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仲夏之际,炽热的阳光似一条条金色的丝线,毫无保留地倾洒在大地上,世间万物皆被笼罩于一片燥热之中。城市里的柏油马路蒸腾着暑气,行人的脚步也变得匆匆而焦躁。而我和老伴儿,却受河北省井陉县挚友许清清妹和爱人张新楼弟的盛情相邀,在战友王玉恒弟和爱人李瑞敏妹、文友张耀辉弟的陪同下,怀揣着对清凉与幽静的渴望,毅然踏上了前往著名游览胜地苍岩山的旅程,去寻觅那一方隐匿于尘世的幽谧天地。
车子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缓缓前行,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幅流动的画卷,不断地在眼前切换。极目远眺,山峦连绵起伏,宛如大地起伏的脊梁,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深浅不一的绿色层次,从嫩绿到深绿,再到墨绿,层层叠叠,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细腻的笔触勾勒而成,醉了我的眼眸!
二
按照许清清妹发给我的位置导航,驱车一个多小时便来到苍岩山镇胡家滩村。在进山的交叉路口处,我透过车窗,远远地看见许清清妹和爱人张新楼弟正站在路边迎候。走下车来,一番寒暄后,我们来到一处小院,这里摆放着木头桌櫈,桌子上的各种茶具一应俱全,凸显着主人的优雅品位,让我看上一眼便赞不绝口。旁边有一个用木架搭建的吊椅,我顿觉新奇,遂坐在上面静享这份远离尘世的幽静,仿佛时间慢了下来,心也安静下来。老伴儿和李瑞敏妹见状,忙走过来学着我的样子微笑着摇荡起来,我按下快门,把这温馨的情景定格成永恒。
小院下方,是一栋外观精致的二层小楼,许清清妹微笑着说:“大哥,这就是我的家。”我不禁惊叹道:“啊!好漂亮,如此仙境一般的住所,真令人心旷神怡!”我感到,深山的幽谧被小楼打破,它以其别样流畅的线条和独特的设计理念,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像是从山林里自然生长出来的,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乳白色的外墙搭配着色彩各异的砖瓦装饰,简约而不失时尚。走近小楼,拾阶而上,楼门口有4根乳白色圆柱,巍然屹立,如同守护神一般守护着这里的主人。步入楼内,装饰清新典雅,各种摆件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十分讲究。站在客厅,透过玻璃窗,可以毫无阻碍地欣赏到美丽的山景。阳光洒在地板上,反射出柔和而温馨的光芒,为整座小楼平添了几分清雅和幽静。我不由得羡慕说:“在这里居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可是要比陶渊明《桃花源记》所描写的更加大气、雅致、迷人,真是一个修身养性、文学创作的绝好地方。”
步出小楼,我们自拍了一张合影。许清清妹热情洋溢地说:“我们去采摘吧。”她的爱人张新楼弟,分发给我们一个空纸箱。我挽着老伴儿的胳膊,慢慢地走下石台阶,来到第一个山坡的平坦处。这里栽种着一行行杏树,那挨挨挤挤的甜杏,早已裹着琥珀般的光泽挂满枝头。我和老伴儿踮着脚轻轻折弯枝桠,随心所欲地挑拣最大最熟的果子采摘。甜杏带着阳光烘焙过的温热,细密绒毛蹭过指尖,酸甜香气顺着指缝冲进鼻腔。山风掠过杏树,熟透了的甜杏像星星簌簌坠落,蹲下身捡拾时,沾着草屑的果子泛着诱人的红晕,咬开薄皮的瞬间,酸甜的液汁在舌尖炸开,连牙齿都浸在山野酿成的蜜罐里。许清清妹柔声说:“不要捡掉地上的,摘树上新鲜的。”不大一会儿,纸箱里便装满了甜杏,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打道回府”。
三
稍事休息,我们一行6人,驱车前往苍岩山。山门广场上,矗立着一块2米多高的石碑,上面刻有“苍岩山”3个深红色大字,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它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还未踏入其中,便已心生敬畏。这是苍岩山风景区的重要标志之一,1988年8月被国务院颁布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然景观的魅力。
免费乘坐景区观光车,非常便捷、非常舒适。苍岩山,不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山,风景优美,草木繁茂,处处有景,景景奇幽,景景有典,自古享有“五岳奇秀揽一山,太行群峰唯苍岩”的盛誉。踏入苍岩山,我一下子就融入到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中。
怡然自得地跨过一池碧水,迎面是矗立在绿荫丛中的“苍岩山福庆寺”牌坊。三重飞檐如展翅灵鹤,朱漆木雕上缠绕着褪了金的云纹,裂痕斑驳处沉淀着明清的风雨,如同一本半开的古卷,低吟着数百年香火未曾断过的禅意。瓦脊上的龙首,惟妙惟肖,张开的大口,似要吞下苍岩山的风光。它脊背上驮着的不仅是飞檐斗拱,更像是驮起了整座太行山脉对红尘的慈悲俯望,每一条纹理都蛰伏着修行者踏过的晨钟暮鼓。“苍岩山福庆寺”系苍岩山的核心景区,其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宛如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山水,见证着时光的流转。
穿过牌坊,我搀扶着老伴儿,拾阶而上,一股清新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混合着泥土芬芳、草木清香和山泉湿润的味道,瞬间驱散了身上的暑气,好像是给燥热的灵魂注入了一股清泉。脚下的石板路,被岁月打磨得光滑而温润,每一块石板都承载着一段古老的故事,它们默默地诉说着过往行人的足迹和时光的变迁。路旁的树木郁郁葱葱,枝叶交错,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绿色屏障,将外界的喧嚣与燥热都隔绝在外。我们沿着石板路缓缓前行,每一步都充满了对未知的期待。我好想在这里,寻找到内心深处最纯粹的宁静和幽雅。老伴儿边走边发出感叹:“山里的空气好、凉爽,景致也美,真是没有白来!”
四
靠近“苍山书院”,一股浓郁的书香气息扑面而来,我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声,看到了古代文人墨客在此讲学论道、吟诗作画的场景。许清清妹介绍说,“书院午阴”是其一景。我仔细一瞧,“苍山书院”隐匿于苍绿之中,屋宇三楹,宁静而祥和。屋后清溪泄下,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绿色的光影闪烁生辉,仿佛置身于“日光不到忘晨夕,绝似丹丘小洞天”的清幽之境。
继续前行,又进入一景“碧涧灵檀”。碧涧幽深静谧,檀林神秘莫测。这里的檀树,是苍岩山的一大奇观,也是大自然赐予这片山水的珍贵礼物。树干粗壮,枝叶繁茂,有的树龄已达千年之久,宛如岁月长河中的守护者,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许多檀树的根系裸露在外,形态奇特,像一条条虬龙盘踞在山石之上。有的根系相互缠绕,似是在诉说着千年的情谊,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依偎,共同抵御着风雨的侵袭;有的根系则深深地扎进岩石缝隙中,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似是在向世人宣告着它们对这片土地的执着、坚守与深情。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给我一种空谷清幽的感觉。微风拂过,枝叶轻轻摇曳,光影也随之晃动,恰如一群灵动的精灵在翩翩起舞,我用心感受着这份幽静与神秘。脚下发出沙沙的声响,好像檀树们在低声细语地交流着千年的秘密。
据说,这里的白檀树,是经南阳公主敕封的,无皮却拥有千年树龄,堪称天下一绝。在檀林深处,有一棵古老的白檀树格外引人注目。它的树干粗壮得需要几个人才能合抱过来,树皮皲裂,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每一道裂痕都像是一部史书,记录着它所经历的风雨沧桑。树冠如同一把绿色的巨型大伞,遮天蔽日,为这片山林增添了一份清凉与宁静。我仰望着这棵古树,心中涌起一种敬畏之情。它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却依然屹立不倒,生机勃勃。它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用它的枝叶和根系,守护着这片山林,也守护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我真想爬上去,轻轻地抚摸一下它的躯干,感受一下它那粗糙而坚实的质感。我想,我一定能触摸到历史的脉搏,感受到岁月的力量!
行进间,我发现,在苍岩山少土少水、环境恶劣的深涧幽谷中,确实生长着许多独特且珍贵的树种——白檀树。它们的根系百态,或钻缝抱石,或破石入地,或依壁而生,或劈石而长,犹如天然雕成的艺术真品,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令人称奇。许清清妹手指白檀树说:“它们长到一定的树龄后,会变得无皮中空,供人观赏。这种独特的形态,使得它们在苍岩山众多树种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大奇观。”
在路旁的一块巨石上,我看到刻有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的一首诗:“白檀万树遥空碧,石阶千寻入太虚。”这经典诗句,为白檀树做了最好的阐释!
五
由于老伴儿的腿脚不好,心脏做过2次手术,我担心她劳累过度出现不适,劝她在途中休息。她却精神十足地说:“来一趟不容易,还是往上爬吧!”
离开“碧涧灵檀”,沿着山路攀登。我看到右侧有一巨石,上刻“跨虎登山”4个墨绿色大字。许清清妹解释说:“这块巨石与南阳公主的传说有关。”
登上台阶,放眼望去,便是南阳公主“跨虎登山”的雕塑。只见公主头戴花冠,发丝随风飘动,每一根都刻画得细腻入微,让人感受到那轻柔的触感。她身姿轻盈,气定神闲地骑坐在猛虎背上,身体微微前倾,身上的服饰线条流畅,褶皱自然下垂,宛如真实的衣物在风中摆动,展现出工匠的精湛技艺。尤其是公主身上的那件绣着凤的红色披风,在风中舞动,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散发着超凡脱俗的气质。她眼神坚定地望向山顶,似在诉说着对修行的执着与决心。而张着血盆大口,露出锋利獠牙,发出震天吼声的猛虎,则呈蓄势待发之态,四肢有力地蹬着地面,像是在为公主开路,下一秒就要向着山顶疾驰而去,尽显百兽之王的威风。雕塑周围的环境,也衬托得十分奇妙,岩石错落有致,像被猛虎的力量所震裂,又像是在为公主和老虎的登山之路提供着支撑和指引。还有那随风摇曳的花朵和自由伸展的枝叶,似乎在为公主的壮举欢呼喝彩,使得雕塑平添了一份生机与活力,使得整个场景更加生动逼真,把我带入了到那个古老的传说之中。
传说,南阳公主是隋炀帝杨广的长女,14岁下嫁宇文士及,育有一子宇文禅师。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宇文化及弑杀隋炀帝,她被俘。后窦建德诛杀宇文化及,欲处决宇文禅师。她虽悲痛,却以大局为重,含泪同意。此后,她遁入空门,隐居苍岩山。窦建德败亡后,宇文士及欲与她复合,遭其断然拒绝。她言道:“我与你是仇家,之所以没有手刃你的性命,只是因为令兄谋逆之际,你并不预先知情罢了。”宇文士及知不可屈,遂拜辞离去。她在苍岩山潜心修佛,济世救人。她以在宫中学习的医术为百姓治病,不取报酬,深得民心。据说,她在此修行62年,终成正果,涅槃后被百姓尊为“苍岩圣母”。当地百姓感念她的恩德,纷纷捐赠银两,为她建庙修塔,塑化金身。福庆寺内的公主祠,原名“公主真容堂”,后改为“南阳公主祠”,就是福庆寺主要建筑之一。《隋书·南阳公主传》有载,南阳公主在宇文化及败亡后,确实削发为尼,但未提及她到苍岩山出家。这一记载,令公主在苍岩山“潜心修佛,济世救人”的故事扑朔迷离。但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光绪皇帝看到井陉知县言家驹的奏折后,下诏敕封苍岩山南阳公主为“慈佑菩萨”。光绪皇帝的敕封,使她的传说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其实,她的故事就是历史与传说的交织。源于对她的崇拜与祭祀,每年阴历三月和十月,苍岩山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庙会期间,拉花、皇杠、井陉晋剧等民俗表演,以及正定的常山战鼓、跑驴表演等,让游客大饱眼福。在此,我听到的是故事,传承的可是文化啊!民间故事,作为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其内涵深厚,对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着重要意义。想至此,我急忙跑过去,与公主和老虎雕塑合影留念,让那传说中的神奇一幕,留存在记忆的深处。
六
踏过树木掩映的步道,登上用石块铺就的台阶,便是“悬磴梯云”脚下的瀑布处。我们还未靠近,瀑布的轰鸣声率先撞入耳中,那声响雄浑有力,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又像滚滚天雷在山谷间炸响,让我的心跳不由得加快。待行至近前,但见瀑布从高耸入云的悬崖顶端汹涌奔泻而下,恰似一条挣脱束缚的银色巨龙,以雷霆万钧之势扑向大地。水流如注,在峭壁上肆意切割,溅起的水花足有丈余高,如乱琼碎玉般纷纷扬扬洒落,又似点点繁星在日光下闪烁跳跃。我蓦然想起诗仙李白《望庐山瀑布》中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四周,弥漫着一层轻纱般的水雾,如梦似幻。日光穿透水雾,折射出一道道绚丽的彩虹,恰似为瀑布披上了一件七彩霓裳,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拍照。许清清妹招呼我们站成一排,男士伸出左臂、女士伸出右臂,竖起大拇指,让景区摄影师免费为我们照了一张合影,那姿势简直太帅了!
照完相,我再次靠近瀑布,那扑面而来的水汽带着丝丝凉意,驱散了周身的暑气,顿感心旷神怡。岩壁下方,是一块块坚硬的石块,瀑布自百丈悬崖倾泻而下,裹挟着雷霆万钧之势,轰然砸向石块。刹那间,水流如被击碎的琉璃,迸裂成万千晶莹的水珠,化作散珠碎玉,腾空飞溅。细密的水雾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恰似撒落人间的星屑,轻盈地漫过岩石棱角,又在山风的吹拂下,如雾霭般弥漫四周。水珠簌簌坠落,顺着石壁蜿蜒流淌,轰鸣的水声,奏响一曲灵动的乐章。
七
再往上走,便是“悬磴梯云”,此为苍岩山一景。这里的绝壁高耸入云,断崖对峙而立,陡峭的石磴阶级,犹如一条天梯蜿蜒而上,直通天际。天桥飞架在一线天之间,梵宫仿佛落在仙山之上,风光无限。这下,老伴儿望而生畏了,无奈地说:“太高了,我爬不上去,你们上吧,我在这里等着。”李瑞敏妹即刻走到老伴儿身边,微笑着说:“嫂子,我也不上了,我来陪着你。”于是,我和战友王玉恒弟、文友张耀辉弟,在许清清妹的陪同下,向上攀去。
踏上石梯,两侧是高耸入云的绝壁,如同沉默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这条登天之路。抬头仰望,天空被挤成窄窄的一线,那一抹湛蓝,显得愈发深邃而遥远,给我一种强烈的压迫感。阳光艰难地从绝壁的缝隙中挤进来,在石阶上洒下斑驳的光影,随着脚步的移动,光影也在不断变幻,如同在演奏一场无声的乐章。我们小心谨慎地沿着石头台阶攀缘而上,每一级石阶都像是岁月镌刻的印记,诉说着悠悠过往。石梯的台阶宽窄不一,有的稍显宽敞,有的比较狭窄,回头一看,陡峭得让人望而却步。历经岁月的磨砺,石阶表面早已被磨得光滑,像是被岁月之手轻轻抚摸过。但偶尔也能看到几块石阶上有着明显的磨损痕迹,那是无数游客留下的足迹,在无声地诉说着这座大山的魅力。
攀登途中,许清清妹碰到她的表妹,让其为我们简明扼要地作了一番讲解。我抓住机会,拉着许清清妹、张耀辉弟,采取坐姿,让她表妹为我们留下了一张珍贵的合影。越往上攀登,石梯越陡峭,呼吸也愈发急促,每一步都需要使出全身的力气,我双手紧紧抓住一旁的铁链,勉强稳住身形。山风呼啸而过,带来了山林间独有的清新气息,让我忍不住深吸了几口。回首俯瞰,山谷深不见底,刚刚走过的石梯在山间若隐若现,恰似一条丝带蜿蜒缠绕在山体上。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层层叠叠,在云雾的笼罩下,如梦似幻,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卷。此时,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置身于这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中,渺小如沧海一粟。我知道,那高耸入云的石梯,不仅是通往山顶的道路,更是连接尘世与仙境的纽带,每攀登一步,都仿佛离那神秘的山顶又近了一分。
八
一步一喘地攀登完360个石台阶,到达的是苍岩山一景“峭壁嵌珠”。断崖之上,镶嵌着一块巨大的黑石,被称作避水珠。每当湍急的水流倾泻而下,到此便仿佛被神奇的力量逼迫而隐匿不见,让人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造化。站在“峭壁嵌珠”处回眸一望,可清晰地看到天王殿山门的一副楹联:“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读着这“意境之优雅、对仗之工巧、用字之精当”的楹联,我顿消登攀之苦,精神为之一爽。若不是身临其境,又何以领略楹联的佳妙呢?!
许清清妹告诉我说,这副楹联的背后,还有一段故事呢。我随手百度了一下,相传,在很久以前,苍岩山有寺无僧。有一个读书人到苍岩山游览时,有感于此,曾题下一副楹联:“古寺无僧风扫地,山林有庙月为灯。”这副楹联,曾传诵一时。到了清朝,由于庙宇楼殿历代重修,游人不绝,香火日盛,山寺僧众渐渐增至300余人。可是,人们却说苍岩山上只有一个半和尚。原来,寺中有两个师傅,一名月照,一名云封。而云封师傅心术不正,思想淫乱,经常下山找乡间民女干些风流韵事,为众僧所不齿。因此,大家说他只顶半个僧人,至于那300多个小僧,人们却认为区区小僧,修行未果,不足挂齿,可叹偌大个苍岩山只有一个半和尚。一天,众僧人向两位师傅提出,天王殿的楹联已不合时宜,应该弃旧图新了。两位师傅鼓励大家动笔撰写,大家兴趣极高。一小僧道:“危楼窗小可储月,石屋檐低不碍云。”师傅说诗句颇有味道,但意境狭小了些,不取。又一小僧题了一副嵌名联:“朗月有情常照寺,祥云无缘不封山。”师傅说构思别出心裁,但余味不足,也不取。转眼到了中秋佳节,众僧人一大早就沐浴全身,焚香上供,还备下美味珍馐,以待良宵赏月。一小僧向云封师傅提出:“师傅,何不挂些红灯增添雅兴。”云封师傅一心惦念着深夜下山,若点起灯来被人发现,岂不坏事?于是,他顺口拒绝道:“不必、不必,殿前无灯凭月照嘛!”小僧人心中怏怏不乐,就把云封师傅的话传给月照师傅,月照师傅听了,默默不语。再说,众僧人山中拜月,好不欢欣,不知不觉已至深夜。月照师傅催大家各自睡去后,在殿前徘徊。一守门小僧正要去为山门上锁,被月照师傅拦住了:“今晚不要上锁了,中秋佳节,量无歹人上山。”小僧人有些纳闷,更有些不放心,怕万一出了差错承担不起,就问:“师傅,这是为的何来?”月照师傅早知道云封师傅已溜下山去,不知何时返回,就顺口答道:“不必、不必,山门不锁待云封嘛!”第二天,众僧人将两位师傅的话你传给我,我传给你,觉得趣味无穷。一位聪明的小僧说:“若把两位师傅的话用作天王殿的楹联,岂不好哉!”众僧人一听,个个拍手称快。如今,我们所见到的,并不是原来的字迹了,而是当代著名书法家楚图南先生,于1982年重书。
在天王殿山门右侧的台阶处,有两个琉璃小和尚雕塑。一个着灰色僧服,盘腿席地而坐,头颅轻扬,双目微闭,左手持经卷,右手拈花指,一副神态自若的样子;一个着棕色僧服,双腿卷曲在蒲团中,双臂依在一块大石头上,侧身将头枕在胳膊上,睡得正酣。我被这精妙的雕塑,深深地吸引住了,久久凝视,不想离开。
九
穿过天王殿山门,一座宏伟的建筑映现眼前,这便是苍岩山的标志性景观桥楼殿,也是一景“楼殿飞虹”。只见千丈崖壁之间,凌空架起一座石桥,桥上建楼,楼内筑殿,宛如一道飞虹横跨天际,令人叹为观止。桥殿飞虹,雄险壮观,凭栏远眺,云山缥缈,好像置身于仙境之中,真可谓“千丈虹桥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楼飞”。特别是那飞檐高高翘起,犹如展翅欲飞的鸟儿,给我一种灵动的美感;雕梁上刻满了各种花卉和动物,色彩鲜艳,栩栩如生,让我感受到了生机与活力;黄绿相间的琉璃瓦,在阳光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为楼阁平添了一份庄重与威严。
踩上玻璃桥,脚下的桥面发出轻微的晃动,我顿时手心沁出了汗水。手扶桥栏,俯瞰桥下的深渊,似有云雾缭绕,深不见底,让我心生畏惧。山风吹过,拂起我的衣角,恰似置身于仙境之中,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闭上眼睛,我聆听着风声,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洗礼。
十
来到苍岩山一景“尚书古碣”处,我们驻足良久。它宛如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静静伫立在岁月的长河中。古碣高约数丈,龟蚨龙帽,尽显古朴与庄重。碑身由细腻的青石打造,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纹理清晰,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碑帽透雕的蟠龙栩栩如生,龙身蜿蜒,龙须飘动,像是下一刻便要破壁而出,腾飞于天际。碑文勒刻精美,字迹苍劲有力,一笔一划都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才情,尽管部分字迹已被岁月模糊,但那残存的笔画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当年书写者的豪迈与激昂。
现在的“尚书古碣”,除碑帽外,碑身已被玻璃罩住,里面有许多纸票,表明游客对“尚书古碣”的敬重,显得尤为神秘而深邃。它是苍岩山的一处重要景观,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宝藏,见证着这座名山的沧桑变迁与文化传承。
十一
最后,我们来到苍岩山三姑庙。它静立于西峰山崖的拐角处,坐西向东,仿佛一位智者,俯瞰着万丈幽谷。庙宇背靠峭壁,宛似镶嵌在大山深处的一颗明珠,散发着神秘而庄重的气息。
满怀敬畏之心,我踏入庙门,首先看到的是正堂上那尊三皇姑的坐姿彩色塑像。她头戴凤冠,璀璨的珠翠在烛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好像星辰洒落人间。她手捧普度众生如意,正襟危坐,威仪端庄,宁静慈祥的面容上,双目目视远方,像是洞察着世间的一切疾苦,又似在默默守护着每一位前来朝拜的信众。两旁是她的姐姐,神态各异,却都透着一股端庄祥和之气,与三皇姑一同接受着世人的敬仰。
再看堂中两侧,对立彩塑着10尊仗乐侍女像,她们服饰各异,每一件都色彩斑斓、精美绝伦。面部表情丰富多样,或浅笑盈盈、或专注凝神,舞姿更是各具特色,仿佛正在为三皇姑演奏着一场盛大的仙乐。她们手持各种乐器,琵琶、古筝、笛子等,栩栩如生,让我穿越时空,听到了那悠扬的乐声,在庙宇中回荡,余音袅袅,不绝于耳。
庙内两边的墙上,绘满了古人彩绘的猛虎驮三皇姑出家上山修行的神话故事。画面中,猛虎威风凛凛,身姿矫健,驮着三皇姑在崇山峻岭间飞奔,神猴在前方领路,跳跃腾挪,生动地展现了三皇姑出家修行的艰难历程与坚定决心。这些彩绘历经岁月的洗礼,色彩依然鲜艳,笔触细腻,每一个细节都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让人沉浸在那神秘而奇幻的世界中。本来,我想拍张照片,工作人员阻拦说:“殿内不许拍照!”只好作罢。
想着三皇姑出家的决心,我记起了“学习强国” 开展“信心的力量”主题征文启事中的一句话:“小到一个人、一个集体,大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会愈挫愈奋、愈战愈勇。”由此,我深切感悟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信心在个人发展和成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站在三姑庙前,我凭栏远眺,山下的美景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远处层峦叠嶂,青黛色的山脊在云雾间若隐若现,仿佛是仙女遗落人间的裙带,缥缈而柔美。蜿蜒的河流似一条银绸丝带,在山谷间轻盈飘荡,折射出粼粼波光,与两岸葱郁的丛林交相辉映。山脚下的村落星罗棋布,灰色的路面、乳白色的广场、灰瓦的房屋,点缀在绿意之中,编织成一派祥和幽静的人间图景,为苍岩山这幅静谧的画卷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微风拂过,漫山遍野的草木随风摇曳,沙沙作响,好像在演奏着一曲悠扬的自然乐章,令我心旷神怡,忘却尘世纷扰。
十二
坐上观光车,回头再凝望一眼苍岩山,我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这次仲夏寻幽苍岩山之旅,让我收获了太多的感动和震撼!虽然因特殊情况,未能登上最高处,留有些许遗憾,但更多是美好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里,每每忆起,我的心湖定会泛起阵阵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