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兄说豫章郡原本不在南昌,而在鄡阳;或说至少有些岁月郡治不在南昌,在某个别的什么地方。表兄有学问的人,都很认真说这事了,一遍还一遍,那俺得听。
郡治是什么东西?嗨,都是老早的事。郡下管县,明朝管县的是府,如饶州府。讨饭歌里有“生个儿子做府官”,意思施舍者有福报,儿子做府官(比县官还大)。管县的“衙门”得有办事儿的屋子,那得有好多间吧?那地方就是郡治。县治成了县城,郡治会有什么样的繁华?一个郡下有几个乃至十几二十多个县,官要到郡拜见,民要到郡伸冤,很多的人要在那个地方吃、住,自然衍生了商业。商业的发展,促成了房屋的增多。这就是今日说的城市。郡治一般不和县治同地,这跟今日地级市跟县城不在一块同理。
鄡阳城,从来到去,都是县城,跟郡治不搭界。
老表,俺不是不服你,俺“瞎子话事——笔直的”。
汉初有长沙王国,豫章郡在那国里。长沙国的地盘更在南昌县之南。这就很清楚,豫章郡治在郡界的最南端,鄡阳县不在那国里,郡治总不可能在鄡阳吧?
后来英布做淮南国的王,辖衡山、九江、庐江、豫章四郡。豫章郡不属长沙国了。郡还豫章,看不出有啥修改郡治的必要,也没那方面的痕迹。而且,高帝五年,吴芮为长沙王,豫章再次归长沙国。很明显,这时间鄡阳县在九江郡里,九江郡治在寿春。豫章郡治怎么飞到鄡阳去?
高帝十一年英布反汉,旋被杀,刘长为淮南王,文帝七年除淮南国,四郡属汉,十二年,刘喜为淮南王,后来刘喜换做庐江(国)王,只辖庐江、豫章两郡。庐江国除,刘赐为衡山王,辖的还是庐江、豫章两郡。这段时间,鄡阳都不在豫章郡里。
汉平帝元始二年,豫章郡领十六县,二侯国。有鄱阳,有鄡阳。明明白白郡治在南昌。
到王莽篡权,豫章郡改为九江郡,汉光武改九江为豫章,只是改个名而已。
汉顺帝永和五年,豫章辖二十一县。有鄡阳。看不出郡治有什么异动。
建安十五年,置彭泽郡,旋费,后置鄱阳郡,辖鄡阳。鄡阳不在豫章了,豫章郡治总不可能在鄡阳吧?
到南朝,鄡阳三成地面沉到水里去了,城在水中,七成地面还在陆上。陆上部位其实还有好大一个地盘,并入彭泽,彭子城好大一个县。豫章郡治明明白白在南昌,不在水里。
唐武德四年,彭泽归入江州郡。
变来变去,豫章郡都在,郡治也在那里,压根就没动过,变化的是,郡治本在南昌县(为了避免名字同化,后改名莲塘县)边界上,屋子越来越多,世道越来越繁华,有了洪都府,那就成好大一座城市。
有多大?以今人眼光看大不到哪里去,城墙所围,罩不住不过今日都昌县城。
老表老表,你在哪里?俺就实话实说,您咋那么不爱听?
你硬要说豫章郡治在鄡阳,俺还依你。
这不宣传鄡阳么?好事儿呢,赶明儿到都昌城“同志们好”酒家,俺请你喝“鄡阳”酒,说鄡阳古话,听君说豫章郡治在鄡阳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