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昌县城有东街、西街、邵家街……等老街。
那些老街我走得最多的恐怕是邵家街。老早的事不说,浙江人搞小商品批发的地方就在邵家街南坊,北坊好似是些早先集体的企业的残迹,印刷厂啦,爆竹批发部啦,副食品店啦,还有什么怪怪的仓库啦,我已记不周全。北坊往西去,下坡的地方有储运股,我并不知道个名词的准确含义,倒是在那里吃过几餐饭,曾是教育局教研室定点接待处。
行色匆匆在那条街上,我曾想过这样的事:这街上早先住的都是邵家人吗?
到那棋盘屋里去讨茶喝,到故纸堆里去嗅风月。还是疑问重重。
读了汪国山先生的方志文献,恍然有悟。
唐大历年间,都昌县治所搬到这个地方来,没有具体的地名,不像传说的有个都村,都村在北部几十里远的湖口县界内,因为靠了都昌,很晚才被称都村,不是因为有了都村,才称县为都昌。古文献中就把新县治之地叫彭蠡湖东。这就暴露了彭蠡湖的规模,都昌城尚且是东岸,西呢,如今还在那里,就是庐山脚下。就是说,有了鄱阳湖之后,彭蠡湖的概念还在,只不过成了湖中湖。
一座县城的基本建设需要多久?那当然没有定数,应当四、五十年后就会有比较完整的雏形。
比如几条基本的街道:东街、西街……
北宋时期有个邵时,从河南卫州来。这人因着什么来都昌?都昌又不是繁华去处,也无多风景名胜,甚至也不是好赚钱的地方,何以值得一个人背井离乡,拖家带口,跋山涉水来此定居?如今怕是少有人知道了。
这个时候,都昌的城建业已成熟,远远在湖上看过来,“灯火楼台一万家”。
邵时一家人住在哪里?
一开始的时候租住哪里现在谁也不知道。后来买了人家的旧屋拆了新造了不错的宅子。传说他跟当时的县令洪沂关系很好,两人常在南山脚下赏碧桃。碧桃是桃的一个品种,有桃不宜食,花色如碧血,与多见的紫红、纯白花色不同。都昌有碧桃成林,那是很壮丽的景观,当然也只名人雅士有欣赏的心境。可见这邵公品味、家境很不一般。他的宅第在哪里?东街之西,道之南,那屋做得好大好有气派。
但也只是一宅而已。东街上,有好几个坊,道和坊的组合就是街。每坊有四宅乃至十六宅。坊,“土”加“方”,数宅聚成方形,唐时有泥土筑成的坊墙。宅间有十字路。典型的唐时长安亲仁坊,又名亲仁里,隶属当时的万年县(非今日江西省万年县),位于朱雀街东第二街街东从北第七坊。坊北接宣阳坊,南邻永宁坊,四大区,十六小区,坊外设夯土坊墙并四面开门,聚居多位皇族显贵。坊内西南隅为睿宗李旦藩邸旧址,另有郭子仪宅、柳宗元宅、安禄山宅、昌乐公主宅等宅第。加起来方圆一里地多一点点。
很有意思的是,这都昌邵时公住的地方就叫恭仁坊。“亲仁”坊,恭仁坊,那是德高之坊吧?
邵公四儿,都很出色。老四叫邵庆,聪颖异常,天生读书的料,跟那个写爱莲说的周敦颐学理,一零四六年考到进士,他来都昌的时候已成年,二十七岁考中了进士。据说他还得欧阳修的举荐,做徽猷阁侍制,徽猷阁是北宋皇宫内专藏宋哲宗御书的藏书机构。宋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年)诏建此阁,主要功能为保存《哲宗御书》,徽猷阁设置学士、直学士、待制等职,周邦彦曾担任徽猷阁待制参与典籍编纂。从学问上看,这当然是好了不得的,令人疑惑的是,谱载邵庆1090年就千古了。谱载的邵庆的生年、考进士年有误?还是他的官职记载有误?不管是什么误,反正他是做了国家图书馆的大官。
邵庆的大儿子叫希古,是邵庆考到进士第三年生的,也做了官,有说做了翰林院检讨,这也令我疑惑,翰林院检讨是明洪武以后才有的官名。
这个人大约很有故土情怀,一零七一年冬到都昌,了解到汛期大水淹入城内的事,既谋划又出钱,在城西北建了一座拦水坝,就是今日的丝瓜堰。丝瓜长在堰坝上,很温情的景观,这名真好。其实是乡民把“希古堰”之名一代代讹传了。
希古的二弟邵集,也在翰林院做事,三弟邵棠也考到进士,还在翰林院供职,哈,一门三翰林,都昌佳话传到今。
当官的邵家人都到京城去了,其后代也就不再住到都昌来。
邵庆有哥哥生活在都昌,燃起旺盛的人间烟火。京城里有亲有戚照应,那当然在地方上更好活命,屋子做得多了起来,也还在老屋四近,那坊里住好多邵家人。据说后来那坊里的宅子差不多都是邵家的,甚至还有邵家子弟在别的坊间买屋做屋。邵家人知书识礼,为人谦恭仁义,所以那坊有名为恭仁坊。时人云:吴老虎,邵半街。邵半街自然说人口多,其实在家的人口也多不到哪里去,一街有多坊,一二三四五六七,恭仁坊其一也,说“邵半街”那是夸张。这吴老虎,是指另一条街上住着吴姓大户,族里人有些翘勇啥啥的。
城里的街与坊,对应城外的乡与里。街里有坊,坊里围宅;乡中有里,里纳百户。街有名,坊有名,宅也可名;乡有名,里有名,户名同主名。城里人说的街坊,意思类似于城外人说的乡里(乡亲),指人不指物。
邵家街,从来不只是邵家人的街,邵家人住恭仁坊,坊间也曾住别家。那街里的那坊,住过一个邵姓家族。因为富贵兴旺,出类拔萃,远近闻名,那街被称邵家街,俗成为一街之名。
故事减缩为:邵时,比东坡更早数十年赏南山脚下碧桃花开,他的儿孙读书考到京里去,好高好高的级别,浅比起来就是现在院士、教授一二三四级?
邵时公和他兄弟后人,很多很多,不局限居住在那坊那街,如今都昌有一百多邵姓村,都是他们家后裔。
明朝建立的柴棚镇的谯楼下,邵家的捣衣声延绵至今;鄡阳遗址有大屋场邵家(大屋场是村名,如今村很小,是蒋家一邵姓上门女婿繁衍而来)点亮女儿巷的远古灯火;此邵家之北,有杨梅颈,哇,那是好大的邵姓繁华!七角塘犀牛望月的地方,有好多邵姓子弟围塘歌月;邵家街,至今也还散居着不少邵家血脉吧?
游客如是去都昌,看到新造的人文广场,不妨来一句:鄱阳湖上邵家街……您不用说灯火楼台啥的,多半有长者满脸灿笑着带你去察看尚未完全消失的那街那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