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着30年军龄的退役军人,我对那段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始终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与缅怀!
9月3日晚,我怀着激动的心情,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感触颇深。这场震撼心灵、催人泪下的视觉盛宴,不仅是对历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让我的心潮久久难以平静。
晚会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戏剧、朗诵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以及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携手并肩、共同抗击侵略的伟大历程,带着我不禁回溯那段血与火交织的峥嵘岁月。
开场的音诗画《山河铭记》,伴随着庄严肃穆的钟声,将我瞬间拉回到了那段刻骨铭心的岁月。舞台上,演员们用深情的朗诵和激昂的表演,再现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山河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悲惨景象,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侵略者的暴行。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挺身而出,发出了全民族抗战的号召,点燃了抗日救亡的烽火,成为了抗战的中流砥柱。这让我想起当兵之初,学习党史军史,了解到无数共产党人在抗战中抛头颅、洒热血,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动人故事。从那时起,英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始终激励着我,在军旅生涯中坚守初心,勇挑重担,奋力前行。
当《黄河大合唱》的旋律响起时,那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歌声,宛若让我看到了黄河之水汹涌澎湃,奔腾不息的样子,那可是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啊!配合着舞台上逼真的战争场景和炮火音效,我好像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当年抗日军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壮烈场面。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坚持下来,最终赢得胜利!
情景戏剧《永远的番号》,讲述的是1943年,在江苏淮安刘老庄,新四军第三师七旅十九团二营四连的82名勇士,为掩护部队主力和群众转移,与数倍于己的日军精锐部队激战12小时,全连82人全部壮烈牺牲的真实故事。节目中,演员刘敏涛以“大地母亲”的形象展开讲述。她救回了四连最后一位小战士,小战士在弥留之际向“娘”说起全连的英勇战斗,喃喃念着他们的番号“四连”。小战士牺牲后,一位又一位母亲站起来,送儿上战场,刘老庄的乡亲们选送82名子弟重建了四连,全员补齐“刘老庄连”。这段情景戏剧,瞬间勾起了我久远的记忆。
苦命的母亲,14岁就失去了姥姥,而姥爷又因经商在外,很少顾及家。因此,沉重的家庭担子就落在了母亲那瘦弱的肩膀上。母亲忍受着失去母爱的痛楚,把3个舅舅拉扯成人。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大字不识一箩筐的母亲,毅然于1939年8月,让刚满20岁的大舅侯修忠,参加了革命工作,投入到伟大抗日民族战争的洪流中。后来,大舅由地方转入部队工作,历任冀南军区独立四旅三营副教导员、二野十纵队二十八旅三营教导员、湖北军区独立四师民运科副科长等职。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中,大舅革命立场坚定,积极发动群众,组织扩大抗日武装,与敌寇进行顽强的斗争。在一次非常壮烈的战斗中,有一个连队打到最后仅仅剩下几个人。担任营教导员的大舅,怀着抱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咽下所有的愤怒,化悲痛为力量,遵照上级的指示,不仅重新补充起那个连队,而且也补充了整个营,又奔赴杀敌战场。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大舅出生入死,英勇顽强,机智果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解放后,大舅获得了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
二舅侯发征不到17岁,又被母亲送到部队,成为冀鲁豫军区十一团的一名战士。1943年,在一次反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战斗中,牺牲于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赵庄村,年仅18岁。解放后,二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载入《临西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2018年秋,我前去临西县摇鞍镇贺伍庄,瞻仰“四•二九”烈士陵园时,在“烈士纪念墙”上发现了二舅的名字。“烈士纪念墙”无言,却把许多名字、无数段壮歌,镌刻进山河,每一道刻痕都是对“山河铭记”最沉重的注解!我驻足凝望的那一刻,仿佛听见了冲锋的号角,那是未尽的嘱托,那是代代相传的坚定信仰!
以音乐和情境表演为核心的《不朽的旋律》,令我印象尤为深刻。随着历史背景设定,节目回到1931年抗战起点,通过《松花江上》等悲情歌曲的演绎,还原了东北抗联战士在极端艰苦环境中的斗争,展现了杨靖宇、赵尚志、赵一曼等英雄形象。从主题表达来看,强调了中国共产党作为抗战中流砥柱的作用,凸显了战士们“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怒吼,以及爱国主义精神的永恒传承。节目更是以《怒吼吧,黄河》等合唱收尾,呼应了“正义必胜”的主题,激发了我对和平的高度珍视。
舞台上,情境表演《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生动再现了战争初期的紧迫与民族的危机,让我真切感受到先辈们奋起反抗时的决绝;情境歌舞《血染的白桦林》,战士身影坚毅,展现出为守护家园不畏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当场景切换到延安,歌舞《延安!延安!》的悠扬歌声中,我看到了革命圣地的希望之光,感受到无数有志青年奔赴延安时的热血与憧憬。这里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指引着胜利的方向。随后,那浑厚悠扬,满是革命圣地的庄严与温暖,更藏着万千志士心向光明的《延安颂》;那节奏明快铿锵,满是乐观与无畏的《游击队歌》;那激昂旋律里藏着人民智慧,筑起“地下长城”的《地道战》;那温柔坚毅的曲调里,有微山湖的波光,有铁道游击队员们弹琵琶、搞突袭的豪情,把战斗浪漫与勇敢唱得淋漓尽致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那节奏短促有力,充满冲锋锐气,满是将士们突破封锁、深入敌后开辟战场的决心,每一句都透着“把强盗赶出境”之必胜信念的《到敌人后方去》;那深情演绎对抗战时期所有无名英雄纪念与致敬的歌曲《无名者勋章》,此起彼伏地响在我的耳边,令我感动与钦敬!
多媒体和沉浸式音效的运用,为整台晚会增色不少。尾声的歌舞《命运与共》,是诠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合乐章。表演中,80多只“和平鸽”,以整齐而灵动的舞姿,缓缓展翅,点亮了整个舞台,象征着和平与安宁,也代表着爱与希望。歌曲采用交响乐为基底,融入电子音色营造现代感,中英文双语歌词,从历史叙事升华到未来展望,将抗战精神延伸为全球协作的当代表达,实现从民族记忆到人类共识的审美跨越,传递出同一个月亮与星空下,人类命运相连、应共同追求和平与希望的理念,令我耳目一新。晚会的落幕曲已经消散,我的思绪却如同汹涌的波涛,在脑海里翻滚奔涌。眼前不停地回闪着《血战到底》的弥漫硝烟,以及那身着破旧军装的演员身影。
默默地坐在电视机前,我一遍遍地在想,不正是这些英烈们的“舍生忘死”,才换来我们的“幸福平安”吗?!“正义必胜”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无数人用血肉之躯扛起来的誓言。这份震撼与敬意,在我心里翻涌着,沉沉地落进了骨子里,铭记在心头,成为再也忘不掉的精神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