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28
分享

家国红烛照山河

又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6周年纪念日,城区内外的各个单位和门店的五星红旗,在秋风里猎猎舒展。它不仅装点了都市街巷,更将国庆的庄重与喜悦铺满每一个角落。这一抹中国红,正是家国同庆最动人的注脚!

一缕缕阳光,透过我家阳台的窗口,轻轻洒落在电脑桌那3枚泛着温润光泽的三等功奖章上,金属纹路里仿佛藏着故事的星辰,这是母亲最喜爱的“礼物”。指尖轻轻触碰,我依然能感受到数十年前军营里的风、训练场上的汗,以及曾经坚守的热血时光。母亲的遗像就压在电脑桌旁的老式实木写字台玻璃板下,照片里的她眉眼温和。可我总想起母亲晚年,枯瘦的双手,抚摸我的奖章、抚摸我发表的大舅、二舅英勇抗战事迹样报时那微微颤抖的模样。母亲的那双手,曾接过一个家庭的重担,也曾两次将最疼爱的弟弟送往保家卫国的战场。母亲托起过柴米油盐的琐碎,更托举起一个普通中国家庭对家国的满怀赤诚!

母亲14岁时,姥姥的突然离世,像一把钝刀划破她本该无忧无虑的少女时光。彼时的姥爷,常年在外经商,家里只剩下母亲和3个未成年的舅舅,最小的舅舅还裹在襁褓里,夜里哭喊着要娘。母亲后来总说,那时候的天好像总也不亮,每天要先把小舅的尿布洗干净晾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上,再去做饭屋煮一锅稀得能照见人影的粥。有一次刮大风,晾晒的尿布被吹得满院都是,母亲追着尿布跑,眼泪混着风里的沙土往下掉。母亲明白,从那天起,她就是舅舅们的“娘”了。

打小,母亲就没有读过书,双手被家务活、地里活磨得布满老茧,可她把家里、地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舅舅们的衣服总是洗得干干净净、补丁整齐,母亲自己却常年穿着打了好几层补丁的衣服。一年冬天,特别冷,大舅、二舅的棉袄破了好几个洞,冷风直往里灌。母亲连夜拆了自己唯一一件没破的夹袄,把里面的棉絮掏出来,一针一线给大舅、二舅缝进棉袄里。清冷的早晨,大舅看着穿着单薄的母亲问:“姐,你冷不冷?”母亲笑了笑说:“你们兄弟两不冷,姐就不冷。”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母亲,心里却装着一个厚重的道理——家庭和美就是最大的幸福!

1939年4月,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华北大地。当八路军伤员来到村里养伤时,母亲便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粮食拿出来,送给伤员吃。那个时候,有一首广为传唱的民谣:“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是全国人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对军队无私支持和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母亲尽管不识字,却胸怀大义。一天晚上,母亲坐在小油灯旁,看着刚满20岁的大舅,沉默了很久才说:“弟弟,你也去革命吧。”母亲的声音有些沙哑:“去革命,打鬼子,把他们赶出去,咱们的家才能保全!”母亲的眼神里,有不舍、有担忧,但更多的却是一种坚定。母亲心里跟明镜似的:国若不存,家何能安?!

送大舅走的那天,母亲没去村口,只是站在院子里的老枣树下,看着大舅的背影一点一点消失在路的尽头。母亲把大舅的旧布鞋收进箱子里,自言自语地说:“等革命胜利回来,还能再穿。”那年8月,大舅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汉阳阻击战、安阳崔桥攻坚战、邓县攻坚战、平汉线突围等主要战斗。在长期的战争岁月里,他出生入死,英勇顽强,机智果敢,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母亲说,大舅给家里写过几封信,信里总是说:“姐,我很好,你放心好了。”却从没提过自己在战斗中受伤,也没说过在雪地里潜伏三天三夜冻得失去知觉的事情。直到解放后,母亲才知道大舅的一切。特别是知道大舅获得独立自由勋章和解放勋章的消息,母亲的脸上笑开了花,眼泪忍不住掉下来,滴在脚下的土地上,晕开一小片水光。

有一天晚上,母亲坐在坑上,边纳鞋底,边对我说:“有苗不愁长,眼看着你二舅就长成了半大的小伙子。”1941年秋,冀鲁豫军区十一团来村里招兵,母亲把16岁的二舅送给了队伍。1943年夏,在一次反日本鬼子大扫荡的战斗中,为掩护群众,二舅牺牲于河北省威县贺营乡赵庄村,年仅18岁。苍天蹙眉,细雨含泪,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永远定格在1943年;以身殉国,碧血丹心,一个光辉灿烂的名字,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解放后,二舅被追认为革命烈士,载入《临西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我清楚地记得,那个晚上,母亲轻声说,送二舅走的那天,她看到站在队伍里的二舅倔强的眼神,像极了当年的大舅,遂把连夜赶做的纳得密密麻麻的一双新布鞋,塞进了二舅的背包。她还叮嘱说:“你到了部队要听话,照顾好自己,姐等着你回家。”可那一次,她再也没能等回二舅,却等来二舅牺牲的消息。她把自己关在屋里,没有哭,只是把给二舅做的新布鞋拿出来,一遍一遍地擦。后来,我才知道,母亲是怕哭出声,让年幼的小舅害怕。直到很多年后,说起二舅牺牲的事情,母亲的眼神依然平静而温暖,仿佛二舅只是去了远方,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

小时候,我听奶奶讲,母亲嫁给父亲不久,就分家另过了。我们家就父母两个人,没有什么负担,只要攒下钱,父母就去买地。日积月累,我们家便拥有了十几亩地,勤劳的父母精心打理,生活过得比较宽裕。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村里但凡要派人去当兵,人家就会提出一个条件,补偿一二亩土地。每次村里动员捐献土地时,母亲就会催促着父亲积极地去捐献。母亲觉得,自己家里没有孩子,人家的儿子去当兵保家卫国,自己家就应该做出一些奉献。对母亲的家国情怀,我真的是由衷地感激和敬佩!

上学后,我经常对母亲说,长大了一定要去当兵。那时,只是源于一个小孩子对解放军那朦朦胧胧的热爱和崇拜,源于对那身国防绿的痴迷与向往。再后来,我方才懂得“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道理,懂得关心国防、支持国防、建设国防、投身国防的重要意义。

1970年冬季,征兵工作开始了。听着村里大喇叭征兵宣传的广播,再次唤起我的当兵梦想。母亲比我还心急,踮着一双小脚,跑到大队支书家和接兵首长那里,恳求让我去当兵,终于如愿以偿。新兵集中的那天清晨,天还没有亮,母亲便为我做好了吃的。我穿戴整齐,打好背包,洗漱完毕,填饱肚子,和母亲一起早早地来到大队部。乡亲们排着长长的队伍,敲锣打鼓地把我送到村外。母亲紧紧地拉着我的手,深情叮嘱说:“儿啊!到了部队,要好好表现,练好本领,保卫好国家!”我行了一个军礼说:“娘,请放心吧!我不会给您丢脸的。”参军后,我把母亲的话作为座佑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军人。在母亲的不断鼓励下,我3次荣立个人三等功,并提拔为干部。

1975年1月,母亲又让刚刚高中毕业的小弟报名参了军,实现了从军报国的梦想。送小弟走的那天,母亲还面对接兵的首长,有点遗憾地说:“要不是二儿子的眼睛不好,我也把他送到部队了。”村书记说:“老嫂子,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先后送两个儿子当兵,你是有家国情怀的人啊!”我们这个普通的家庭,因此成为三乡五里闻名的“双军人”军属家庭。母亲没有文化,不懂得多深的道理,但心里明白,参军能磨练人的意志,更能为保家卫国做一份贡献!

如今,国庆的钟声又一次敲响,我站在阳台上,看着远方飘扬的五星红旗,想起了母亲的话,想起了大舅和二舅的抗战故事。那些刻在岁月里的红色记忆,从未随着时间流逝而褪色,而是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途。年逾古稀的我,一直觉得,是母亲用她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家庭的重担,用她的勇气和赤诚,教会我什么是家国情怀。不识字的母亲,更是用最朴素的行动,诠释了“国家”二字的重量。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无数个像母亲一样的普通家庭,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今天的和平时期,用他们的牺牲与奉献,汇聚成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精神脊梁!

突然,耳边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透过窗口,我看到有几个孩子正举着小小的五星红旗,在小区内奔跑、呼喊。我想,这就是大舅和二舅那些先辈们为之奋斗所期盼的模样——国泰民安,山河无恙,后辈安康。那些镌刻在骨髓里的红色印记,好像种子一样,在我的心灵沃土生根发芽。我定下决心,以笔为犁,深耕过往的故事;以文为灯,映照时代的变迁。我要让红色基因在字里行间延续,让家国红烛始终照亮壮美的山河!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