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王友明的头像

王友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1/06
分享

致每一位古道热肠的“传灯者”     

一个深夜,我对着电脑屏幕敲完最后一个句号,习惯性地打开微信,翻看着朋友圈,那一串熟悉的微友头像,好似一串温暖的灯,在暗夜的静寂里次第闪亮。

这些年,正是这些熟悉的名字、这些谋过面或不曾谋过面的微友,鼎力托起我的文字,越过高山,越过大海,抵达我从未踏足的角落。

最早的“传灯者”队伍里,永远有亲人、战友、同事、同学、文友的身影。有的亲人,在家务农,文化不高,不懂得文章里的修辞手法,甚至常常把一些朴实的句子读错。可他们却会把我的每一篇文章转发到朋友圈、家族群、村庄群。转发文章时的前缀,大多是“我们家族的骄傲,请大家多分享”“我大爷的文章,请大家赏读”“我家大作家的文章,请分享留言”等等。

有一次,我发微信劝亲人们,没必要这么费心地转发,他们却认真地说:“好文章,就得让更多人的知道。”后来,族叔王敬达告诉我,他曾拿着我的文章,自豪地跟别人逐字逐句地解释:“我侄子为什么要关注京卫手工空心面这个传统手艺?就是想让这些好东西传承下去,不能丢失。非遗传承,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对历史文脉的延续,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具有着重要意义。”那一刻,我非常感动。原来,他的转发从不是简单的按键动作,而是怀揣着对非遗传承特有的执拗。他把我的文字当成了需要守护的宝贝,小心翼翼地传递到更多人的面前。

老同学加战友赵清智,是另一种“硬核”的“传灯者”。已经退休的他,但凡我的新作推出来后,他总是立即完成向战友群、同学群、朋友群、亲人群转发。他经常欣喜地给我发微信说:“老兄的文章上传到朋友圈,好多老友们给予点赞。”当我表示感谢时,他却说:“不用言谢老兄,阅读你的文章,很受益,也涨好多知识!向你致敬!”有一次,他看到我发的《星河中的绮梦绽放——观临西县玉兰学校“六一”文艺演出》一文,不仅随即转发,还送上鼓励的话语:“素材无处不在,提笔即成佳作,传颂益人能量!”多年来,他总是以自己的方式告诉我:“老兄,你的文字,很好,我懂得。”

令我感动的是,新疆乌鲁木齐的耿谦、四川资阳的钟红英、四川乐山的罗础容、广东湛江的陆悦、陕西韩城的刘影等老师,未曾谋面,却一往情深地甘当“传灯者”。尤其令我感动的是,未曾谋面的云南昆明冯永谦老师,在我的《故乡临西的古韵新声》刚由“津沽散文”平台推出不久,便写出千字短评《古韵新声:地方书写的文化诗学与精神还乡》,给予褒奖!作为一名执业医师,他的转发和高评,好像一座桥梁,让我的文字走进了那个神秘的医学领域。

至于我的战友、同乡,曾经有过一面或几面之缘的文友,更是我的“铁杆”“传灯者”。他们总是鼓励说,喜欢看我写的文章,更乐意分享我的文章。就连我的亲家,亦在转发上从未缺席。有一次,我当年部队的一个小兵,转发文章时说:“政委,当年跟着您学到的,不仅是对生活的细腻观察,更主要的是学到了您为人做事的品格与格局。”让我意外的是,他还把我的文章分享给他所在团队里的年轻人。他告诉我,许多人说:“多看看这样满满正能量的文字,能让人沉下心来。”还有一位曾经的部下,真诚地说:“领导,您是给我文字力量的恩师,更是给我人生方向的引路人!”中国现代作家协会副主席、南国文学社社长兼总编卢小夫,曾直言不讳地说:“有人写文写成大咖,有人写文写成会长,有人写文写成名编,只有您写文写成了大哥!一声大哥,这是给您最高的荣誉;一声大哥,不但包含了您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对您的文品和人品的认可!”河北井陉文友许清清感慨地说:“在我的心目中,您是‘王牌’大哥!”

那一刻,我真切地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些“传灯者”,在知识、文化和精神传承的过程中,因为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在相互交流、倾情传承中,彼此深入了解、相互信任,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早已成为了知心朋友。他们在“传灯”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相互启迪,共同为了让光明和温暖的“灯”永不熄灭而努力。同时,许多文章转发早已超越了“帮忙”的范畴,成了一种精神的传递。我的文字感染着他们,他们又让这些文字,去感染更多的人,如此最朴素的情感,可赞可叹!

湖北襄阳作家罗燕老师,亦是我未曾谋面的文友,每次转发我的文章都会写一段长长的读后感,从文字技巧到情感共鸣,从观点认同到心理感受,暖心暖语,鼓励有加。那天,我的《传承抗战精神守护和平之光〈正义必胜〉晚会观后》一文推出后,她即刻留言:“这是一篇情感真挚、内容丰富的观后感。作者作为有30年军龄的退役军人,将自身经历与晚会内容相结合,通过回忆大舅、二舅的抗战故事,使情感更加真实深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语言表达上,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细腻的描写,如‘那磅礴的气势、激昂的歌声,宛若让我看到了黄河之水汹涌澎湃’,让读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到晚会的氛围。同时,文章也强调了抗战精神的传承和对和平的珍视,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还有一位刚认识不久的江西宜春文友温立兰,她在转发我的文章时发现,我的散文《雪天捉麻雀》,入选“2022—2023学年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测试卷”、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深度阅读训练册6年级B版》教辅书,便要了过去。她组织六·10班的学生们做了一次试卷,收获很大。为此,我特意写了题为《将感动镶进时光信笺——致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第四小学六·10班同学们的一封信》的文章,传递了情感,厚重了友谊。

退休这些年,我写过城市的繁华与落寞,写过普通人的悲欢与坚守,也写过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起初,我曾一度以为,退休之后的文字就是孤芳自赏。直至看到那么多亲朋好友的转发,才明白文字的生命力,从来都不在作者的笔下,而在每一个愿意传递它的人手里。亲人的转发,是亲情的温度;文友的转发,是知己的懂得;晚辈的转发,是传承的心意;陌生读者的转发,是跨山越海的共鸣。他们就像一群“传灯者”,提着我的文字这盏“灯”,走过市井巷陌、走过乡村田野、走过工地车间、走过遥远山区,让那些藏在文字里的光,照亮了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

有人说,现在是流量为王的时代,转发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我知道,每一次转发背后都藏着一份沉甸甸的心意:是亲人想让外人认可的骄傲、是朋友间无需言说的支持、是部下对过往的感念、是陌生人之间最真诚的共鸣……他们没有要求过任何回报,甚至很多人从未跟我说过一句“我转发了你的文章”,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让我的文字有了更长久的生命力。

今晚,我的文章又一次被推出来。我一如既往地点开转发列表,看着那些熟悉的头像,突然想起汪曾祺先生的话:“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而我的人间烟火里,最温暖的那一缕,正是这些“传灯者”带来的。谢谢大家,愿意把我的文字,当成值得分享的风景;谢谢大家,用一次又一次的转发,告诉我:“你的坚持,有人看见;你的文字,有人珍惜。”我清楚,是大家的指尖舞动,让我的文字抵达到了远方。

未来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我还会继续写下去,写更多关于人间温暖的故事,写更多人生晚年的深度思考。而我知道,无论我写什么,你们都会像从前一样,轻轻点下转发键,把这盏“灯”,传递给下一个等待温暖的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