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01
分享

岁月深处的运河明珠

在时光长河的流转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独特的魅力。河北省临西县尖冢古镇,便是这样一处被岁月眷顾的地方。她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运河之卫运河畔,历经千年风雨,依旧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那天,回故乡探亲的我,闲来无事,相邀几位文友,驱车沿着蜿蜒的大运河前行,微风轻拂,带来河水的气息。远远望去,尖冢古镇静静伫立,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尖冢古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战国时期。那时,这里是赵国的边防要地,为防御敌国入侵,一座烽火台在大运河边拔地而起。烽火台高耸入云,时刻警惕着远方的敌人。自汉代实行屯田后,这片土地开始有了人气,人们在这里定居,繁衍生息,形成村落,开启了尖冢古镇的历史篇章。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炀帝下诏征发黄河以北各军100多万人开挖永济渠,为尖冢古镇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永济渠的开通,让尖冢成为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船只满载着粮、棉、煤、盐等物资,穿梭于运河之上,白天船成队,夜间船似龙。一时间,尖冢古镇商贾云集,热闹非凡。到了唐代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析临清另置永济县,县城就设在尖冢南、馆陶北一带,尖冢的地位愈发重要。

漫步在尖冢古镇的街头巷尾,脚下的路在岁月的打磨下,光滑而又坚实。我想象着,公路两旁,当年的古建筑,一定是错落有致,雕梁画栋,飞檐斗拱,每一处细节都会彰显着其繁华的盛景。据说,那些明清时期的民居、古老的商号,曾历经风雨侵蚀,顽强地保存着,成为尖冢古镇历史的见证者。遗憾的是,经过战火,尖冢古镇已经面目全非,许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尽管这里的许多历史痕迹已经消失,但通过老人们的记忆和一些文献记载,我仍然可以感受到尖冢古镇曾经的辉煌和魅力!

尖冢古镇,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建筑文化,还孕育了独特的美食文化。尖冢京卫空心贡面,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据馆陶《太原王氏族谱》记载,这种面是王垣首创于明万历初年,主要以家族性的方式传承,其子王廷铨使工艺日臻完善,传承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空如竹、细如发、长如丝,直径均不超过1毫米,最细仅有0.1毫米。制作时,以“大白芒”等优质小麦为原料,配以精盐、鸡蛋、菜汁等天然原料,经过轧、切、拉等29道纯手工制作工序,才能完成。

走进位于尖冢古镇制作京卫空心贡面的作坊,只见第12代传承人王敬达,正在熟练地和面、醒面、轧面、切面、搓面、盘条,每一个动作都流畅自然,充满了韵律感。经过长时间的辛勤劳作,一根根细长的挂面在阳光下晾晒,宛如银丝般闪烁着光芒。等他闲下来的聊天中,我欣喜地获知,他制作的京卫空心贡面,2007年被列入“邢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6月,在第四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第二届河北省民俗文化节”上,被列为“河北地方名吃专项展”;同年11月,在“影响中国第九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评选中,他获得“时代新闻人物”称号,赴京参加颁奖典礼,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后被国家北戴河疗养院定为老干部专用食品,受到广泛赞誉;2018年11月,他被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认定为“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手工挂面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20年10月,被中国老字号文化研究中心授予“燕赵老字号”,列为保护名录项目。

站在墙绘下,王敬达侃侃而谈:“煮上一碗空心挂面,下锅即熟,久煮不烂,口感温软爽滑,让人回味无穷。”说着,他拿出一小盒京卫空心贡面,递到我的手上,继续说:“在明朝万历年间,尖冢京卫空心面随大运河漕运流入京城,传进皇宫。万历帝食用后,对其赞不绝口,遂发出“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的盛赞。此后,尖冢空心面多次作为贡品进奉宫廷,名声大噪。如今,尖冢京卫空心贡面,早已入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临西县的一张特色名片。”据了解,除了京卫空心贡面外,这里的许多美食,也各具特色,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在尖冢古镇,还有一项不得不提的文化遗产——潭腿。潭腿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起源于尖冢码头,以其独特的腿法和凌厉的攻击技巧而闻名于世。相传,潭腿的创始人是一位名叫昆仑大师的武术家,他在尖冢码头传授武艺,造福百姓。经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潭腿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流派,成为当地人民强身健体、保家卫国的重要手段。而今,在尖冢古镇,仍有许多人热衷于练习潭腿。每天清晨,在古镇的广场上、街巷中,都能看到人们练习潭腿的身影。他们的一招一式,刚劲有力,展现出潭腿的独特魅力。潭腿不仅是一种武术,更是尖冢古镇人民的精神象征,代表着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高贵品质。

然而,岁月的车轮,无情地滚滚向前,尖冢古镇也经历了兴衰变迁。因1959年漳卫河(卫运河)建岳城水库,以及沿河两岸工农业生产发展、用水量激增等原因,上游来水骤减,卫运河成了季节性河流,漕运也成为季节性运输,码头基本丧失了功能。公路、铁路的日渐兴盛,更给季节性来水的卫运河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到1964年,临西县由临清析出划入河北时,尖冢大码头已完全关闭,数代繁华的古镇大码头,走完了自己辉煌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上游来水亦不能满足通航的需要,漕运船只均已告停。1982年,卫运河行洪较大,尖冢大码头处,河道主流向右岸位移,使左岸堤内形成了大面积的扇形滩地,从而失去了地理之利。至此,尖冢大码头彻底废弃。曾经繁华的尖冢古镇,逐渐归于平静,那些热闹的场景,只能在人们的记忆中找寻。

但是,尖冢古镇的人们,并未忘记自己的历史和文化。近年来,随着对大运河文化的重视和保护,尖冢古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当地政府加大了对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修缮古建筑,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业。现在的尖冢古镇,在保留原有古朴风貌的基础上,又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复建后的尖冢码头,仿古建筑的永济闸、望运楼,拔地而起,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沿着码头漫步,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的繁华盛景。河水悠悠流淌,河面上波光粼粼,让我不禁沉醉其中。

2025年4月底至5月初,临西县举办了大运河文化美食季,尖冢码头成为了活动的重要场地。传统民俗大秀,异彩纷呈上演;精彩特技绝活,让人目瞪口呆。全新特色网红主题乐园,满足了大人、儿童的全部需求。一时间,尖冢古镇热闹非凡,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我和老伴儿,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徜徉其中,享受着美好的时光!

尖冢古镇,这座位于大运河畔的古老城镇,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见证了岁月的沧桑变迁。她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兴衰、传承与发展的传奇。在这里,古老与现代交织、历史与现实对话。无论是古老的建筑、独特的美食,还是传统的武术、现代的戏曲,都让我流连忘返。

作为挚爱故乡的游子,我真诚期望,尖冢古镇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传承和发扬自己的独特文化,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更多的人走近她、了解她、爱上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