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6/26
分享

长渠碧水润新章

引子

仲夏一日,我和胡宝鼎,受挚友梁振波兄之邀,由其子、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东线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副总经理梁春光担任向导并开车,前往南水北调山东东平到临清段观赏。

上午8点,我们从临西县城出发,驱车两个半小时,便来到东平湖。东平湖,是《水浒传》中八百里水泊的遗存水域,形成于上古大野泽,历经黄河影响,清朝时形成今日的湖泊。

那天,风儿有点大,我们站在东平湖岸边,风裹挟着湖水特有的清冽气息扑面而来,湿润中夹杂着泥土与芦苇的淡香。极目望去,浩渺烟波在天际漫漶成一片朦胧的蓝,粼粼波光折射出细碎的银色光芒,随着浪涌忽明忽暗,仿佛万千星辰坠入湖面。湖边的卵石被浪花反复摩挲,发出“沙沙沙”的轻响,远处水鸟掠过泛起涟漪的水面,惊起几声脆鸣。抬眼是低垂的云层与开阔的水面相接,瞬间忘却尘世喧嚣,只觉身心融进这天地间苍茫而静谧的景致里,既渺小如沙,又与这广袤湖景浑然一体。我们3个古稀老翁,顿时聊发少年狂,背靠大船和翻涌的碧波合影留念,全然褪去岁月的暮霭。

梁春光指着东平湖悠悠地说:“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调水工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一是调蓄水体: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干线工程中继骆马湖、南四湖之后的最后一座调蓄湖泊,也是调水线路中海拔最高的一座天然蓄水湖。从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抽引的长江水,经13级泵站逐级提水北送,通过东平县商老庄乡的柳长河进入东平境内,由八里湾泵站提升至东平湖内进行调蓄;二是分水枢纽:东平湖是南水北调东线的‘分水岭’。调蓄后的长江水从这里分成两路,一路穿过黄河往鲁北、河北、天津供水,另一路通过济平干渠向胶东地区供水,实现了水资源向不同地区的合理分配;三是水质保障:东平湖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往北方供水的质量。东线工程通水后,相关水质要求提升,当地持续加大东平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此外,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实施,也为东平湖带来了诸多效益,包括改善湖区生态环境、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带动相关生产开发项目实施等,推动了东平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听罢此言,我不禁感慨道:“南水北调的意义,真的是太大了!”

梁春光微微一笑说:“叔,是的,南水北调东平段,原是鲁西平原上一条沉睡的褶皱,如今被碧波熨平,化作三百里流动的翡翠绦带!”

怀着愉悦的心情,我们驱车顺着湖边公路北行。透过车窗,我看见水光在堤岸上碎成银鳞,又聚作清流,将长江的魂魄注入齐鲁大地的血脉,谱写出一曲生生不息的文明长调。清澈见底的湖水,好像被绿树和绿草染过似的,碧绿碧绿的。阳光照在湖面,湖底好似有金子,金光闪闪,十分动人。真个是“碧水织经纬,鲁地起新章”。东平湖,是这条碧绸的起针处。湖面上不时有鸥鹭掠过,翅尖点破的涟漪荡向远处的闸口。

来到一个僻静处,梁春光把车子停在麦地边的土路上,拿出两张南水北调线路图,在车后盖上缓缓展开。他的指腹沿着或红色或蓝色虚线游走,南水北调工程脉络便在他的指腹下苏醒,像一条被唤醒的巨龙,正从长江的血管里抽出血脉,注入北方干涸的肌理。听着他动情地讲述,我忽然觉得,这张被揉皱又展平的图纸,早已不是简单的线路图,而是南水北调人用心血和汗水,甚至于生命谱写的史诗!

听完梁春光的讲述,我们便驱车来到东平县清河门出湖闸。这里立着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简介”:“清河门出湖闸位于斑清堤2+310处,始建于1968年8月,1997年10月改建,为东平湖向黄河排水的主要涵闸。其结构为桩基开敞式,共15孔,孔口尺寸6米×5·5米,闸身总宽144.8米,设计出湖流量1300立方米每秒,设计防洪水位,临黄46.19米(黄海标高,下同),临湖44.79米,采用两台移动式卷扬机启闭闸门,设计抗震烈度7度,属一级水工建筑物。”

看完简介,踏着陡立的45级台阶下到湖边,站在凸凹不平的石块上,我看到,清河门出口闸,如同一位巨人横卧在原大清河河道堵复处,以傲然之姿俯瞰着这片水域。它东临陈山口出湖闸,两闸并肩,共用一个出湖河道,在汛期一同承担着泄洪的重任,全闸15孔,每一个闸孔都像是通往力量深渊的入口。当泄洪的指令下达,巨大的闸门缓缓升起,刹那间,湖水如挣脱束缚的猛兽,汹涌澎湃地从闸孔中奔涌而出。水流相互撞击,激起数米高的白色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千军万马在奔腾厮杀,这声音能传至数里之外。闸墩稳稳地矗立在水中,坚实厚重,承受着水流的巨大冲击力。它虽历经风雨洗礼与洪水冲击,却依然坚如磐石,彰显着强大的力量与威严。而连接着闸墩与闸门的启闭机,高大而精密,粗壮的缆绳在滚轮上紧密缠绕,它们协同运作,恰似巨人的手臂,精准地控制着闸门的升降,每一次运转都带着沉稳的力量感,令人不禁感叹人类工程智慧与大自然力量在这里的完美融合。喜欢留照的我,自然不能放过这难得的机会,遂把一个个瞬间定格成永恒。

来到位于斑鸠店镇魏河村北东平湖西堤(玉斑堤)上的出湖闸,给我的感觉是震撼。这座出湖闸,亦如巍峨的巨人,静静矗立在湖与河的交界。闸身线条简洁而刚劲,混凝土铸就的墩柱坚实厚重,稳稳地扎根于大地,历经岁月的冲刷,仍坚如磐石,承载着调控湖水的重任。从远处眺望,闸孔整齐排列,像巨人张开的沉稳大口。在泄洪时,湖水如脱缰的野马,从闸孔中汹涌奔腾而出,激起数米高的白色浪花,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那气势,仿佛能撼动天地。而在水位平稳时,湖面波光粼粼,闸身倒映其中,如同一幅宁静的画卷。闸顶的道路平坦宽阔,两侧的防护栏整齐排列,保障着行人与车辆的安全。路旁的花草树木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与庄重的闸身相映成趣,为这雄伟的水利工程增添了一抹柔和的生机。据介绍,该闸采用无压涵洞型式,全长130.5m,建筑物级别为I级。

立于公路边沿,向西张望,眼前的一河碧水静卧堤岸之下,似未被惊扰的明镜,将岸边树木、栅栏,堤上的巍峨闸楼,尽数辉映。阳光倾洒,水面跃动着细碎的金光,好似撒落的星辰,在温柔的水波里轻舞。河堤脚下的绿植丛中,有一块翻开的书本状巨石,左面有“中国南水北调”蓝色大字和特有的蓝色标志,右面有“穿黄河工程简介”。我率先走下河堤,仔细阅读简介:“南水北调东线一期穿黄河工程,是实现向鲁北及河北天津供水的关键性、控制性工程。工程位于东平县和东阿县境内,由四座闸站、引水渠道、滩地理管、穿黄隧涧及穿引黄渠埋涵等建筑物组成,主体工程全长7.87KM。一二期结合实施,设计流量为100M3/S。工程等别为I等,批复技资7.03亿元。工程于2007年12月开工,2012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建设,2019年10月通过水利部组织的完工验收,2021年12月,工程荣获2019—2020年度中国水利工程优质(大禹)奖。”

梁春光走过来,侃侃而谈:“为了让长江水跨越黄河这道天然屏障,建设者们在黄河滩地采用埋管的方式,让水流在地下悄然潜行。而最震撼人心的,当属那穿黄隧洞。它在黄河河床以下70米深处,全长585米有余,像一条深邃的时空隧道。隧洞的直径达7.5米,当水流呼啸而过,仿佛能听见历史与未来在这黑暗空间里的对话。这一工程的建设,攻克了重重地质难题,在施工过程中,先进的技术与建设者们的智慧、汗水完美融合。在黄河以北,水流穿过位山引黄渠渠底后,通过出口闸与输水干渠相接,继续奔赴它润泽北方大地的使命。多年来,它累计调引长江水15.6亿立方米,让优质的长江水跨越黄河,流入鲁北、河北和天津,沿线不仅因水而灵动,更建成了渠水清澈、绿树成荫的景观长廊,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 ,提升了城市生态水景观。”

凝视着“穿黄河工程简介”,我喉间蓦地泛起一股酸涩,上面的每一个数据都是无数建设者以汗水为墨、以信念为笔,在黄河与长江脊背刻下的史诗,而我正触摸着这段滚烫的历史。我的胸腔里好像注入了黄河与长江奔涌的力量,惊叹于这改天换地的创举,更感动于那些将不可能化作可能的执着灵魂。我们3个古稀翁,或站在巨石旁、或坐在巨石前合影留念,把深藏心中的敬佩之情完美释放。

位于东阿县的埋涵出口闸,是南水北调东线穿黄河工程中的关键一环,也是人类改造自然伟大创举的生动注脚。它静静地伫立在黄河之畔,规整的混凝土结构线条刚硬,闸体高大而坚实,周身散发着工业建筑特有的冷峻气息。闸门紧闭时,严丝合缝,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着身后输水干渠的安宁,阻挡着可能的隐患。闸上的各类仪表、操控装置有序排列,显示着它对精准调度水资源的重要性。当开启指令下达,机械运转声打破平静,巨大的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长江水从穿黄隧洞、埋涵奔腾而出,带着润泽北方大地的使命,涌入黄河以北的输水干渠,源源不断地奔赴需要的地方,为沿线地区带来生机与希望。

远远地目睹着闸下方的出水口处,水从闸口喷射而出,如银色的箭雨,带着一往无前的气势,冲向远方。在阳光的折射下,水珠幻化成一道道绚丽的彩虹,给这雄浑的水流增添了一抹梦幻。水流互相撞击着、裹挟着,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奏响了震耳欲聋的交响曲。

东岸用红砖砌成的斜坡上,镶嵌着的“南水北调,利国利民”8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整齐排列的砖面勾勒出坚实的弧线。那字体遒劲有力,每一笔都像是镌刻进砖石里的承诺。这抹鲜艳的红与沉稳的砖相互映衬,既彰显着工程的宏伟气魄,又无声诉说着润泽华夏大地的使命,更像是在向来往的人们诉说着长江水跨越千里、惠泽万家的壮丽篇章。

走近阳谷县夏堂节制闸,我看到,它稳稳地扎根在水流之上,肩负着调控水位与流量的重任。它由坚实的混凝土筑就,方正的闸身线条硬朗,彰显着工业建筑的质朴与坚毅。闸门高大厚重,表面的金属部件在日光下闪耀着光芒,每当运作时,齿轮转动、链条牵拉,发出沉闷有力的声响,宣告着它对水流的掌控。闸的上下游,水流因它而呈现出不同状态,上游水面宽阔平静,似在积蓄力量;下游则水流湍急,奔涌向前,像是被赋予了新的使命。闸旁,各类监测设备紧密排列,时刻关注着水位、流量等数据,为精准调控提供依据。这座节制闸,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关键设施,更是保障周边地区水利平衡、促进农业灌溉与航运发展的忠诚卫士。

透过节制闸护栏,一渠碧水映入眼帘。那渠碧水蜿蜒如银绸,轻柔漫过干涸的土地,所到之处,龟裂的缝隙被抚平,沉睡的草木、禾苗挺直脊梁,贪婪吮吸着这生命之水,整片田野氤氲着湿润的芬芳,酝酿着丰收的希望。

行走不远,我们来到阳谷县南水北调一段干渠畔,目光所及之处,上下两层水道形成震撼的时空对话。上层黄河水渠早已褪去汹涌的气势,裸露着的渠底长满了3丛水草,似乎在无声诉说着曾经的奔腾岁月。下层长江水却正以鲜活的姿态奔涌向前,粼粼波光在渠中跳跃,带着南国的温润与生机,一路欢歌向北。

一枯一流、一静一动,仿若历史与未来在此处交汇,见证着南水北调工程跨越山河、重构水脉的壮丽奇迹。

这次观赏,我们始终沿着小运河岸边公路前行。在聊城市文物保护单位“七级北大桥”,我们驻足良久。这座坐落在阳谷县七级镇中心的大桥,横跨在古京杭大运河之上,像是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给人们讲述着岁月的故事。它始建于元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虽经多次修缮改建,但依然保留着古朴的韵味,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桥身由古石刻构筑而成,岁月的痕迹在它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使其成为了运河文化的重要见证。据悉,这座桥分两函,结构稳固,造型独特。桥头的卧式镇水兽,栩栩如生,好像依然在履行着守护古渡的使命。

桥墩是由一块块形状各异的古碑堆砌而成,错缝平铺,看似随意,却又无比坚固。这些古碑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它们相互交织,共同支撑起这座跨越时空的桥梁。它见证了运河两岸的繁华兴衰,是交通枢纽,更是文化交流的纽带。曾经,这里舟楫往来,商贾云集,南来北往的货物在此集散,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此交融,孕育了七级镇独特的运河文化底蕴。

漫步桥上,我犹似听到历史的车轮滚滚碾过的声音。这座大桥,承载了太多的历史故事,从元朝的开凿到明清的修缮,从过往船只的喧嚣到如今的宁静,它是一部活着的史书,记录着运河的辉煌与变迁。俯视桥下,流动的河水泛着光亮,与桥身上的古石刻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让我不禁陶醉在这历史与自然交融的美景之中。

在七级乡崔庄东侧,小运河与位山三干渠交汇处,坐落着南水北调东线小运河工程中的关键节点——崔庄倒虹吸。从整体布局来看,崔庄倒虹吸涵盖进口连接段、进口闸室段、洞身段、出口闸室段、出口连接段,以及泄水闸。进口连接段像是热情的引路人,将水流平稳地引入工程体系;进口闸室段则如同严谨的把关者,精准控制着水流的进入量与流速。洞身段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通道,水流在其内部有序穿梭,洞身结构坚固,能承受巨大水压。出口闸室段与出口连接段紧密配合,将完成使命的水流妥善送出,确保水流回归下游河道时平稳有序。泄水闸则作为应急保障,在特殊情况下发挥关键作用,保障工程安全。

鲁北段小运河,输水工程输水规模达50m³/s,崔庄倒虹吸也以此为设计输水量。在应对排涝与防洪任务时,它同样表现出色,巧妙地协调着与三干渠的水流关系。三干渠呈东西向,每年9月15日开始给河北天津供水,雨季6月15日停止供水;小运河走向为南北向,每年旱季时向下游供水灌溉,雨季承担排涝重任。崔庄倒虹吸在小运河输水渠桩号24 + 650处穿过三干渠,无论旱涝,都在保障着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调配。故而,崔庄倒虹吸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杰作,它默默运作,为区域的发展和稳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

到达聊城东昌府苏里井节制闸,时针恰好指向14点,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蒸腾作用自然也最强。许是小运河水浸润的缘故,我们没有感受到炎热,反而感受到大自然馈赠的清凉。抬头仰望苏里井节制闸,那坚固的闸身由一块块厚实的砖石砌成,在岁月的洗礼下,砖石表面虽已略显斑驳,但依然散发着一种古朴而坚毅的气息。闸门高大而宽阔,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将河水稳稳地拦住,闸门上的纹理和沟壑,好似历史留下的印记,诉说着岁月的沧桑变迁。

苏里井节制闸的闸体线条,简洁而流畅,棱角分明,展现出一种沉稳大气的美感。闸墩坚实有力,像一双大脚稳稳地扎根在河底,支撑着整个闸体的重量。闸孔整齐排列,犹如一双双明亮的眼睛,注视着河水的流动,根据需要精准地控制着水流的大小和方向。它是东昌府水利系统的关键枢纽,像是一个精准的调节器,巧妙地控制着河水的流量和水位。在干旱时节,它缓缓开启闸门,让河水如涓涓细流般滋润着两岸的土地,为农田灌溉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庄稼得以茁壮成长;而在洪水来临之际,它又能迅速关闭闸门,阻挡汹涌的洪水,保护着下游地区的村庄和城镇免受洪水的侵袭,成为人们生命财产安全的坚实保障。它亦像一位足智多谋的指挥官,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河水的行动。它根据季节的变化、降雨量的多少以及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灵活地调整着闸门的开度,确保河水既能满足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需求,又能维持河道的生态平衡,让河流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我们3个白发老翁,相视而笑,眼角的皱纹盛满笑意。当梁春光按下快门,我们身后闸体斑驳的砖石、粼粼波光里荡漾的碎金,还有在风中摇曳的花草树木,均成为这场古稀之约的见证。这一瞬间的定格,定会让多年后的我们,仍能触摸到此刻风儿的温润与激动的心绪!

在东昌府的水系脉络里,姚屯节制闸和赵王河节制闸,酷似两颗闪耀的明珠,各自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姚屯节制闸坐落于关键节点,肩负着调控南水北调水流的重任。它的闸体线条流畅,规整的砖石层层垒砌,彰显出沉稳的力量感。闸墩坚实粗壮,深深扎根河底,牢牢撑起整个闸身。当长江水奔涌而来,姚屯节制闸就像一位严谨的调度员,精准把控闸门开合,让水流按照规划,有序注入望岳湖水库。在阳光照耀下,闸上的金属部件闪烁着光芒,与波光粼粼的水面相互辉映,共同谱写着水利工程的雄浑乐章。

在姚屯节制闸北侧路边“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历程”宣传栏里,我读到这样两段文字:“1952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听取原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同志关于引江济黄的设想汇报时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当日正式开工的江苏段三阳河、潼河、宝应站工程和山东段济平干渠工程是东线首批工程。2013年11月15日,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正式通水。”此前,我只知道南水北调是一项宏大的跨流域调水战略性工程,却从未真正感知过它的震撼与伟大。直到亲眼看到这些宣传资料,我才对南水北调工程有了真切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不由得竖指称赞!

赵王河节制闸,历经岁月打磨,周身依然透着古朴的气息。闸门开启时,河水奔腾而出,奏响欢快的旋律,润泽着两岸广袤的土地;闸门关闭时,又似一道坚固的屏障,抵御着洪水的侵袭,保障周边百姓的生活平稳。闸边绿树成荫,随风摇曳,与节制闸一同倒映在清澈的河水中,构成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画面。梁春光微笑着说:“每到傍晚,余晖洒落在闸身上,为其镀上一层温暖的金色,更添几分庄重与祥和。”我真想在此住宿,一睹余晖洒落的美丽景致!

十一

在东昌府广袤的大地上,徒骇河倒虹吸和马颊河倒虹吸,犹如两位低调却坚毅的隐者,默默施展着调节水流的“魔法”,为区域水利平衡立下了汗马功劳。

徒骇河倒虹吸,横卧在徒骇河之上,全长278米,于2013年11月开工,2016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它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关键节点,肩负着将南水北调的水引入徒骇河的重任。站在高处俯瞰,3孔钢筋混凝土箱涵整齐排列,就像3个坚固的通道,稳稳承载着水流的奔赴。箱涵的混凝土表面坚实而粗糙,岁月在上面留下的痕迹,正是它历经风雨、坚守岗位的证明。洞身下的C15素砼垫层和分缝下的钢筋砼垫梁,如同忠诚的卫士,默默守护,减少不均匀沉降,确保倒虹吸运行稳定。

相隔不远的马颊河倒虹吸,同样不容小觑,它的建成改变了夏津水库传统引水模式。以往供水,需经复杂的闸坝调度,水的行程曲折;如今,通过十三干渠,水可以直接流入水库输水渠,大大缩短了20余公里的引黄距离。它的进口段、水平段和出口段紧密相连,协同运作。进口段的进水河沟、沉淀池、进水井,像是层层把关的“质检员”,让流入的水更加纯净;水平段的管身,由钢筋混凝土精心打造,基础稳固,接缝严密,保证水流平稳通过;出口段的出水井、出水河沟,则像耐心的引导者,将水顺利送出。

这两处倒虹吸,一个助力南水北调的水融入徒骇河,润泽沿岸;一个优化马颊河相关区域的供水模式。它们虽没有华丽的外表,却凭借扎实的“内在”,在东昌府的水利脉络中,奏响一曲曲平稳而有力的水流之歌,吟唱着这片土地的用水安全与生态和谐。

置身于堤岸的公路交叉口,我举目远眺,金黄色的麦田仿若一片无垠的金海,微风拂过,麦浪层层翻涌,此起彼伏,奏响丰收的序曲。一条蜿蜒的河流从中穿过,恰如一条灵动的丝带,将麦田一分为二。清澈的河水,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闪烁着细碎的金光。河边的水草随着水流轻轻摇曳,与麦田里的麦浪相呼应,仿佛是大地演奏的和声。再看那麦田里,6座水泥呼吸器整齐分布,像是麦田的忠诚卫士,静静伫立在这片金黄之中。

梁春光介绍说:“小运河周边是广袤的农田,其呼吸器的作用至关重要。在雨季,当降水量过大时,此时,其如灵敏的‘水利卫士’,开启通道,将雨水引流至邻近泄洪区域或低洼蓄洪池,借助与小运河连通的闸门有序汇入河道,从而保护农作物免受洪涝之灾,保障庄稼的生长环境。到了旱季,降水稀少,当周边农田有灌溉需求时,其又摇身一变成为‘供水使者’,它能精准调控,将其他水系或水库中储存的水引入小运河。这些引入的水顺着河道流淌,灌溉着干涸的农田,为小麦、玉米等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水分,让农作物茁壮成长,保证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此外,小运河的呼吸器还能调节水流速度。当水流过急时,它通过合理的构造和运作机制,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河水对河道两岸的土壤造成过度冲刷,保护了河岸的稳定性,避免水土流失;当水流过缓时,它又能适当加快水流,促进河水的循环和更新,防止河水因长时间静止而出现水质恶化的情况,维持了小运河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水中的鱼虾等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空间。”

凝望着那些看似普通却暗藏巧思的水泥呼吸器,我打心眼里佩服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他们用智慧将工程学与自然规律完美融合,让这些毫不起眼的设施化身守护农田的“隐形英雄”,既能在雨季化汹涌洪水为无形,又能在旱季引活水润泽干涸的土地。小运河旁的水利设施全部如此,每一处精巧的设计、每一项精准的调控,都凝结着他们无数个日夜的钻研与探索。这些科技工作者就像魔法工程师,用知识和创新,让冰冷的钢筋水泥成为保障民生、守护生态的温暖力量,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无声地推动着农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车轮滚滚向前。河堤上,浓密的树荫如天然的凉伞,将夏日的燥热悄然驱散。老人们三三两两地聚在树下,竹椅板凳错落摆放,勾勒出闲适的生活图景。有的摇着扇子围坐闲谈,笑声混着蝉鸣飘向远处;有的专注地下着象棋,棋子起落间皱纹里盛满思索;有的铺开自带的折叠桌,泡一壶浓茶,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静静出神。孩童追逐的身影掠过他们脚边,惊起几片落叶,却丝毫不扰这份岁月沉淀的悠然,唯有斑驳树影,在老人身上轻轻晃动,将时光酿成一首舒缓的诗。这正是南水北调,所构成的一幅和谐的田园画卷,令人迷醉!

十二

前行10多分钟,我们便来到“土桥闸遗址”。它静静地坐落于东昌府区梁水镇土闸村,闸体由青石堆砌而成,层条石错缝垒砌,同层条石间用铁锯扣相连,虽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却依然保存基本完好,彰显着古代建筑工艺的精湛。它的结构精巧而复杂,底部采用木质梅花桩、碎石灌浆等固基技术,闸墩砌石则采用燕尾扣连接,科学合理的设计使得整个闸体异常坚固,稳稳地屹立在大运河之上。闸南底板外护桩保存完好,排列紧密,其间以石墙、木墙隔开,如同忠诚的卫士,对迎水燕翅、分水燕尾、底板、闸墩及河岸等进行着固定和围护。土桥闸遗址东侧,有一条呈南北长的不规则半圆形月河,外有月河堤。河道内的水悠悠流淌,河岸边草木葱茏,野花绽放,与古老的闸体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独特的历史画卷。

据记载:土桥闸始建于明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拆修,至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一直由运河管理机构(河道总督)管理,见证了大运河数百年的漕运兴衰。2010年8至12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土桥闸遗址进行了全面的发掘,出土有瓷器、陶器、铜器、铁器、玉石器近万件,以及石碑两方,其中瓷器以青花瓷、青瓷、白瓷为主,年款标示多为明清时期,是大运河上完整发掘的第一座船闸,被评为2011年全国考古十大新发现。2013年5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手扶“土桥闸遗址”纪念碑,我的思绪纷飞。我觉得,它既是古代水利智慧的物质结晶,也是运河文化的历史见证,其价值已超越单一工程范畴,成为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重要窗口。

十三

进入临清运河段,我们看到的第一道闸,是著名的“戴湾闸”。闸体由规整的青石砌筑而成,条石与条石相接处,凿以燕尾槽,槽内由铁汁浇灌相牵,浑然一体,坚固持久。它的墩台坚实厚重,犹如巨人的肩膀,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上下游两侧筑有雁翅,如同展翅的大雁,左右向上下游展开。该闸是运河上的重要水利枢纽,犹似一个精准的调节器,通过杉木板提落来调节水位,节制水流的流量,节蓄泄洪,保障运河漕运的顺畅进行。当漕船缓缓驶来,戴湾闸便开启了它的“守护模式”,闸口的杉木板有序提落,水位随之精准调节,让船只能够平稳地通过闸口,继续在运河上航行,为南北物资的运输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戴湾闸东南侧的边沿,立有一块石碑,背后有简介,可碑外有一人多高的铁丝网护栏,无法进入观看。为了弄清该闸的来历,我寻找到比较低的护栏处,慢慢攀爬跨越过去。上面有临清市地名办公室的撰文:“据传:元朝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 年)开凿运河时,在戴湾西建一水闸。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李姓由现肖寨乡李营子村迁来,在闸附近以捕鱼为生,形成村庄后,取名戴闸,沿用至今。”在另外一块石碑上,我看到,2006年6月25日,戴湾闸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无比惊叹,它跨越了736年的历史长河,是现存元明两代最完整的运河古闸之一,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据说,明清时期,这里是运河漕运重要的商埠码头,运河北岸曾有一座粮仓,来来往往运送皇粮的船只多在此停靠,戴湾闸见证了临清作为名城商埠的繁荣景象,也见证了中国古代运河经济的辉煌。

梁春光指着前方说:“叔,您看,为保护戴湾古闸的风貌,一座新闸悄然落成。新闸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线条硬朗流畅,与古朴的青石古闸遥相呼应,形成时空交错的独特景致。新闸接过调控水位的重任,现代化的液压启闭装置精准开合,既能应对汛期洪水的汹涌冲击,又能保障枯水期河道的平稳运行,将古闸从繁重的水利功能中解放出来。自此,古闸褪去实用的铠甲,以文化遗产的姿态静静伫立,在新闸的守护下,继续向世人诉说着大运河的辉煌过往,让历史与现代在河岸边和谐共生。”我由衷赞叹说:“保护遗址,传承文明,功不可没啊!”观赏间,不时有骑着电动车的村民来回穿梭,为这座古老的闸口增添了几分人间烟火气息!

十四

临清油坊节制闸,仿若一座坚固的堡垒,闸体由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筑成,线条简洁而硬朗,展现出一种沉稳而庄重的力量感。闸门高大而宽阔,犹如一道巨大的屏障,将运河的水流牢牢地掌控在手中。该闸是南水北调东线北延应急供水工程的重要控制工程,它肩负着向河北、天津输水的重任,如同一个精准的水流量调节器,通过控制闸门的开度,精确地调节着运河水流的流量和水位。当北方地区需要水源补给时,它便开启它的输水功能,闸门缓缓升起,清澈的长江水从闸口奔涌而出,沿着运河河道奔腾北上,为沿线的城市和乡村送去滋润与希望。

梁春光说,这里有他的同事在工作。于是,我们得以进入核心部位。踏入油坊节制闸机房一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幅幅工程人员操作照片,以及操作规程的图片,承载着油坊闸的操作精髓。墙上还书写有醒目的大字,时刻提醒着工作人员严格遵守流程,确保安全高效运行。上到二层、三层,全是一排排整齐矗立的配电柜、起吊机等先进设备,它们像训练有素的士兵,紧密排列,柜门锃亮,上面各种指示灯闪烁不停,红的、绿的、黄的,像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实时反馈设备的运行状态。那大型的液压启闭机占据着重要位置,粗壮的活塞杆笔直有力,连接着下方的闸门,像是能掌控江河的巨人手臂。启闭机的外壳由厚实的金属铸造而成,表面的防护漆虽因常年运作稍有磨损,但依然透着坚固耐用的质感。上面的操作仪表盘,密密麻麻布满了刻度和按钮,每一个都关乎着闸门的精准升降,它们被擦拭得一尘不染,足见工作人员日常维护的用心。地板上,刷着防护漆,干干净净,不见一丝灰尘与杂物。许是新刷的防护漆还未干透吧,我的鞋底沾上了些许,每走一步,鞋底与地面便撕扯出“啵啵啵”的声响。

信步在楼房的最高层环廊,凭栏眺望,一幅宏大且美妙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脚下的河水悠悠流淌,水波潋滟,阳光洒在水面上,像细碎的金子闪烁跳跃;挺拔茂盛的树木、城市的高楼大厦,与小运河紧紧相依,在蓝天碧水的映衬下,构成一幅宁静祥和的生活图景。此时,钻出云层的太阳照亮了半边天,静谧的河水映照着斑斓的倒影,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让我陶醉其中。

下得楼来,小院里正好有几名年轻的工作人员在忙碌着,梁春光一一作了介绍。我们伸出手,欲握手致意,年轻人憨厚地笑着说:“不好意思,手上有油。”我们异口同声说:“没有关系,你们忙吧!”梁春光又说:“他们的家,全部安在了天津。”转过身来,我默默在想,有多少南水北调工作人员,为了工程建设,默默承受着两地分居的煎熬。他们虽与家人相隔千里,却心心相印,用坚守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用思念浇灌着工程的希望,只为让一泓清水润泽北方大地。他们以非凡的毅力和无私的奉献,扛起了这份伟大事业的重任,他们亦是可爱可敬的人!

告别年轻的工作人员,走出油坊节制闸的大门,我们又观看了一下周边的水利设施和自然景观,留给我的记忆是深刻的。坐在车里,我再次回望油坊节制闸周边的景色,真是如诗如画。运河岸边,绿树成荫,垂柳依依,柔软的枝条随风摇曳,仿佛在轻轻抚摸着水面。岸边的花草繁茂,五颜六色的花朵竞相开放,为这片水利工程平添了一抹绚丽的色彩。

十五

驱车近一个小时,我们方才站在临清闸前,顿感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这座始建于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的古闸,是会通河入卫河的端始船闸,规模宏大。它与会通闸、隘船闸相互配合,曾经管控着漕运运输,被《元史》称为“运环闸”,是元末明初重要的漕运枢纽重地。

抚摸着闸身的砖石,我感受到了岁月摩挲的痕迹。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闸墩和四向雁翅被加高,叠砌了2.2米的城砖金刚墙,使其更加牢固。到了万历年间,闸河废弃,人们在两闸墩间砌筑双孔拱桥,临清闸也就此易名为问津桥。这座历经元明清三代相继砌筑的闸桥,至今仍保存完好。曾经出土的元代船闸绞关石及镇水兽等文物,更为它增添了神秘的历史色彩。

立于闸边,遥想当年,南来北往的漕船在这里有序通行,船工们的号子声、船只的摇橹声交织在一起,场面热闹非凡。南来的丝绸、茶叶,北上的各类货物,都经由这里,入卫运河,再送至大都。达官贵人、文人雅士也穿梭往来,或南下寻幽、或北上赴任。如今,虽然往昔的漕运盛景不再,但临清闸依然矗立,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记忆。2006年6月2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尾声

至此,我们观赏的行程结束。在东平湖至临清闸的100多公里间,新渠如弦,水声似歌,弹奏着一曲文明交响。那是长江与黄河的和鸣,是古老土地与现代智慧的共舞。渠畔的树木年轮里,刻着长江的潮汛;田垄的麦穗中,藏着黄河的基因。而这条碧水长渠,正将南北的血脉融作一脉,在鲁西续写新的山河史诗。当新麦的清香与长江的雾气相融,鲁西便在这碧波的润泽中,翻开了崭新的一章……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