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人说,“感恩的人更要传递感恩”。
县城一座大楼,门口挂着“巴里坤职业培训中心”大楼墙上标语醒目:“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源”。“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技能”。
在楼层一间实习作业间里,排列着一台台现代刺绣机。一些培训学员在操作刺绣新技能,织出的各样花色毡毯挂在墙上,绚丽多彩。
姆尔迪丽看着毯子上的刺绣图案,心里感慨,自己已经走进向往的刺绣草原梦。这个梦是她从人生的绝望中走出来,走进草原梦的希望。
姆尔迪丽又走进回忆,这是一个援疆医生带给她的人生感动故事。
那时姆尔迪丽在巴里坤县花园乡中心学校上学,是一名哈萨克族学生。她的父母离异,抚养权虽在阿克也(父亲),但父亲常常在外打工,从小她就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姆尔迪丽从小患的是脊椎疾病。
在教室里,她总是侧弯疾病痛苦的趴在课桌上。老师进来对姆尔迪丽讲,你的学习成绩不错,但是,你不能老是一个人呆在教室里,要出去多跟同学在一起交往,活动。姆尔迪丽说自己的病连背都直不起来,咋跟大家一起活动。老师为她犯愁,也是……
阿利木江背着姆尔迪丽从医院诊断室里出来。爷爷巴札尔汗告诉姆尔迪丽,她患的是脊椎侧弯疾病,医生说只有手术治疗。可是手术费需要二十万元啊。爷爷摇头,就是把圈里的羊娃子全卖掉也不够,这病咱们看不起。姆尔迪丽痛苦地:
“爷爷,我这一辈子……”
阿利木江鼓励姆尔迪丽别灰心,医院说的病能治,就是钱的事情。他听说乡里有河南援疆干部,自己去找找他们或许能有办法。巴札尔汗认为阿利木江想的太天真,二十万是多少,把你家和我家的牛羊加在一起,也就有个三万,五万。还差的远着呢。姆尔迪丽对爷爷说,看不起病就不看了,自己不让爷爷难为。
巴札尔汗却认为这不是难为,是她的命就是这样。阿利木江看法不是,认为只要能治好她的病,咱们就不放弃。并鼓励姆尔迪丽讲,自己将来能挣上钱,也要为她治病。巴札尔汗谢谢阿利木江能有这样的好心。说实话,姆尔迪丽是自己孙女,他能不心疼吗。要是一直这下去,长大了恐怕谁都不敢娶她。
阿利木江对爷爷说,别人不要,自己现在就给姆尔迪丽表示:
“我要。”
你要,巴札尔汗说他还小,他说的这话将来连他都会后悔。阿利木江不后悔,又对姆尔迪丽说,妹妹,自己会让她站起来。姆尔迪丽感动,但又劝说阿利木江将来别娶我,自己会连累你他一辈子。阿利木江:
“我不怕。”
巴札尔汗也受感动,夸他能有这份心,他们们全家都感谢,还说他能给姆尔迪丽做个大哥哥,那就是她的福啊。姆尔迪丽也跟着说爷爷说,阿利木江就是她的大哥哥。阿利木江讲他们都说自己是大哥哥。当大哥哥的就要给妹妹治病。又告诉自己要把姆尔迪丽的情况发到网上,想一定会有好心人来为她资助看病。巴札尔汗不相信,二十万呀,哪有那么好的事情。
姆尔迪丽趴在炕上写作业。阿利木江领着一个人进来告诉姆尔迪丽,这位叔叔叫马齐梅,是从河南来咱们这里的援疆医生,在网上看到自己发的为她求助治病贴子,给他回复联系上,带马叔叔来家看看他的情况。
马齐梅点头,自己过来先看看姆尔迪丽是什么情况。他为姆尔迪丽作检查。姆尔迪丽问自己的病能治好吗?马齐梅告诉脊椎侧弯疾病这种病,只有手术治疗。要是手术成功是可以恢复。
阿利木江感受那就是说,有希望。让叔叔给她治治。又说治不好,姆尔迪丽妹妹会痛苦一辈子。马齐梅点头是的,治不好,她会一辈子都生活在痛苦中。阿利木江求助叔叔一定要想办法给她治好病,说全草原的人都会感恩他。
马齐梅告诉自己是全科医生,刚才说能治,是要在医院进行专科手术治疗。就自己现在了解,县城里也做不成这样大的手术。阿利木江:
“你说这里治不了她的病?”
马齐梅初步诊断,认为姆尔迪丽的病是可以治疗。为了保险起间想先给她联系一下自己在北京的老同学,是这治疗这种病的专家。让他们等消息。
阿利木江见姆尔迪丽流着眼泪,让他要有信心,马大夫说她的病可以治,咱们应当高兴。咋又哭了?姆尔迪丽告诉若去北京,治疗费又那么贵,家里哪有钱。
马齐梅告诉治疗这种病的手术费是很贵。他们会考虑进去,先等他的消息。阿利木江让姆尔迪丽不用担心钱的事。有对叔叔讲,你们先给她治病,欠下多少钱,自己用一辈子来给医院还。
马齐梅对阿力木江的爱心很受感动。让等他的消息。姆尔迪丽对马大夫说,自己真的不想一辈子趴着生活。阿利木江鼓励姆尔迪丽已经有了希望,她会站起来的。马齐梅鼓励会的。小姑娘,你们等消息。
阿利木江送马齐梅出去,回来告诉姆尔迪丽,马大夫又跟他说,无论治不治的好,他们都会尽力。让告诉姆尔迪丽一定不要放弃弃,要有信心。姆尔迪丽点头,嗯。
消息传播到网上,一位千里之外素不相识的好心人,看到来阿利木江的网上帖子,出来赞助医疗费,让姆尔迪丽的命运走出不幸。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编导焦建强专来到巴里坤健坤牧业公司。拍摄专题节目。姆尔迪丽没想到焦编导在巴里坤草原拍摄羊群画面时,碰到了正在放羊的爷爷巴扎尔汗。爷爷热情好客,配合焦建强拍摄完画面后,两人聊起天来。
毡房外,爷爷端出奶茶。巴札尔汗请焦编导喝奶茶。问还有什么需要给你配合好。
焦建强接过奶茶喝了一口放下告诉没什么了。想起一件事,问既然援疆医生马大夫已经给回话,说北京能给姆尔迪丽手术治病。现在的问题是治疗费。告诉他已经在北京通过朋友,联系找到智善公益基金会的秘书长苗强,还有他认识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王宇,他们都答应,让姆尔迪丽去北京治疗。
这是是一个充满爱心和热情的现代热爱生命换社会。在一帮热心人的帮助下,姆尔迪丽痛苦长达2500多天的脊椎侧弯疾病,在北京手术治疗获得成功,小姑娘脸上,终于露从未有过的天真和可爱笑容。
姆尔迪丽心里感激,要感恩社会。哈萨克人说,“感恩的人更要传递感恩”。自己现在是巴里坤职业技能中心的老师,专门给培训和传授哈萨克族毡绣的技术,培养草原上的绣娘。在刺绣机器旁。
姆尔迪丽给学员讲授,哈萨克这种刺绣为啥叫“毡绣”,是因哈萨克妇女在毡子上刺绣而得名,也被称为指尖上的非物质遗产。奇凡的图案纹饰,艳丽和谐的色彩,细密均匀的刺绣针法,把哈萨克人的生活风俗,宗教信仰,审美情趣,通过绣品表达的淋漓致尽。学员们点头。
姆尔迪丽又讲,过去刺绣技法,全凭口口相传、言传身教,都是长辈们“手把手”教的,得以世代传承。现在咱们有了先进的刺绣机器,提高了工效,但告诉学员,它只是刺绣工具,不能代替人的智慧。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智慧和精美在刺绣里发挥到极致。
一个学员问老师,觉得这种刺绣多是精美的哈萨克族传统图案。老师讲过,继承传统,更要推新创意。
姆尔迪丽问她怎么实现自己的刺绣创意?学员想,能不能将刺绣创意在生活故事里。就像老师和阿利木江,他们小时候那段他背着你去医院看病的感人画面。还有你去北京的爱心故事刺绣在图案里。
姆尔迪丽走出培训大楼,旁边是一座蒙古包形的建筑,又把她带进自己和阿利木江的相爱故事里。
毡房里竖起一个画板架。阿力木江看着一张照片在画像。姆尔迪丽进来问阿力木江在为谁画像?
阿力木江告诉在为他的恩人杨中先爷爷画像。“你又在画割脐带爷爷”。阿力木江对姆尔迪丽讲,从他阿力木江懂事那天起,母亲比沙汗就给自己讲“背德克艾卡”的故事。扬中先爷爷在巴里坤,为草原接来2600多个哈萨克族的生命,是“割脐带爸爸”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自的生命己也是他给。姆尔迪丽说自己虽然没有见过这位“割脐带爸爸”,可在咱们草原人心里,都在千万次地呼唤着爷爷、描绘他的“爸爸”故事。
阿力木江将自己刚上学那年,就凭着自己的想象,为“爸爸”画过一张像。说实话,自己做梦里都想见到“爸爸”,还常缠着父母去要见这位“爸爸”。还说许多草原人都想走亲戚一样常去看他。
阿力木江又告诉,去年9月就在妈妈准备带完成去萨尔乔克见“割脐带爸爸”时,传来了“爸爸”病逝的噩耗。姆尔迪丽说她也为爷爷去世伤心过。阿力木江告诉自己悲伤整整一天不吃不喝,泪水一直没断过。
爷爷送葬那天,妈妈带着她走了几公里的路,他们站在路边为亲人送行。灵车走过,自己第一次见到了“割脐带爸爸”的遗像,哭喊着“肯德克艾卡”,跟着灵车送了一程又一程。
姆尔迪丽知道哥哥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阿力木江回来后整天缠着母亲,要“割脐带爸爸”的那张遗像。姆尔迪丽也知道她母亲比沙汗,为了满足儿子的要求四处去找,最后终于在村里的马献齐家,找到一张1999年11月21日《新疆日报》上面刊登的遗像。阿力木江如获至宝,照着报纸上的照片,为“割脐带爸爸”画了一张又一张素描。
姆尔迪丽看见过,他画的“爸爸”很像,只是比照片上胖了一点。阿力木江说为什么要把“爸爸”画胖呢自己对人说“割脐带爸爸”不该那么瘦,他应该是高大魁梧、健康的,他永远活着。
姆尔迪丽讲还告诉他,将来要努力学习,考上大学,长大了也要像‘割脐爸爸’一样,当一名‘多呼都’(医生)。而姆尔迪丽的草原梦想是长大要去学刺绣,把爷爷刺绣在毡毯上。那太好啦,让他就用就用自己的画像去刺绣。他闪动着眼睛看姆尔迪丽。
姆尔迪丽不好意思,问阿力木江大哥哥怎么老是爱用这样的眼神看自己。阿力木江发现姆尔迪丽从北京看病回来,能直起背走路,她是巴里坤草原上最美的柯孜(女孩)。
姆尔迪丽不好意思小声:“我记得你对我说过,姆尔迪丽,你就是背直不起来,大哥哥也要……”阿力木江知道姆尔迪丽说这话是啥意思。又讲现在姆尔迪丽背已经直起来,就像白天鹅展开翅膀一样,咱们一起去飞翔。 在一幅姆尔迪丽的画像前。
姆尔迪丽在心里说,后来,阿力木江没有去当医生,而是在大学里学的美术专业。他说,要把草原上的恩人画给这个世界上的人都知道。还要把自己画成草原上最美的哈萨克族姑娘。画成他心灵里最甜蜜的那个人。一起走进草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