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5
分享

九月涉县寻红迹

金秋九月,天高气爽,风轻云淡。我携老伴儿、女儿、内侄、内侄媳、内侄女和内侄女婿,趁着回家探亲的机会,一同驱车前往涉县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旧址观览。

风儿带着一种特殊的清冽与厚重,拂过华北平原的田野,卷起太行山脉的晨雾。当我们的车子缓缓驶入涉县,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仿佛是一幅壮丽的画卷。公路两旁,金黄的玉米随风摇曳,散发着阵阵清香,让我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而我心中,却早已被那片充满历史厚重感的红色土地所吸引。

车子行驶在将军大道上,我看到右侧的山体上,刘邓大军雕塑巍峨矗立。刘伯承、邓小平两位将领身姿挺拔,神情坚毅,犹似仍在运筹帷幄,引领着大军在太行山间驰骋。雕塑细节精湛,将领的衣着纹理、神态风貌栩栩如生,既展现出革命先辈的雄才大略,又传递出他们为民族解放事业冲锋陷阵的豪迈气概,成为将军大道上一处凝聚红色记忆、彰显英雄风骨的精神地标。目睹雕像,我的思绪不由得回溯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临近景区,是一座高高耸立的大桥,桥面宽阔,主体以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桥塔上方金色的“赤水湾大桥”字样格外醒目。桥塔两侧镶嵌着金色浮雕,刻画着具有历史感的场景。桥塔下方两侧门洞的立柱上,金色字体书写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标语,传递出强烈的精神力量。桥两侧悬挂着红色灯笼,增添了灵动的气息。背景是灰蒙蒙的天空和远处的山峦,整体氛围既充满现代建筑的大气,又蕴含着红色文化的厚重底蕴,展现出桥梁独特的视觉魅力与精神内涵。

车子在景区停车场停稳,我刚推开车门,一股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不同于寻常景区的喧嚣热闹,这里的空气似乎带着历史的沉静。左边是一个传统中式风格的大门,顶部是灰色的瓦片屋顶,门楣上以红色字体书写着“一代英豪”,两侧悬挂着大红灯笼,平添了一种喜庆与庄重感。门侧的立柱上有醒目的红色楹联,左侧是“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席卷大西南”,右侧是“一二九师驻跸赤岸威震太行山”,彰显了这里与革命历史的深厚联系。

踏上台阶,广场左侧的一块白色石材标识碑映入眼帘。正面以红色字体清晰标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下方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公布,涉县人民政府立”。碑座雕刻有竹子图案,颇具细节。广场上的游客不多,均步履轻缓,说话声也自觉放低,唯有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在耳畔轻轻回荡。

向右转身,抬眼望去,广场中央那组高高耸立青铜塑像,瞬间攫住了我的目光。6位身着军装的将领,姿态各异,神情庄重,展现出坚定的革命气质。雕像背景是暗红色的墙体,底座为黑色,上面用金色字体镌刻着“刘邓和他的战友们”。周围环绕着翠绿的植被,后方有高大的松树,氛围庄严而肃穆,生动再现了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战友们的革命风采,是一处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精神的景观。那一刻,我身上的血液瞬间沸腾,又骤然沉静。作为一名身着戎装30年的老兵,我见过训练场的骄阳似火,听过军营的号角嘹亮,更懂得这身军装背后沉甸甸的责任与荣光。但在刘邓首长的塑像前,我还是忍不住屏住了呼吸,下意识地整了整衣襟,双腿并拢立正,缓缓抬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个动作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本能,30年的军旅生涯,无数次敬礼,唯有这一次,指尖带着微微的颤抖,眼眶也有些发热。女儿在一旁悄悄拽了拽我的衣角,我知道,她是怕我情绪激动。女儿和内侄女婿,拿出手机,默默记录下这一幕,镜头里,我的身影与塑像遥遥相对,好像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沿着西侧的石板路往上走去,便到达将军岭下的胜利广场。眼前呈现出一段宽阔高耸,蜿蜒向上的石阶步道。石阶由灰色石材铺就,两侧配有浅色石质护栏,规整且富有质感。步道左侧立着一块导览牌,清晰标注着“将军岭太行颂文化园”“胜利广场”“一二九师陈列馆”“红色记忆小镇”等景点信息,方便游客游览。步道右侧的山体上,硕大的“将军岭”3个红色大字十分耀眼,周围植被茂密,绿树成荫,尽显山林的清幽。环境整洁有序,既展现出红色景区的肃穆氛围,又兼具自然山林的静谧之美,将历史纪念意义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远处的山顶上,矗立着一座带有红色五角星的纪念碑,在灰蓝色天空的映衬下,充满庄严的历史感。老伴儿的腿脚不好,望着如此高耸的台阶,心生畏惧之感,便寻找一僻静处,坐下来休息。只有内侄女攀登到山顶,把高处的风景留存在记忆的底片。

胜利广场中心,有一组气势恢宏的黑色群雕,塑造了多位八路军战士奋勇杀敌的姿态,有的持枪冲锋、有的吹响号角、有的挥舞旗帜,生动再现了抗战时期的壮烈场景。周围绿树环绕,在灰色的天空映衬下更加显得庄严肃穆。四周地面由灰色砖石铺就,边缘环绕着整齐的绿色植被,既充满历史的厚重感,又因雕塑的动感与山林的生机,展现出红色景区的肃穆与活力交融的独特风貌。从“太行战歌主题雕塑说明”碑文中,我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刘伯承、邓小平等率领下,转战华北、浴血太行,创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历史。为弘扬抗战精神,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创作了大型主题群塑《太行战歌》,再现根据地军民共赴国难、奋勇杀敌的英雄形象。

来到红色文化景观广场,我发现,这里是一条用青石板依山铺就的步道,蜿蜒曲折,宛如一条穿越时空的河流。脚下的地面上,以立体石材雕刻出“历史长河”4个大字,字体厚重,长长的线条设计模拟出河流的形态,如同在诉说着岁月的流转。广场地面由灰色砖石铺就,开阔且整洁。左侧是绿意盎然的山坡,植被茂密,与广场的硬朗石材形成鲜明对比;远处可见造型独特的红色建筑和仿石质的大型建筑,右侧还有一座红黄色相间的房屋,建筑风格颇具特色。步道两旁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幅幅大型浮雕,从129师组建、东渡黄河,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再到解放战争时期的辉煌战绩,每一幅浮雕都记录着一段刻骨铭心的历史。步道的尽头,悬挂着一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鲜艳的红色格外夺目。我独自沿着这条“历史长河”,信步前行,脚步放得极轻,唯恐惊扰了沉睡的历史。每走一步,我都像是在与当年的先烈对话。看到东渡黄河的浮雕,我想起了部队里的渡河训练,冰冷的河水刺骨,却挡不住前进的脚步;看到根据地百姓支前的浮雕,我想起了当年军民同心的温暖,百姓们把最好的粮食留给战士,把最暖的棉衣送给伤员;看到战士们冲锋陷阵的浮雕,我想起了军营里的口号,“轻伤不下火线,重伤不进后方”,这是所有军人的坚定信念。

走到“历史长河”的尽头,那面巨大的五星红旗在眼前愈发清晰。我停下脚步,再次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这一次,心中的情感更加复杂,有崇敬、有缅怀、更有自豪。风吹过红旗,发出“哗啦啦”的声响,恰似是先烈们的铿锵回应。这面红旗,不仅飘扬在广场上,更飘扬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这段历史,不仅镌刻在浮雕上,更镌刻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里。八路军129师,在太行山区浴血奋战,铸就了“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军民同心、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碑。他们在战火中冲锋陷阵,于困境里扎根群众,以钢铁意志创建抗日根据地,用热血与忠诚谱写了民族解放的英雄史诗,这份精神至今仍闪耀着穿越时空的力量!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未能爬到山顶,去观瞻“一二九师陈列馆”,留下了一缕遗憾。毕竟是专程而来,没能亲眼看看陈列馆里的珍贵展品,心里难免有一种空落落的感觉。不过,换个角度想,我们一起走过了将军岭下的步道,瞻仰过了广场上的群雕,感受过了山间的红色氛围,这些都是很宝贵的经历。说不定这也是给下次再来留个由头呢!如此想来,我的心便释然了。

这次涉县之行,于我而言,不是一次简单的瞻仰,而是一场心灵的洗礼。作为一名老兵,我深知今日的和平来之不易;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和自豪。

我想,我必须把亲眼所见的红色山峦、亲耳所听的红色故事、亲身感受的触动与遗憾,书写下来、宣传出去。我相信,当更多人透过我的文字,读完这片土地与山峦的故事,读懂八路军一二九师的精神,这份传承就真的就在笔尖下流淌起来了……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