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正在上演一段歌舞剧《一抖青稞》。
舞台下的女村干部高彩萍特别感受,流出泪水,她正是这个“四代情”的家人。随着剧情在她心里也拉开一个个传递草原情和草原追梦的故事。故事发生在的1929年,巴里坤奎苏王长江家有两个长工身上。一种跨越民族的温情与暖意的感情,在努尔别克心中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12 年后,这一家人又在奎苏相见。努尔别克和张来福。他们当把年结下的深厚情谊,两家人约定以后每一代的老大,都要结为兄弟。结拜为兄弟时,每次都要兄弟双方各抓一把青稞,放在一个特制的木匣子里。“一斗青稞”像种子播撒在两家草原民族一家亲里,百年后又传递给四代。正像哈萨克人说的“兄弟情,是雪山不断流进草原的泉水。”让巴里坤的各族牧民共同走进中国追梦。
巴里坤剧院正在演出歌舞剧《一抖青稞》。伴着音乐旋律。
张来福:你说的啥话?娃娃病了,再饿下去会出人命。几个娃叫我一声大伯,我就要管着他们吃饱穿暖。努尔别克兄弟,你给我记住了……(唱)
多难爬的天山我们都能翻过去,
下再大的风雪终有停下的时候,
我们要活下去,不要怕!
危难时相遇一起,
就是一家人,就是好兄弟。
张来福硬将一袋青稞塞给努尔别克妻子萨娅拿上……
舞台下,观看的女村干部高彩萍眼里流出泪水,高彩萍心里感动,这是发生在家里“一抖青稞四代情”的真实故事,自己是张家的媳妇,也是故事里的家人。随着歌舞剧的表演,她走进一个个传递草原情和草原梦的回忆里。
一九二九年冬季一个夜晚,外面风雪交加。努尔别克家的小儿子发起高烧,躺在床上咳嗽不止。妻子萨亚心急对努尔别克说,索勒塔汗发高烧几天,咳嗽止不住。你快去想想办法,救咱家的孩子啊。
努尔别克蹲在地上一言不发
“你咋不说话呀?”
努尔别克讲自己比她心里还急,可家里一点吃的都没有,能借的地方都去借了,能想的办法都想了,借不到粮食,他有啥办法了。萨亚听后哭起来。努尔别克让她别哭了,再哭也不出粮食。妻子哭的更厉害。
张来福进来家急问妻子桂秀,家里还有多少粮食?桂秀指给他看,粮食都在这呢。桂秀把一袋青稞提过来给来福说这是你一年打长工刚领回来的一抖青稞。
张来福拎起袋子背上就往外走。桂秀一把拉住,你……来福告诉,刚刚听到一个麻达事,东迁来的哈萨克伙计讲努尔别克一家人陷入绝境,大娃娃和羊儿都得了重病,家里也没借上粮食,一家人饿得不行。桂秀听后将一盆里装的青稞,也倒进袋子里。
“孩子妈……”
桂秀讲谁家没有作难的时候,渴望有人伸帮一把。咱们家还有别的吃的。努尔别克家日子过不下去,咱们扶一把,他们再艰难也能度过去。来福没想到桂秀的心肠比自己还热,能把吃的多给些他家。又讲伊吾到奎苏一百多公里路程,我套车就给他家送过去。他提着青稞袋子出去。桂秀嘱咐,夜里路上小心,早去早回。
传来敲门声,努尔别克起身过去开门:
“来福。”
张来福拎着一个口袋青稞进来:
“兄弟,听说你家孩子病了,我过来看看,家里也没什么可带的,还有一点青稞,我给你家拿过来。”
努尔别克感动:
“大哥。”
张来福见萨亚擦眼泪,问怎么哭了。萨亚不好意思,我……张来福一看明白,把袋子提过来,你快去给孩子做点吃的。萨亚接过点头,哎。张来福过来摸索勒塔汗的额头说孩子跟火炭一样烫啊。努尔别克兄弟,快去端盆冷水来。努尔别克端一盆来过水,来福用冷水摩擦孩子的后背。又用冰毛巾敷在孩子额头上降温,告诉努尔别克,再找些生姜、大葱、萝卜、一枝蒿和红糖,煮水给孩子喝,可以止咳降温。努尔别克答应,我这就去。
萨亚守在小儿子身边,心里感恩,多亏来福大哥送来青稞,也救了我们全家。来福进来一模告诉没事,孩子烧退了。努尔别克端来一碗青稞粥 ,萨亚接过给孩子喂。努尔别克感谢大哥家的一抖青稞,救了全家的命,知道那是他干长工一年得来的。突然下跪给张来福感恩。来福赶忙扶他起说你这是干啥。我们是兄弟啊。努尔别克点头,你是我的汉族好兄弟。草原人说“漫长的寒冷冬天,只有温情与暖意流在心里时,才知道谁是真正的兄弟。” 来福大哥已经留在他的记忆当中永远不会忘记。来福对努尔别克讲,你们哈萨克人也说,是兄弟就要互相真诚帮助。
一年后,努尔别克一家去了青海。两家人都在惦记着对方。12 年后,努尔别克一家人又回到了巴里坤草原。他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来看来福。两人相见在草原上,紧紧相抱在一起。努尔别克讲大哥,咱们当年“一抖青稞”结下的深厚情谊始终没忘记。来福说兄弟,感情是不分民族,你们就是走到天涯海角都在惦记。努尔别克一听又讲,那好咱们两家感情这么深,以后也不能中断,咱们们得想个办法,让两家的子孙都不能断。你看这样好不好。哈萨克族对有恩的人,要拜好兄弟。来福大哥对我家是有恩的恩人。来福让努尔别克兄弟别老说自己是他家的恩人。
“恩人就是恩人。哈萨克最讲感恩。”努尔别克说不仅我要记住,还要让我家后人都要记住。想跟你家作个约定。来福问“
“什么约定?”
努尔别克告诉,两家人约定好,以后每一代的老大都要结成兄弟。
“每一代老大都要结为兄弟。”
努尔别克又说像书上写的“桃园三结义”,一代代都结拜成兄弟后就不会中断我们两家的情意。来福赞赏努尔别克兄弟这个提议好,赞同。努尔别克又讲咱们结拜为兄弟的时,按草原上的习俗都要举行一个特别仪式 兄弟双方各抓一把青稞,放在一个特制的木匣子里。悄悄告诉自己已经给准备好了。他拿出木匣子。
他们来到草原山坡上,按照努尔别克的提议,面对天山,拜成兄弟。两人又各抓一把青稞,放在盒子里。然后握手紧紧拥抱在一起。就这样一诺千金!曾经救过命的青稞,成为一种传播草原兄弟情谊的精神种子,在两家人心里持续播撒,用真情浇开几代人的草原民族团结花。
高彩萍回想到这里,心里感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两位老人和他们后面的三代人做到了。长子结为兄弟,互相走动,互相帮助,在巴里坤草原上,一抖青稞传承百年成四代情,成为巴里坤草原上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她在心里说这是一代请客结下的石榴缘,新疆人谁都知道,年年接的红石榴,里面的石榴籽相互紧紧抱在一起。
那是一九七五年,儿子张吉祥赶着一辆驴车带到家门口停下。来福和桂秀在门口迎上来,扶着萨亚下来。萨亚咳嗽着感谢来福大哥,说他和嫂子都是七八十岁的人了,还把自己接到家里来给她看病,给添麻烦了。来福让她别这么,说我和努尔别克是结拜兄弟,又是干亲,一家人。弟妹病了怎么能不管。桂秀也讲,弟妹,让儿子吉祥赶着驴车把里接到家里来,是这里去镇上医院近,离医院就3公里多。你每天要去医院打针。这老年人患上气管炎耽搁不得,病治好了,你们一家人还盼着弟妹回去呢。萨亚说你们每天套上毛驴车送她上医院打针,麻烦你家儿子,真不知咋感谢你们。
吉祥讲没事的,说自己跟他家老大热斯汉过些日子要拜为兄弟。自己也是阿姨的儿子,照顾她看病是我的责任。萨亚对桂秀说看看自己多有福气。就像汉族人讲的,多一个亲人就有多一份福分。来福让萨亚进屋,外面凉,咱们进屋说话。他们扶着萨亚进屋。
进来,屋里搭起一个临时床铺。萨亚:
“床。“
桂秀告诉来福说她习惯睡床。怕弟妹在咱家睡炕不惯,就在家给搭了个临时的床铺,被子都是新换的,扶她上床躺下,给盖上被子,让她在床上歇着。萨亚十分感动,想把自己接过来看病 ,住上两天就回去。桂秀让萨亚别急着回去,来了就安心治病。自己还陪着说说话,弟妹心里也不会着急的。
吉祥端着一盆锅碗进来,告诉阿姨来看病,他家连锅碗瓢盆都是按照哈萨克族的生活习惯,另外准备了一套。老爸说哈萨克人有讲究,要尊重你们的民族习惯。桂秀对萨亚是病人,想吃啥嫂子给做。阿萨谢谢。想起那年她家给送去的一抖青稞,他们还没来得及好好感恩呢,这又麻烦来福家。桂秀叫她别这样老想着那一斗青稞是多少年前的事。现在日子好多了,再也不会出现那种情况。
在张来福一家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下,努尔别克的妻子萨亚很快康复。虽说这两家人在交往中并没有什么轰轰烈烈、感天动地的故事,但是两家人的感情和关怀比一家人还亲。
高彩萍感受这是真的,两个民族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的来往、关心、互助,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也影响着他们后来的孩子,在民族团结友爱围中长大,几代人主动又将这份情谊延续在他们后代身上。
时间到一九八八年,在一座院子里。张吉祥的长子张建新与努尔别克的长子热斯汉结拜为异姓兄弟。两个年轻人将手里的青稞放进那个特制的盒子里。拜完兄弟仪式。张建新看出热斯汉的弟弟木塔力普站在一旁,像有心事,走过来问木塔力普,说自己跟你热斯汉已经是兄弟,他也是我兄弟,有啥事就跟他说,自己会帮他。木塔力普吞吞吐吐说出自己想法,我看你……跑运输能挣钱,自己也想……
热斯汉对木塔力普说,有啥就跟建新大哥讲,别吞吞吐吐的说话。木塔力普认为他是跟热斯汉拜的兄弟,又没跟我拜兄弟。建新讲刚才不是跟你讲,自己和你的哥哥热斯汉已经拜过兄弟,你也是我的兄弟,有啥事对他说,不会不帮你。木塔力普对张大哥说出心想,他想跟着大哥去跑运输,可是心里没底,自己也没货源,问他愿意让自己跟着大哥跑运输挣钱吗?他用征求意见目光看着张建新。建新答应:
“行!”
给他提出一条建议,跟自己跑运输,专门跑他熟悉的牧民转场运货。木塔力普跑牧民转场运货,想自己是牧民,跑起来也熟门熟路。之后,木塔力普开着大车在牧民转场的路上行进,车后面扬起一路尘土。
90多年来,两个不同民族的年轻人,不是亲兄弟又胜似亲兄弟。他们患难与共,携手一块致富。这种真挚的感情,持续传递,并连接起第四代人,成为起新疆人间大爱的典范。
高彩萍感受,巴里坤人都具有草原上牧民的朴素感情、人性光辉、情感至深,是的他们之间的友谊长存在两家亲里。记得那年10月,木塔力普的大货车坏在路上,离他家以外有8公里。木塔力普徒步赶到张家。
木塔力普敲门。张建新开开门见是木塔力普,问他咋没开车?。木塔力普说车坏在路上,离这有八公里。自己没办法就来找大哥。建新讲先用拖拉机把车拿回来再修。
路上,张建新开着拖拉机拖着大货车,木塔力普在驾驶室里把着方向盘,车拉回张家,建新进行检查修车,发现车上损坏的配件家里没有,说这种汽车配件不常用,就是有到哈密市去卖也时常缺货,得等人家订购回来才能修好。大车在张家修了一个多月,木塔力普也在张家住了一个多月。木塔力普感受,他在建新的家吃住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感到亲切。和大哥家的人相处的很愉快。不是兄弟,胜似兄弟。
高彩萍记得车修好了,木塔力普离开的时候,建新和她给装满一车草料,让他带回家里喂牛羊。木塔力普一提起这事,就说是大哥帮自己走上草原致富路。彩萍的丈夫建新也常给和他们讲,两家几代都如一家亲,不说两家人的话。
奎苏乡下大雪。麦田里没来得及收割的小麦,被大雪覆盖。彩萍看着担心麦子受冻,影响质量、卖不出去,只能当成饲料出售。还得等别家的商贩来收购。建新安慰妻子不用操心,自己已经给热斯汉打过电话。他讲受冻的麦子还是好的饲料。一会他开车过来拉出去,帮忙咱们家去卖。彩萍感受交上这样的哈族好兄弟,就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
热斯汉和木塔力普开车过来,把受冻的麦子都拉走了。热斯汉又开车回来,进来把钱交给高彩萍。建新送热斯汉出来,两人握手拥抱。热斯汉上车开走,两人挥手告别。两家互帮互助,像新疆的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在一起,亲在一起,团结友爱在一起。
高彩萍更有感受,两家人互帮互助,共同走上致富路。在草原上的日子越过越好。建新对彩萍讲,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一斗青稞的感情,传到我们第三代人这里。两个家的人有 12个兄弟,每家年收入都在6万元以上。两个不同民族家庭互帮互助,一起走向传递友情,追逐致富的草原梦想。
二零一七年“十一”国庆节,两个家庭的第四代,张建新的儿子张旭东与热斯汉的儿子哈林木,又正式结拜为异姓兄弟。张旭东虽然比哈林木年龄稍大一些,但两人见面总有说不完的兄弟话。哈林木感受,张旭东跟他讲,草原也变了,草原人没文化就跟不上时代变化。那时自己正在上大学,大哥时常勉励他去努力学习,说只有知识文化能彻底改变大草原,但首先要改变的是草原人的文化素质,哈萨克人也说,“经历过草原的贫穷,才知道文化的珍贵。”
哈林木一身现代青年的打扮,背着一包书本回来,两家人在村口迎接他。张旭东结婚是在湖南张家界举行。那天,哈林木和家人一起从新疆巴里坤坐火车赶到湖南张家界,去参加张旭东的婚礼。两家人都彼此看成离不开的亲人和兄弟,两家人不管有啥大事小事,都会邀请到场。
一间新房贴着喜字。迎亲的鞭炮声里,张旭东抱着新娘下车,抱进新房。哈林木在旭东的婚礼上,用冬不拉弹唱,为他们祝愿幸福。婚礼气氛热烈,许多人欢迎鼓掌。两家第四代的孩子们,虽然已经不全在巴里坤,但是两家人的情谊不会改变。哈萨克人歌里唱道,他们就像天山比邻的松柏,即使长得再高,根也是紧紧相握。
高彩萍心里感受两家人不管走到何处,心中彼此的情谊永远不会改变。两家的孩子们只要一回到巴里坤,都会相约在一起相聚。高彩萍拿出手机屏幕上微信通话,虽然距离相隔遥远,但两家人的情谊不会中断。张旭东告诉自己和哈林木还约定,以后两家出生的孩子,也要结拜为兄弟,继续将两家人的这份草原情谊传递下去。
演播厅里,电视采访。
主持人说九十多年过去,“一斗青稞四代情”的故事传遍巴里坤草原。两家人的情谊,就像涓涓泉水流,传递在他们子孙后代的情里、滋润着他们的心田。她采访张建新对“一抖青稞四代情”的这个情,感受最深在哪?
张建新讲,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一斗青稞”的故事影响着两家四代人去追求美好生活,更深刻在两家人传递草原追梦。他们还将们世世代代继续下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
主持人又采访高彩萍,说她是乡村干部,在宣传民族团结一家亲时,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把我的心给你,我们是兄弟姐妹。把你的心给我,我们就亲如一家。大姐说得真好!
高彩萍告诉两家“一斗青稞”的故事告诉,只有中华民族团结的像一家亲人一样,草原上的生活才会过得有滋有味。
主持人介绍在民族团结友爱的大家庭里,他们两家人,将这份大爱友情传递的社会更广泛,延伸到更多需要帮互相互助的人身上,就像我们的巴里坤,未来的生活更幸福,是一个更加甜蜜的草原梦。
屏幕上出现一张张草原民族一家亲的图片。主持人讲张建新、高彩萍和他们的哈族兄弟,是草原上民族大团结的榜样。他们不光在两家传递,还常常用真心和真情,帮助身边左右亲邻排忧解难,深受村民的喜爱、声名远播传送。看看他们家里的荣誉:
高彩萍在村委会工作多年是榜样模范。1998年,两个家庭被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妇联,评为“五好家庭”。2007年他们又被哈密市评为“五好文明家庭”。2019年被评为哈密市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又被评为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道德模范。2024年9月27日,高丽萍到北京,在人大会堂举行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作为“全国民族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她用实际行动全译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回到巴里坤受到政府和群众的隆重欢迎。
高彩萍认为荣誉属于过去,自己将继续努力传递草原民族大团结,去努力争取新的成绩,实现心中的草原追梦!也是中国追梦。演播大厅里响起一片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