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雷果的头像

雷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9
分享

簸箕里的岁月

乡下有句揶揄人见识短浅的话:“没有见过簸箕大的天”,我觉得颇为形象。簸箕是小,作用确大,我的童年就是在簸箕中度过的。

听母亲说,集体生产时成天忙于劳作,无暇照看我,常让姐姐用布背带背着我四处游荡。有时姐姐背得累了,便把我放在垫着旧棉絮的圆簸箕里,看我摇摇晃晃抓着竹篾边缘学爬,看我小小掌心印满深深浅浅的格子纹路。有次我哭闹不止,她摘了朵野菊花插在簸箕缝隙。奇怪的是,那抹鹅黄竟让我安静了好久好久。

稻谷收割后流行尝新,祖母总会铲上几葫芦瓢稻谷,拿到碓窝里一棒一棒地舂。待谷壳脱尽,就一点点舀出放在簸箕里扬灰去尘。只见她双手有节律地上下抖动,簸箕里的谷粒便不断翻滚跳跃,谷糠米粒逐渐分离。再轻簸几下,谷糠飞出,最后簸箕里剩下的便是白花花的大米了。毫不夸张地说,每户农家的大米就是这样一簸箕一簸箕簸出来的。如此细水长流,至少从形式上保证了一年到头都有米吃。如果全由牛拉石碾一鼓作气碾出,一时显得财大气粗,但难保一些不善划算的人家年终会吃不上米饭的。

祖母使用簸箕的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坐在小马扎上,鼻尖几乎贴着她翻飞的手指,瞧慈祥的祖母手执簸箕,手腕轻旋间抖起细密糠尘,阳光穿过谷糠织就金色烟霞。时而沙沙声起,新米的清香混着祖母袖口的皂角味扑面而来;时而簸停风住,她屈起指节轻叩簸箕,拈出几粒秕谷送进我嘴里,“尝尝,这就是懒东西。”没多久,脚下秕谷堆起月牙形小山,簸箕中央像落满大雪。晒场上,经常聚集着七八个农妇,簸箕起落间扬起白浪,小麦、玉米、大豆在簸箕里跳起圆舞曲。二婶的笑声最亮:“李嫂,你家簸箕比你还利索!”,笑声惊飞了屋檐上打盹的麻雀。我趁她们歇气时偷拿小簸箕模仿,谷物总是飞撒一地,惹得祖母用一边用围裙擦拭我满脸的糠灰,一边满含笑意地不停嗔怪。

模仿时间一长,居然也能像模像样使用簸箕了。当我第一次独立簸完半升黄豆,祖母用布满老茧的手抚过我发红的手腕,竹篾在她掌心留下的淡青色勒痕,和我手腕上的一模一样。“心态要平”,她把着我的手调整角度,“簸箕颠簸是细致活,要有耐心。”我从半捧麦粒练起,看它们在簸箕欢快舞蹈,直到能让饱满麦粒列队站齐。一天黄昏,祖母指着簸箕里的糠秕说:“去糟粕才能见真金,做人若尽是秕谷,风一吹就散了。”后来发现玩伴们都练就了同款“簸箕功”,我们在晒场上比赛谁簸得又快又干净,簸箕相碰噼啪作响,伴着清脆的欢笑,蕴藏着农家孩子最初的生活智慧。

经年累月使用的簸箕难免磨损,需及时更换。竹编技艺中潜藏着先民的生存智慧:农闲时编织簸箕,恰如候鸟迁徙遵循物候节律。匠人必须深谙材料力学,以砍刀刃背娴熟破竹,遵循“一分二,二分四”的分割比例,暗合《周礼·考工记》中“轮人之事,半矩谓之宣”的造物哲学。接着将毛竹处理成仅0.2毫米厚的篾片——相当于三张宣纸叠起的薄度。编织过程更是蕴藏数学密码:底部采用“挑二压二”的经纬结构,每平方厘米密布12个交织点,既确保透气又严防粮食漏失;边缘“挑一压一”的锁边工艺,使圆周误差精确控制在3毫米内。这种在千万次重复劳作中淬炼出的技术理性,让每只簸箕都成为实用与美学的完美结晶。

编织的簸箕不仅满足了农户的需要,多余的还能拿到市场售卖,换回几个油盐钱。从这个角度讲,擅长编织的人家是幸运的。新编簸箕青涩,棱角分明,和旧簸箕的光滑温润截然不同。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喜新厌旧,即使旧簸箕边角磨损,甚至有许多修补痕迹也无所谓。因为它们写满了自身履历,浸透着生活气息。

簸箕藏乾坤,纳四季五味。春天播撒精心挑选的饱满健硕种子,孕育着新一季的丰收希冀。夏天播扬收获的小麦、油菜籽,即使汗水湿透衣衫,务必确保纯净安全。最忙碌的还是秋季,院里堆得满满当当的稻谷、玉米、大豆和高粱,千姿百态、大小各异,簸箕里便会长时间传出激动人心的声响,直至万籁俱寂,尽数归仓。冬日里,簸箕略显清闲,常用来晾晒干菜、辣椒,或是参与春节前的大扫除,归拢屋中杂物。

簸箕虽小物,却有大用场。它承载着生活的分量,纳满了岁月的馈赠,诠释着一种朴素、勤劳、细致的生活态度,更彰显着包容、整洁以及对家庭的责任与深情。

随着机械化加工的普及,簸箕的使用频率不断降低。据我县农业局2023年统计,本地农户年均使用簸箕仅3.2次,远低于1980年的47次。而在粮食博物馆的调研中发现,保留手工簸箕技艺的村落,家庭食物浪费率比完全机械化家庭低18%。这种传统工具的式微,实则是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微观标本。当脱粒机轰鸣取代竹篾轻响,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件竹编器具,更是那份与作物对话的耐心,以及对“春簸种、夏簸实、秋簸藏”这一生命韵律的深切体悟。

那只裂纹里嵌着陈年谷糠的簸箕,盛过新麦的清甜与新稻的清香,也盛过我换牙期漏落缝隙的糖葫芦渣;扬着秕谷的风,曾掀起姐姐出嫁时艳红盖头的一角。它现在静静躺在老屋储物间,竹篾间长出了几株倔强的谷苗——是去年清明我撒的种子,竟在时光的缝隙里发了芽。触摸那些被岁月磨圆的竹棱,仿佛能听见祖母说:“器物会老,但用心过的日子,永远新鲜。”这或许就是传统的温度:它不只是储物间的废物、博物馆的展品,更是刻在民族基因里的生活算法,提醒我们在效率至上的时代,仍需保留一份“簸去浮躁、沉淀真淳”的生命智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