆喝声在田野回荡。那是肩挑担子的补锅匠,走村穿巷,用铁锤与焊锡,在斑驳锅底上密密缝补时光烙下的裂痕与沧桑。
当时,一般人家的灶台上都有两口铁锅:小锅烹制家常便饭,大锅煮食猪食。频繁的烟熏火燎让铁锅不堪重负,刚才还滴水不漏的锅底,霎时成了筛子。主妇们望着漏水的铁锅,一声轻叹,盖上锅盖,静待补锅匠挑担前来。
补锅匠这一行当,和其它匠人一样,都在生动诠释“一技在身,衣食无忧”这一箴言。他们走南闯北,百家饭果腹,千家水润喉,纵使世道艰难,也能衣食无忧。他们自有出行规矩,绝非专为某户人家而来,方圆百余里的地界,往往走上两三月光景。单是一个村落,也需盘桓数日。这不,天刚麻麻亮,那久违的声音就已响起,那熟悉的挑子已晃悠村口。顾不上喝盅热茶,补锅匠已在我家小院支起修锅摊子,一场修补 “战役”就此打响。
那是一位中年男子,身材矮小,皮肤黝黑,面容沧桑,却见多识广能说会道,几句话就让父亲喜笑颜开。只见他放下炉子,先放入几块木柴点燃,然后添加几块焦煤,不时拉拉风箱,再在小坩埚内放入几块锡片。又打开挑子一头的工具箱,摆出修补工具。此时,闻讯而来大人小孩挤满院子,补锅的,看热闹的,听稀奇的,人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般的喜气。
父亲双手捧着那口尺八见方、有胡豆大小孔洞的铁锅。补锅匠俯下身子,指尖轻抚孔洞,口中喃喃自语,神情专注。随后,拈起铁钳,小心地将破洞周遭的锈蚀与杂质剔除干净,再以锉刀细细锉平。动作娴熟,一气呵成。铁锅现出旧日光泽,破洞边缘也因此愈发清晰。
接着,他从工具箱里找出一块铁片,大小与破洞完美契合。将铁片放在破洞上,小锤轻敲,使之与锅边紧密贴合,一边观察贴合程度,一边调整力度角度。当铁片与锅边完全贴合后,他又开始焊接。拿起一把小镊子,夹起坩埚内的滴滴焊锡,小心滴入接缝。焊锡顺着缝隙流淌,铁片与锅合二为一。此时的他目光炯炯,凝视着焊锡银蛇般流淌,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焊接完成后,他又拿出一把小铲子,将锅表面的焊锡残留物清理干净,又用粗砂轮将锅内凸起的补疤略加打磨,再用细砂纸平整一遍,最后抹上黄泥浆,用块干净的布反复擦拭,直到表面光洁如新,才伸了一个懒腰,笑着说:“好了,锅补好了,可以用了。”
父亲接过锅,仔细检查了一番,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然后从口袋里掏钱递给补锅匠,补锅匠摆摆手风趣地说:“不用给太多,够买材料就行哈。”
接下来,他如法炮制,一口气补了十余口同类型的锅。剩下的锅大多是些小裂缝,工序简单,将锡水顺着裂缝一点点补上去就大功告成了。余下的铝锅,根本无需开炉。先清理破洞,再用铝质补丁铆上敲牢即可。
当他补完最后一口锅时已是擦黑时分了,热闹的院子早已沉寂。他顾不上吃饭就收起行囊,挑起担子,踏上那满是尘土的乡间小道。
望着他渐行渐远的背影,我心中总萦绕着一种若有所失的感觉。他的到来,不仅让我们聆听到那些光怪陆离的奇闻轶事,领略到外面世界的精彩纷呈,更让我们欣赏到精妙的补锅技艺,馈赠了一份难以言表的愉悦。
直至多年以后,我才恍然知晓,补锅匠这看似寻常的职业背后,竟承载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付出。为维持生计,他们师徒相随,潜心钻研,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默默吞咽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辛酸与磨砺。继而凭借一双巧手与炉火纯青的技艺,为乡邻修补着生活的细碎裂痕。无华服加身,非显贵之躯,却怀揣一颗赤诚善良、坚韧执着的本心。补锅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精神,它所传递的恰是勤劳质朴、坚忍不拔的精神内核。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物质生活的丰盈,补锅匠这个职业,已渐渐隐入历史尘烟。那曾经熟悉的吆喝声已成绝响;那些挑着担子穿梭于大街小巷的身影,已沉淀为我记忆深处的最温暖剪影。
然而,他所象征的精神,永远值得铭记与传承。我们常习惯于丢弃破旧之物,但他却昭示我们:有些事物,纵使残损亦有价值。只要用心修补、悉心呵护,便能重焕生机,物尽其用。他亦让我们念及那些在不同岗位上默默奉献的人们——工人、农民、教师、警察……他们皆以辛勤的汗水和无声的坚守,诠释着责任担当,书写着价值奉献。
补锅匠啊,以精湛技艺弥合生活残缺,以执着坚守捍卫生活美好,以质朴行动揭示生活真谛。虽然你的身影已经淡出人们视野,但你的精神将永驻心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