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冀鲁平原腹地,有一座被历史长河温柔以抱的小城——临西,这是我的故乡。她像一部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岁月的故事;又似一幅灵动的画卷,徐徐展开着古今交融的盛景。这座小城,既承载着千年的古韵,又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令我在探寻中不禁沉醉于她独特的魅力。
故乡临西的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开篇便是久远的篇章:古属兖州,战国属赵,秦时属巨鹿郡,西汉初年即设县制。西汉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清渊县。十六国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因濒临清河改称临清,此为临清建制之始,亦是故乡临西建制之始。古黄河与海河奔腾不息,冲积出这一片广袤而肥沃的平原,为故乡临西孕育了最初的文明曙光。
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开凿的大运河北方通道——永济渠,宛如一条银练,贯穿县境中部,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彼时,运河之上,帆影绰绰,南来北往的商船,满载着货物与希望,穿梭于波光粼粼之间。岸边的码头,人声鼎沸,装卸工的号子声、商人的叫卖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繁荣的乐章。尤其是尖冢码头,作为大运河的重要枢纽,见证了一个个朝代的更迭,承载了无数人的梦想与悲欢。南来的丝绸、茶叶,北往的皮毛、药材,均在这里汇聚、流转,带动了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也让故乡临西成为商贸往来的繁华之地。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赋诗两首:“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这两首诗,绘声绘色地勾勒出当年繁盛的大运河风光。
二
岁月流转,朝代更迭,故乡临西的历史脉络从未间断。北宋末年,大运河河道淤堵,繁荣一时的商贸逐渐萧条,但故乡人坚韧不拔的精神却从未磨灭。元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故乡人郭守敬任都水监,掌管全国水利建设。为实现京抗大运河贯通,他系统勘测、科学规划,初步形成京杭大运河“弃弓走弦”方案。这一截弯取直工程,使京杭之间缩短行程800余公里,奠定了后代京杭大运河的走向和格局,促进了南北物资交流和文化融合。因此,故乡临西再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生生不息的大运河文化,滋养了故乡临西人民勤劳质朴、勇于开拓、刚毅守信、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孕育了故乡临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明清时期,故乡临西(古临清),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贸易范围“南达闽粤,北通辽海”,成为全国瞩目的经济重镇。朝廷将其列为上等县份,足见其当时的繁荣富庶。然而,历史的车轮并非总是一帆风顺,清朝中期的“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给故乡临西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战火纷飞,民舍尽焚,大运河疏于治理,漕运贸易锐减。即便如此,故乡临西的历史文化底蕴依然深厚,那些古老的传说、精美的建筑、独特的民俗,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土地上,等待着后人去发现、去认识、去传承、去弘扬。
三
沿着历史的足迹漫步,故乡临西的文化瑰宝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运河文化,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这条人工开凿的长河,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传播者。它带来了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融合了北方大地的豪爽粗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故乡临西运河文化。河畔的舍利塔,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巍峨耸立。它是岁月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守护者。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塔身上,塔身便笼罩在一层金色的光芒之中,犹似一幅美丽的画卷。塔上古钟,声音悠扬,穿越时空,仿佛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人不禁沉醉在历史的长河里。
2014年9月13日,我和老伴儿来到舍利塔前,指尖抚过塔身斑驳的砖石,千年的风儿从塔檐铃铎间漏下来,带着细碎的嗡鸣。我仰起头,看阳光穿过层叠的塔檐,在青砖上投下蛛网般的影子,像无数双眼睛,静静凝视着往来的脚步。香火的余温萦绕在鼻尖,远处的诵经声若有若无,恍惚间,我竟分不清是耳畔的回响,还是心底某个沉睡的角落被轻轻叩醒。塔尖刺破云层的弧度,像一道未写完的偈语,而我站在时间的褶皱里,忽然明白,那些说不出的困惑与执念,或许早被风儿带着,在这塔下转了千回百回。
四
故乡临西的风物,不仅来自于运河之水的润泽,更来自于泥土与烈火的淬炼。自明代初期,故乡临西的贡砖,便是北京皇家建筑的主要材料。据明清《临清县志》记载:“临清官窑创设最古,规模甚大,制造优良,列为贡品。”当时的贡砖,品种很多,有贡砖、城砖、券砖、斧刃砖、线砖、平身砖、望板砖、方砖、脊吻砖、刻花砖等,贡砖产品,经过严格的检验后,用黄纸封装,通过运河码头运往京师。这些贡砖,垒起的墙垣,像运河水面延展的波纹,一头牵着砖窑里的烟火,一头浸着船桨划开的涛声。砖缝里藏着漕运的号子,墙面上印着商船的帆影,那些被运河之水滋润得愈发沉稳的青砖,是运河文化渗进砖里的血脉,让每一块砖都成为了流动的历史注脚。
除了运河文化,故乡临西的宗教文化也源远流长。《临西县志》记载:“本域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其传入时间分别为隋、汉、元、明。唐代,佛教最盛,及至清代渐衰,新中国成立后,河西街仍有寺庵僧尼;道教自古不甚兴盛,今虽有两位道人尚健,但早绝教事活动;伊斯兰教系今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且有礼拜寺多处;基督教在历史上数次起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宗教政策,近年发展较快。”据我所知,县域分布着众多古老的寺院,佛教有:净域寺、卫罗寺、石佛寺、圆觉寺、龙潭寺、宝泉寺、弘法寺、观音寺、万苑寺、下堡寺、王铎寺、琉璃庙、大士殿、多福寺、慈航院等;道教有:灵观庙、五龙官等;伊斯兰教有:洪官营清真寺、八里圈清真寺等;基督教有:小芦教堂等,每一座寺院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近几年,我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把所有的寺院游览了个遍。这些寺院不仅是宗教信仰的场所,更是艺术的殿堂,它们见证了故乡临西宗教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艺术成果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我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撰写了13篇作品,发表于《中国作家网》《首都文学》《海河文学》微刊、《百姓作家》杂志、《冀南文学报》,弘扬了宗教文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挖掘和传承其中劝人向善、服务社会等积极内容,促进文化交流与赓续,以维护社会和谐与文化多样性。我觉得,为故乡文化执笔和鼓与呼,真的特别有意义!这13篇作品里,恰似我给故乡写的“家书”,把那些藏在寺院里的久远故事,记录下来,宣传出去,珍藏起来,既是给自己的一个念想,也是给故乡的一份温柔存档,这是一个游子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借用著名诗人艾青的一句诗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五
民俗文化,是故乡临西人民生活的生动写照,是这片土地上最具烟火气的文化表达。故乡临西的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乱弹戏、坠子、剪纸、杂技等,有的还是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民俗文化,是故乡临西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故乡临西的美食,是运河文化孕育出的璀璨明珠。这里有尖冢空心手工挂面,细若发丝,洁白中空,历史超400年,明清时随漕运进入京津,曾被乾隆帝指定为“贡品”,面条柔软清纯,入锅即熟,口感爽滑,是岁月沉淀的传统美味;有薄如蝉翼、裹着醇厚卤牛肉的饼卷,咬下一口,肉香与面香相互交织,令人唇齿留香;有工艺考究、菜码丰富的什香面,十八种食材汇聚一碗,面条爽滑劲道,每一口都是对味蕾的极致诱惑;有清真八大碗,以牛、羊肉为主料,汤鲜味美,滋补又养生,尽显民族饮食风情;有水波腐乳,质地细腻,或红或清,开胃又下饭;有临西馓子,色泽金黄、馓条纤细、薄脆香甜、入口即化,是老幼皆宜的美食,成为当地村民的致富产业……这些美食,承载着故乡临西的历史记忆与风土人情,每每回家探亲,吃上一口家乡美味,我都能在舌尖上领略到故乡小城独特的魅力。
六
物换星移,时光进入现代社会,故乡临西这座古老的小城,在时代的浪潮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今的故乡临西,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工业、农业、服务业齐头并进,呈现出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2025年4月30日,我和老伴儿,在族弟王桂祥、弟妹丛玉玲、侄女王建娟的陪同下,走进故乡临西轴承工业园区,参观了王建兵“河北永越轴承制造有限公司”。踏入公司,映入眼帘的是井然有序的生产线,先进的设备,在工人熟练的操作下高效运转,将原材料精心打造成各类优质轴承。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制造,再到成品销售,永越轴承构建了一套完整且成熟的产业体系,不仅制造和销售轴承,还涉足金属成形机床、数控机床、五金产品,以及润滑油的销售领域,多元化发展,满足不同客户的多样需求。正是凭借着过硬的产品质量和贴心服务,其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站稳脚跟,赢得了众多客户的信赖,业务版图不断拓展,在通用设备制造领域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向着更高的目标稳步迈进。我有感而发,赋诗一首:“永越匠魄铸精钢,九转机枢纳八荒。淬火千回凝骨韧,抛光电掣塑形方。珠承日月乾坤动,轴转春秋气势扬。自有丹心磨玉宇,敢教六合识炎黄。”信步在工业园区,只见工厂林立,机器轰鸣,一片繁忙的生产景象。轴承产业作为临西的支柱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产品畅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为故乡临西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故乡临西,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正以现代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为笔,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在河西镇河北北扬高新农业科技产业示范园,数千平方米的玻璃智能温室,如一座闪耀的科技殿堂,通透敞亮。联动育苗大棚内,工人们忙碌搭建暖棚,樱桃树、红心苹果树等观赏采摘苗木被精心栽植。这里集智能温室研发、农业技术培训、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未来将成为亲子研学、观光旅游的热门打卡地,果蔬、菌类采摘的欢乐田园。
七
故乡临西,立足水土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自从2013年3月,我退休后便和老伴儿回到故乡的农村陪伴岳母。闲暇之余,我经常到田间地头观看乡亲们劳作的场景。春日清晨的田野里,播种机沿着田垄匀速前进,铁犁翻起湿润的泥土,种子随着传送带精准落入沟中,一趟下来,几亩地的播种活儿就轻松完成。到了收获时节,金色的玉米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如钢铁巨人般穿梭,锋利的割台轻巧地揽过玉米秸秆,伴随着阵阵轰鸣,饱满的玉米棒被快速剥离、收集,秸秆则被粉碎还田,整个过程高效流畅,转眼就留下整齐的田垄。乡亲们只管自在悠闲的坐在地头树荫下,看着机器高效作业,不用再汗流浃背地弯腰劳作,脸上满是从容。每个村庄都是如此,全部是机械化,有的村庄还实行“订单种植、合同收购、规范管理”的模式,让村民无需担忧销路,稳稳增收致富。
生态农业模式,早在故乡临西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每每骑着电动车,行驶在下堡寺镇村庄间的水泥路上,一幅幅生态农业画卷便在我的眼前徐徐展开。田间,有机肥滋养着翠绿的蔬果,太阳能杀虫灯守护着作物的天然生长;地头,废弃秸秆被加工成饲料,反哺圈舍里的畜禽,而畜禽粪便又经处理化作田垄的“营养餐”,形成闭环循环的绿色链条,让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生态与丰收的和谐。老官寨镇樊庄村的红满天家庭农场,以“杜仲种植+蛋鸡养殖+鸡粪加工”为特色,走出一条绿色循环发展之路。数百亩杜仲林茁壮成长,不仅产出高价值的杜仲叶,还为蛋鸡养殖提供了天然饲料。经过多年钻研,农场成功配置出杜仲生物饲料,养殖的绿壳蛋鸡所产鸡蛋营养丰富、口感细腻,深受市场欢迎。同时,鸡粪加工成有机肥用于种植,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带动多户村民走上致富之路。摇鞍镇乡凭借“赏花经济”,释放“美丽效应”。这里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合作社+模式,带动百余名村民共同致富。此外,全乡构建起苗木、中药材、蔬菜3个特色产业和南瓜小镇特色产业园的“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中药材、苗木、蔬菜种植面积广泛,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引擎。在尖冢镇龙潭村大棚蔬菜示范种植基地,“草莓番茄”采用无公害纯绿色种植管理模式,喝牛奶、蜜蜂授粉、有机肥料,果实色泽鲜亮、口感酸爽脆甜,订单供应北京、上海等高端市场。东马鸣堂村蔬菜种植基地、修枣科村蔬菜生产基地,分别采取订单模式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发展蔬果产业,带动村民增收,村集体收入大幅提升,还不断引进新特优品种,增添观赏和采摘游新业态。
八
故乡临西,是著名劳动模范、新中国最美奋斗者吕玉兰的故乡,中国轴承之乡、上海光明集团在华北投资的战略“首选地”和“桥头堡”。同时,还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优质粮棉基地县、全国绿化百佳县、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县、全国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县、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先进县。这些荣誉的背后,是县委、县政府的高瞻远瞩,是无数双沾满泥土的手在田间的深耕不辍,是科技人员在实验室里反复试验的执着,是政策引导下对生态与效益平衡的精准拿捏。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汗水与智慧,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践行,更是乡村振兴路上众人拾柴的温暖力量。未来,故乡临西必将继续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辐射引领,以高效农业模式为有力抓手,依靠科技创新持续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完善数字生产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机制,加速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现代化、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为这片土地带来更加繁荣美好的明天。
九
故乡临西的城市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拔地而起,道路宽敞平坦,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曾经破旧的老街巷、老住宅、老小区,均已焕然一新,变成了繁华的商业街和居民小区。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生活品质也不断提高。在城市的建设中,故乡临西注重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将古老的建筑和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城市建设中,让城市既有现代的气息,又不失历史的韵味。我每次驱车从邢临高速临西出口下来,车子刚驶入临西地界,视线便会豁然开朗。远处的天际线被一片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撑起,玻璃幕墙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楼群密集却不显拥挤,反倒透着一种规整的气派。恍惚间,我竟有一种闯入大都市的感觉,很难想象这是印象中的宁静小城,那种蓬勃的现代感,隔着一段路都能清晰地感受到。
漫步在故乡临西的街头巷尾,我既能感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捷与活力,又能领略到千年古郡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
十
故乡临西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庠序遍布,书声琅琅,一所所现代化的学校培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栋梁之才。师资力量雄厚,教师德艺双馨,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传承着文明之火,为学生们点亮了知识的灯塔。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故乡临西不断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涌现出许多特色学校。
第一中学,是一所重点中学,先后被上级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学校”“体卫工作先进学校”“市级文明单位”“河北省优秀家长学校”“邢台市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验学校”“邢台市教育科研先导型实验学校”,并被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红旗学校”;第二中学,是建校最早的一所完全中学,是一所红旗学,是省、市重点中学之一,相继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单位”“河北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邢台市素质教育先进学校”“教学管理先进学校”“安全文明先进单位”等殊荣;第四中学,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级中学,先后荣获“河北省示范性高中”“河北省文明单位”“河北省绿色学校”等荣誉称号;职教中心,是一所集初中、职业高中、普通中专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校,相继获得“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河北省名牌学校”;玉兰小学,是一所县直小学,相继获得“民乐团河北省比赛一等奖”“邢台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文明校园”“文明单位”“5A级学校”“绿色学校”“中小学党建工作示范学校”“河北省素质教育示范学校”“学校思政课工作先进集体”“家庭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河北省优秀少先队集体”“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全国钱学森大成智慧教育德育先进学校”“全国养成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典型经验学校”;育英学校,是一所“全国百所优秀民办学校”,是“简快作文”“钱学森大成智慧”等多个全国课题示范校和培训基地,相继获得“教学管理先进单位”“管理示范学校”“市级达标学校”“示范性学校”“红旗团委”等殊荣。以全脑学习、快乐校园、军事化管理等为特色,打造成为河北省一流民办学校;星光小学,是县域规模较大、教学质量一流的寄宿制私立小学,开设“快乐作文”“数学思维”等特色课程,实施24小时无缝隙管理制度;翰林高级中学,是县域面积最大的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有来自重点高中的带头人、骨干教师等,教学成绩突出,学习氛围浓厚;实验中学,2023年成为市级党建示范校并验收通过,2024年成为省级党建示范校培育单位,在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方面有一定影响力;新教育学校,是经临西县教育局较早正式批准设立的一所民办学校,后经邢台市教育局报批,邢台市行政审批局正式批准,增设了初中部,成为九年一贯制学校,连续4年中考实绩超群,尤其是2022届毕业生,500分以上的高分段学生人数占比十分突出,群众口碑很好,声誉响彻全县。同时,连续4年被县委宣传部授权协办“书香家庭”评选活动,荣获2022年度“书香校园”殊荣……自2008年至2025年,17年间,我为第一中学、第四中学、玉兰小学、育英学校、春雨学校等5所学校,进行文学创作、读书与写作、学习雷锋精神等讲座8次,撰写宣传学校的作品5篇,将一颗颗文学的种子根植于孩子们的心灵沃土。
十一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故乡临西正以昂扬的姿态,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为故乡临西的经济腾飞插上了翅膀。科技的力量不断融入各个领域,推动着产业升级和转型。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故乡临西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县城里的公园像散落的绿宝石,星罗棋布地镶嵌在街巷楼宇间。街角的口袋公园栽着各种树木,春日里一片葱绿,秋日里落英缤纷,成为路人歇脚的小天地。精心打造的北湖公园、玉河公园、阳光公园等,特色树种,身姿挺拔;奇花异草,争奇斗艳;游船穿梭,欢声笑语;甬路蜿蜒,惬意十足;景观桥横,如虹卧波;亭阁台榭,古色古香;坐揽清辉,静享时光……绿色发展成为故乡临西的新名片,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美丽的乡村,整洁的街道,富裕的生活,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的魅力和希望。
故乡临西,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书写着新时代的辉煌篇章。她是岁月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散发着独特的光芒。在这里,古今交融,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故乡临西一定会秉承“玉兰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十二
作为一名游子,我期待着,故乡临西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在未来的日子里,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属于自己的传奇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