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汾河岸畔的怀想

8月的一天早晨,我和老伴儿悠然在汾河公园里散步,暑气还未完全苏醒,裹着一层薄薄的晨雾,深吸一口气,满是河水的湿润和草木的清新。

蓦然间,我看到河边的草丛中,坐着几个写生的少男少女。有一位女孩的画板上,汾河正泛着青蓝,笔锋一转,又添上几笔橙红,说是给晨光留个影子。有一位男孩的画板上,是一位身形清瘦、面容和蔼的年轻男子,深邃的目光透着温润与智慧。我站在那里,凝视片刻后轻声问:“同学,你画的是谁?”他扭头看了我一眼,微笑着说:“是贺绿汀。”我惊奇地睁大眼睛,再次轻声问:“你为何要画贺绿汀?”他很有礼貌地站起来直言不讳地说:“因为《游击队歌》的词作者是贺绿汀,这首歌曲就诞生在我们临汾尧都区的刘村,我特别敬佩他。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素描一张他的画像,意在通过勾勒其外在形象与精神特质,让人们更鲜活地感知这位‘硬骨头音乐家’的立体人生。”我不禁击掌称赞说:“太好了!为你点赞!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始终怀揣‘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把他们用热血和信念铸就的忠诚品格、奋斗精神、为民情怀,化作今日前行的动力,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革命薪火代代相传!”

此刻,我读懂了同学的心思,借这寥寥数笔的描摹,不仅是为定格一位音乐巨匠的身影,更是为传递他将个人艺术追求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赤子情怀,让那份跨越时代的执着与风骨,能在具象的细节中被铭记与传承。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以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为抗战胜利指明正确方向,凝聚起亿万同胞的磅礴力量;中国人民则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决绝,在白山黑水间、在青纱帐里,用血肉之躯筑起长城,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勇气,将抗战精神熔铸为民族的精神丰碑,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有几位晨练者围拢过来,我趁机鼓动起三寸不烂之舌:“贺绿汀,是中国音协原副主席,上海音乐学院原院长,中国杰出的音乐家、教育家,他既是音乐巨匠,也是革命战士,用一生的时光,在音乐与家国的道路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众所周知,那首熟悉的《游击队歌》,就是出自他之手。”说话间,“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我们都是飞行军,哪怕那山高水又深”的铿锵有力的旋律传进耳朵。我转身一瞧,原来是从一位年轻女子的手机里传出来的。听着这旋律以轻快、流畅的进行曲风格著称的抗战歌曲,我的思绪翻飞,想起了歌曲的创作往事。

1937年11月,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在临汾县刘村创办了八路军学兵队,队部就设在古宅秦家大院里。当年,淞沪会战爆发后,贺绿汀加入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奔赴各地以文艺形式宣传抗日。年底,队伍抵达抗日前线临汾,与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会合。彼时,华北大半沦陷,临汾成为华北抗战的中心,周恩来等在此指挥抗战,各类抗日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贺绿汀等人便前往临汾西郊刘村八路军驻晋办事处休整演出,受到了彭雪枫主任的热情接待。

彭雪枫向演剧队成员详尽介绍了山西及全国的抗战情况,并提供诸多八路军开展游击战的资料,鼓励他们创作契合抗战形势、能鼓舞士气的文艺作品。贺绿汀参观了刚成立的八路军炮兵团,战士们告知他,部队从陕西出发时尚无炮兵,依靠缴获日军以及阎锡山部队南逃丢弃的大炮,才得以组建这支“新兵种”,这让他深受触动。同时,八路军战士即便身着单衣、脚穿草鞋,仍于冰雪中积极训练的场景,也深深刻在了贺绿汀的心里。

后来,在洪洞县白石村,贺绿汀与经历平型关大战的343旅政委肖华相遇。肖华向其讲述了平型关大捷的详情,这场战斗让队伍深刻领悟到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战略方针的正确性。这些来自战斗一线的讲述,为贺绿汀的创作积攒了大量鲜活素材。那个时期,八路军作战条件艰苦,子弹稀缺,故而形成“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的“三不打”原则。贺绿汀据此艺术化地写出了“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歌词。而炮兵团缴获武器的事迹,则让他构思出了“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的经典内容。

有一个寒夜,诸多见闻凝聚而成的灵感涌上贺绿汀心头。他披着肖华赠送的平型关大捷战利品,一件日军黄呢子大衣,于土炕上就着油灯挥笔创作,一气呵成,写出了《游击队歌》的初稿。其曲调借鉴英国《掷弹兵进行曲》素材,用轻快灵动、类似小军鼓的节奏,生动勾勒出游击战士灵活抗敌的形象;歌词朗朗上口、表意鲜明,尽显游击队员的乐观与豪迈。歌曲写成后,贺绿汀先哼唱给身边人听,收获高度认可,并随即在刘村学兵队教唱,很快便在当地传开。

1938 年1月,在八路军总部高级干部会议的晚会上,演剧队演唱了这首歌,尽管演出条件简陋,缺少乐器时欧阳山尊还用口哨进行伴奏,但歌曲仍深深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人。朱德总司令更是紧握贺绿汀的手嘱托他,抓紧到各部队教唱,好让战士们都能唱响这首歌。自此,《游击队歌》伴随着战士们的脚步,迅速传遍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并跨越山河,成为激励全国军民抗战的激昂战歌。

想到这里,我脑海里蓦地浮现出抗日战争老电影中“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相上战场”的感人场景。霎时,母亲的家国情怀往事,也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母亲是一个苦命人,14岁就失去了姥姥,而姥爷又因经商在外,很少顾及家。因此,沉重的家庭担子就落在了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母亲忍受着失去母爱的痛楚,把3个舅舅拉扯成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母亲,毅然于1939年8月,让刚满20岁的大舅侯修忠,参加了革命工作,投入到伟大抗日民族战争的洪流中。后来,大舅由地方转入部队工作,历任冀南军区独立四旅三营副教导员、二野十纵队二十八旅三营教导员、湖北军区独立四师民运科副科长等职。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大舅革命立场坚定,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扩大抗日武装,与敌寇进行顽强的斗争。在一次非常壮烈的战斗中,有一个连队打到最后仅仅剩下几个人。担任营教导员的大舅,怀着抱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咽下所有的愤怒,化悲痛为力量,遵照上级的指示,不仅重新补充起那个连队,而且也补充了整个营,又奔赴杀敌战场。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大舅出生入死,英勇顽强,机智果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放后,大舅获得了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二舅侯发征不到17岁,又被母亲送到部队,成为冀鲁豫军区十一团的一名战士。1943年,在一次反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战斗中,牺牲于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赵庄村,年仅18岁。解放后,二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载入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

打小,我就经常听父亲讲述母亲送两个舅舅参军上战场的爱国故事。那故事就像一颗耀眼的明星,一直照耀着我的心灵。故此,1970年12月25日,我光荣入伍,成为“八一”军旗下的一名士兵。

老伴儿见我站在那里沉思良久,便拉了我一把说:“咱们走走吧。”我挥手告别写生的少男少女,沿着汾河中间的中和堤向北走去。踏过设计新颖的软索桥,不觉已来到威武雄壮的锣鼓大桥。站在大桥中心远远向北望去,河汾一路跨汾河大桥,犹如“长虹卧波”,大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韵致。再引颈凝目汾河西岸,各式高层建筑错落有致,绿树红花相映成趣,与碧绿的汾水和湛蓝的天空遥相呼应。那一片现代繁华的都市气息,不仅展示着临汾飞速发展的现代化建设,而且昭示着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触景生情,一下子勾起了我的回忆。

1971年1月25日,晋南的风还裹着冰碴子,绿皮火车哐当哐当地驶进临汾站。我和战友们背着绿色背包走出车站,来到位于临汾北郊的某部营区。从此,我便与临汾这座英雄的城市融为一体。令我做梦也未曾想到的是,这片华夏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明的摇篮、素有“华夏第一都”之称的土地,会成为我扎根30年的第二故乡。更未曾想到,我从部队到地方,用无数滚烫的故事,焐热了我往后漫长的岁月。

1971年5月17日,是临汾解放23周年纪念日,部队组织我们前往临汾烈士陵园,缅怀革命先烈。站在苍松翠柏间,指尖抚过石碑上滚烫的名字,我仿佛触到了那些年轻的心跳。风儿掠过纪念碑顶端的红星,带着黄土高原的厚重气息,送来隐约的号角与呐喊。那是先烈们用血肉之躯在太行山下筑起的长城,那是先烈们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把生的希望递给同胞的决绝。此刻,静默是最虔诚的致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未曾冷却的热血,提醒着我们: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曾为这片土地,把生命永远定格在最炽热的年华。

我们的教导员王德富,曾是一个放牛娃,入伍后,先后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一步步走出东北,横穿大半个中国,一直打到海南岛,立下赫赫战功。他用高亢洪亮的声音说:“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临汾一度作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和人民解放军西进南下的重要起点,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做出了巨大贡献;临汾留下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徐向前、彭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的足迹;临汾诞生了贺绿汀震撼北国江南、塞外边寨的《游击队之歌》……”听完教导员的话,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的我,瞬间便爱上了这座英雄的城市。“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2000年2月,我脱掉穿了30年的军装,转业到临汾工作,便把家永远安在了这里(这是后话)。

1972年7月5日,部队首长决定让我去做管理稻田的工作。稻田农场位于临汾市汾河西岸,因农场里没有住宿的地方,我便被安排在尧都区三淇村一位老乡家里居住。为发扬人民军队爱人民的优良传统,每天早晨起来,我先打扫院子,后到村南头的老水井去挑水,受到房东的高度好评。

闲暇之余,我便坐在北屋门口,同年逾八旬的大爷大娘聊天。曾读过私塾的大爷,十分健谈。老人爱怀旧,自然而然地聊起抗战往事。大爷爽直地说:“在我们河西,要说抗日游击队伍,那得说是金殿那块儿的重要早期抗日武装力量,也被称作龙子祠游击队。金殿镇界峪村的杨一木,也叫杨仁甫,苏村的王权五,也叫王停选等,是临汾早期共产党人,在红军东征期间就拉起了这支革命抗日武装。他们开展打富济贫活动,并配合东征红军宣传抗日救国的大政方针。他们还参与了围临汾、打襄陵等战斗,并取得很多胜利。听说,后来这支队伍前往了延安,编入红军革命队伍,多数人被分配到中央警卫团,肩负起保卫党中央、毛主席和延安的重要任务。王权五之后受党的委托,多次潜回临汾本地招兵买马,引领峪口村辛登朝、河南村张自成等大批青年人走上革命道路。还听说,曾担任龙子祠游击队政委的杨一木,到达陕北后整编为红军独立第五团,继续担任政委职务。”

趁大爷抽烟的空儿,我问了一句:“咱们三淇村的人也参加抗日活动了吧?”大爷有点悲伤地说:“1938年夏天,小日本攻占临汾城后,对周边村庄实施‘烧、杀、抢’的‘三光’政策。涧头村等多个村庄被波及,100多名无辜平民遇害,不到2000间房屋被烧毁。鬼子制造的‘六六’惨案,就是一次针对临汾河西地区村庄的集体屠杀行动。我们村也在鬼子的暴行下,面临民不聊生的状况,遭受了财产损失甚至经历亲人间的生死离别。所以,村民们积极参与了抗日行动,立志要为亲人们报仇。我们村的段玉林,就在抗战时期参与了许多抗日活动,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

稍稍停顿了一下,大爷继续说:“当年,八路军在我们刘村一带开展了许多重要抗日活动,成为当时华北著名的抗日救亡集合地,有华北‘小延安’之称。”说到这里,大爷的脸上泛着红光:“我记得,1937年11月份吧,八路军驻晋办事处自太原南迁临汾刘村,驻扎在刘北村徐家大院。彭雪枫任办事处主任,期间积极宣传抗日主张,化解与国民党军队的摩擦,并热情接待报名参军青年,4个月内超 1000人从这里奔赴抗日战场。同时啊,彭雪枫还在这里举办了游击战术训练班,培养军事骨干,刘村自卫队就是以这批骨干为基础组建的。后来,听说经周恩来、刘少奇、杨尚昆等研究决定,八路军在刘南村秦家大院创办学兵队,面向全国招募爱国青年,来自多地的青年乃至南洋华侨纷纷来到这里。音乐家贺绿汀,在聆听彭雪枫讲授《游击战术》后,在此创作出了著名的《游击队歌》。学兵队 3 个多月就为各抗日队伍输送近千名军政干部。1938 年初,中共中央北方局在刘村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叫做‘临汾会议’。依据中共中央全面抗战路线等,明确华北要将斗争形式快速转变为大规模人民武装斗争,重点是广泛组织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等,还对扩大八路军力量作出相应决定。八路军总部直属炮兵团,还在刘村火星庙举行成立大会,当时,我还过去看热闹呢。刘村及周边地区的许多有志青年踊跃加入,成立后不久便开赴前线,在汾离公路西公岭伏击战、百团大战等多个重要战役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取得辉煌战绩。”我非常惊讶地夸奖说:“大爷,您老的记性真好,这么多年的事情,您都记得这么清楚,真是了不起!”大爷呵呵呵一笑说:“我爱读书看报,这些事情,有的是亲自经历的,有的是听别人讲故事获得的,有的是读书看报得来的。”

见我们聊得热烈,坐在一旁的大娘放下手中的针线活,挪了挪小板凳,凑近我,神神秘秘地说:“小王,不瞒你说,我们家跟独臂将军彭绍辉还沾点亲戚呢!我们家孩子去当兵,就是受到他的影响,说是要报效国家!”我的眼睛一下子瞪大了,婉转地问:“大娘,彭绍辉可是开国上将,您和他是啥亲戚啊?”大娘刚要开口,大爷急忙阻拦说:“好了,不说了、不说了,人家那么大的官,能和咱家攀亲戚?”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百思不得其解,身经百战的彭绍辉将军,在抗日战争中作出卓越贡献。他是湖南湘潭人,咋会跟远在三淇村的大爷大娘家沾亲呢?第二天,我悄悄地问大娘,她却三缄其口。这件事,便成为我心中永远的谜。但不管他们是否沾亲带故,大爷大娘的后人能够接力从军报国,赓续红色血脉,是令我非常感动和欣慰的一件事情。

老伴儿拉了一下我的胳膊说:“你站在这里老半天了,也不说一句话,心里想啥呢?”我笑了笑说:“我在想当年的事情呢。”老伴儿说:“别想了,咱们往回走吧。”我边答应着,边搀扶着老伴儿,沿着锣鼓大桥北面的人行道,信步前行。

走进汾河公园,我看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河边的亭子里,几位退休老人组成的合唱队正放声高歌,《歌唱祖国》的旋律激昂嘹亮,引得路人也跟着轻轻哼唱;健身区很是热闹,单杠上有人做着引体向上,双杠旁两位老者比拼着臂力,跑步机上的年轻人汗水浸湿了额发,还有人在鹅卵石小径上光着脚散步,脚底的触感,让他们不时发出舒服的喟叹。来到廉政广场,我看到3条彩龙正各展风姿,惹得游人驻足围观;南侧的空地上,几位长者身着太极服,伴着舒缓的古琴声缓缓推手、云手,一招一式如行云流水,尽显沉稳气度。目睹这国泰民安、一片祥和的景象,我心里在想,这不正是80年风雨里的回响吗?!抗日战争中的那些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不就是这样的人间烟火气吗?!

风又起了,穿过绿树、竹林、荷塘,带着汾水的温润,也带着80年前抗战的激昂声音。那声音里,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徐向前、彭真、杨尚昆、彭雪枫等领导人指挥若定的铿锵之声,有景仙洲、白云等抗战英雄的举旗呐喊,有抗日游击队在山沟里奔跑的足音……时光飞逝,抗日英雄的魂灵从未远去,就藏在巍巍的鼓楼里、清清的汾水里、高高的绿树里、人们的笑声里,以及这片土地上每一个向阳而生的生命里。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野心,捍卫了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它重塑了民族精神,让保家卫国的深挚情怀,融入民族血脉,凝聚起前所未有的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重要地位,为全球正义事业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为后世留下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砥砺奋进的永恒精神坐标。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怀想,我们当以史为鉴、砥砺前行:牢记抗战先辈用鲜血铸就的民族荣光,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训,始终守护好来之不易的和平;要学习抗战先辈“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家国情怀,将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新时代的精神动力;要做好本职岗位的每一件事情,以实干扛起时代使命,在强国建设的征程中勇挑重担,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磅礴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