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进/文
第一章 戈壁新篇
一九五五年的春天来得格外迟。四月的天山北麓,寒风依旧凛冽,卷着细碎的沙石拍打在杨志刚黝黑的脸上。他站在新开垦的田地边,望着眼前这片泛着白碱的戈壁滩,粗糙的大手不自觉地摸向腰间那个磨得发亮的军用水壶。
"排长,咱们真要在这儿种庄稼?"身后传来小战士王铁柱的声音,带着浓重的河南口音。
杨志刚转过身,看着这个跟了自己三年的兵,如今和自己一样脱下了军装,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普通战士。他笑了笑,眼角挤出几道深深的皱纹:"怎么,怕了?"
"不是怕,"王铁柱挠了挠头,"就是这地……看着连草都不长,能种出粮食来?"
杨志刚没有立即回答。他蹲下身,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搓了搓,土质干燥粗糙,夹杂着细小的盐粒。远处,几棵顽强的红柳在风中摇曳,像是这片荒原上最后的守望者。
"铁柱啊,"杨志刚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土,"咱们打仗那会儿,敌人碉堡看着不也牢不可破?最后不还是让咱们拿下来了?这地再硬,硬不过咱们解放军的意志!"
他的话引来周围几个战士的笑声。大家都是从部队转业来的,对杨志刚这种"军事比喻"早已习以为常。
"杨队长说得对!"一个身材魁梧的哈萨克族汉子走过来,拍了拍杨志刚的肩膀,"我们祖辈在这片土地上放牧,从没见过有人能在这里种出庄稼。要是你们真能做到,那可真是奇迹!"
杨志刚认得他,是附近牧区的牧民叶尔肯,兵团刚来时曾帮助过他们。他笑着用刚学会的哈萨克语回道:"叶尔肯大哥,到时候第一个请你尝我们种出来的粮食!"
夕阳西下,杨志刚和战友们回到临时搭建的地窝子。所谓地窝子,就是在地上挖个方坑,上面搭些红柳枝和芦苇,再糊上泥巴做成的半地下住所。虽然简陋,但在这昼夜温差极大的戈壁滩上,好歹能遮风避寒。
地窝子里,煤油灯发出微弱的光。杨志刚借着灯光,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的开荒进度。这本日记是他从朝鲜战场带回来的,已经记了大半本。从战场上的枪林弹雨,到如今的垦荒种地,他的人生轨迹因国家的需要而改变,却从未有过半分怨言。
"老杨,还没睡啊?"地窝子门口探进一个脑袋,是兵团政委刘为民。
杨志刚连忙起身:"政委,这么晚有事?"
刘为民钻进地窝子,拍了拍身上的土:"明天师部要开个会,讨论引水灌溉的事。你点子多,一起去吧。"
"引水?"杨志刚眼睛一亮,"终于要解决水的问题了?"
刘为民点点头,脸上却不见喜色:"问题是天山雪水下来要经过好几个大队的地界,有些老乡对咱们兵团还不完全信任……"
杨志刚明白政委的顾虑。兵团刚来不久,虽然帮助当地群众做了不少好事,但要让各族群众完全接受他们这些"外来者",还需要时间。
"政委放心,"杨志刚坚定地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咱们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事,他们迟早会明白的。"
刘为民拍拍他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对了,你那个学维吾尔语的劲头不错,要继续保持。语言通了,心才能通啊!"
送走政委,杨志刚辗转难眠。他想起老家陕西那个小山村,想起参军的誓言,想起朝鲜战场上牺牲的战友……如今国家号召他们来建设边疆,他绝不能辜负这份信任。
第二天天不亮,杨志刚就带着几个骨干出发去师部开会。路过一片绿洲时,他看到几个维吾尔族农民正在田间劳作。见到兵团的人,他们停下手中的活计,好奇地张望。
杨志刚用生硬的维吾尔语打招呼:"亚克西姆赛斯(你好)!"
农民们愣了一下,随即露出笑容,其中一个年长者回礼道:"亚克西姆赛斯,解放军同志!"
简单的问候,却让杨志刚心头一热。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掌握维吾尔语,真正走进当地群众的生活。
师部会议上,引水方案争论激烈。有人主张强行通过农田修渠,尽快解决兵团用水问题;也有人建议先做通群众工作,取得理解支持后再动工。
杨志刚听着各方意见,最后站起来说:"我建议咱们分两步走。一方面组织人力先修通兵团内部的渠道网络,另一方面派工作组深入各村,帮助老乡们解决实际困难。等关系融洽了,再商量过境修渠的事。"
他的建议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会议决定由杨志刚带队,负责附近三个村子的群众工作。
回到大队,杨志刚立即挑选了十名善于沟通的战士,组成群众工作组。他们中有汉族、回族,还有两个懂维吾尔语的哈萨克族战士。
"同志们,"杨志刚在动员会上说,"咱们这次下去,不是去当官老爷,而是去当学生,当朋友。要虚心向老乡们学习农业生产经验,了解他们的需求,尽我们所能提供帮助。"
第二天一早,工作组就背着简单的行李出发了。他们第一个目的地是离兵团驻地最近的阿瓦提村,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小村落。
第二章 兄弟情深
阿瓦提村的房屋多是土坯建筑,散布在一片胡杨林间。时值五月,杏花开得正盛,粉白的花朵点缀着这个沙漠边缘的小村庄。
杨志刚带着工作组刚进村,就引起了不小的骚动。孩子们好奇地跟在后面,大人们则站在自家门口观望,眼神中既有好奇也有戒备。
"解放军同志,你们有什么事吗?"一位留着花白胡子的老者迎上来,用带着口音的汉语问道。
杨志刚上前行礼:"大爷您好,我们是生产建设兵团的,想来村里学习农业生产经验,顺便看看有什么能帮上忙的。"
老者将信将疑,但还是礼貌地将他们引到了村委会。村委会是一间较大的土房子,门前有棵老桑树,树下摆着几张木凳。
很快,村里的干部和几位长者都聚集过来。经过介绍,杨志刚得知最先迎接他们的老者是村里的伊玛目阿卜杜勒,在村民中很有威望。
"杨队长,"阿卜杜勒捋着胡子说,"听说你们要在戈壁滩上种地?那可是连骆驼刺都长不好的地方啊。"
杨志刚诚恳地回答:"正因为没经验,才来向各位请教。我们兵团有不少农业专家,但新疆的气候土壤特殊,需要向本地农民学习适应这里的方法。"
这番话让在场的人脸色缓和了不少。一位名叫阿不都的壮年农民开口问道:"你们真想学?"
"千真万确!"杨志刚斩钉截铁地说。
阿不都看了看其他人,站起身:"那好,明天我带你们去看看我们是怎么种小麦的。"
就这样,杨志刚和工作组在阿瓦提村住了下来。白天他们跟着阿不都等农民下地干活,学习当地特有的"坎儿井"灌溉技术;晚上则组织村民学习汉语,教孩子们唱歌,有时还放露天电影。
一天傍晚,杨志刚正在帮阿不都修理犁具,突然听到村里传来嘈杂声。原来是一个孩子不慎掉进了年久失修的坎儿井里,井壁坍塌,情况危急。
杨志刚立即带着工作组的战士赶到现场。井口狭窄,井下传来孩子微弱的哭声和流水声。
"让我下去!"杨志刚二话不说,让人拿来绳子绑在腰间。
阿不都拉住他:"太危险了!井壁还在塌!"
"孩子等不及了!"杨志刚已经将绳子系好,"我在部队学过救援,有经验!"
在众人担忧的目光中,杨志刚缓缓降入漆黑的井中。井壁湿滑,不时有土块掉落。下到约五米处,他看到了卡在井壁突出处的孩子——是阿不都的小儿子艾尔肯,约莫七八岁,满脸是血,右腿被坍塌的土石压住。
"别怕,叔叔来救你了。"杨志刚用刚学会的维吾尔语安慰道。他小心地挪到孩子身边,用手一点点挖开压住孩子的泥土。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井上的人们焦急万分。突然,绳子猛地一沉,接着传来更大的坍塌声。
"拉绳子!快!"阿不都大喊。
众人合力拉动绳子,当杨志刚的身影出现在井口时,全场爆发出欢呼——他怀里紧紧抱着小艾尔肯。
孩子得救了,杨志刚却因吸入过多尘土和缺氧而昏迷。当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阿不都家的炕上,周围挤满了村民。
"解放军同志,你醒了!"阿不都的妻子阿依古丽端来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快喝点汤,暖暖身子。"
阿卜杜勒伊玛目坐在炕边,握着杨志刚的手说:"你救了我们的孩子,这份恩情阿瓦提村永远不会忘记。"
从那天起,兵团工作组与村民的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阿不都主动提出教杨志刚更精细的种植技术,还邀请工作组住进自己家里。
一个月后,当杨志刚提出引水渠需要经过村边部分农田时,村民大会全票通过了这个提议。阿卜杜勒伊玛目在会议上说:"解放军同志真心实意帮助我们,我们也要支持他们的建设。渠道经过的地,村里集体补偿。"
引水工程开工那天,不仅兵团战士全员出动,阿瓦提村也来了几十个壮劳力帮忙。阿不都带着几个有经验的农民,指导渠道走向和坡度设计,避免水土流失。
在共同劳动中,杨志刚与阿不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约定,等兵团的第一茬庄稼收获,要一起庆祝;阿不都也答应,等秋收后带杨志刚去天山深处看看真正的牧场。
夏去秋来,兵团的试验田里,小麦居然真的抽穗了。虽然产量不高,但在这片曾被判定为"不毛之地"的戈壁滩上,已经是个奇迹。
收获那天,杨志刚特意请阿不都一家来参观。小艾尔肯已经完全康复,活泼地在麦田间奔跑。阿不都蹲下身,仔细查看麦穗,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
"杨兄弟,你们真的做到了!"他由衷地赞叹道。
杨志刚笑着摇头:"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们连水都引不过来。这丰收是咱们共同的功劳!"
当晚,兵团举办了简单的庆功会。战士们拿出了珍藏已久的内地特产,村民们则带来了馕、烤肉和瓜果。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小伙教战士们跳起了麦西来甫,战士们则表演了军体拳。欢声笑语回荡在戈壁滩的夜空下。
庆功会接近尾声时,阿不都拉着杨志刚的手说:"杨兄弟,按照我们的传统,朋友之间要交换礼物。我想送你一件特别的礼物。"
他从怀里掏出一把精致的小刀,刀柄上镶嵌着彩色的宝石。"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现在送给你。从今往后,你就是我的亲兄弟!"
杨志刚郑重地接过小刀,然后摘下自己的军用水壶——那是他在朝鲜战场上立功的奖励,递给阿不都:"这是我最珍贵的东西,送给我的维吾尔族兄弟!"
两人紧紧拥抱,周围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阿卜杜勒伊玛目感慨地说:"这就是真正的民族团结啊!"
夜深了,繁星满天。杨志刚和阿不都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天山的轮廓。杨志刚说:"等明年,咱们试试种棉花吧。我听专家说,新疆的日照条件特别适合种棉花。"
阿不都点点头:"只要你说的,我都支持。不过现在,咱们得想想怎么过冬。戈壁滩上的冬天,可不是闹着玩的……"
两人相视一笑,在星光下继续规划着未来的蓝图。在这片古老而年轻的土地上,一个关于奋斗、团结和希望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三章 春潮涌动
一九八三年的春天来得格外早。三月刚过,天山脚下的积雪就开始融化,汇成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渴的土地。
杨建军站在试验田边,手里捏着一把湿润的泥土,仔细感受着土壤的墒情。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工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闪烁着知识青年特有的锐利光芒。
"建军哥,温度计显示地温已经稳定在12度了!"一个皮肤黝黑的维吾尔族青年兴冲冲地跑过来,手里举着一个温度计。他是阿不都的儿子艾山,现在是杨建军的得力助手。
杨建军点点头,嘴角露出微笑:"比去年提前了半个月,看来咱们的新品种可以早点下种了。"
"我爹他们那一辈人肯定想不到,棉花还能在三月就播种。"艾山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中充满敬佩。
杨建军望向远处那片开满杏花的村庄,那是父亲杨志刚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十年前,他作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从北京农业大学毕业后毅然回到新疆,就是为了改变家乡落后的农业面貌。
"走,去仓库看看咱们的新种子。"杨建军拍了拍艾山的肩膀。
仓库里整齐摆放着几十袋从山东引进的优质棉种,这是杨建军去年特意去内地考察带回来的。与传统棉种相比,这种新品种抗病性强、纤维长,预计能提高30%的产量。
"建军,听说你要种新品种?"一个洪亮的声音从门口传来。杨建军回头,看见父亲杨志刚拄着拐杖站在那里。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老父亲对农场的事情依然关心。
"爸,您怎么来了?"杨建军连忙上前搀扶。
杨志刚摆摆手,径直走到种子袋前,抓起一把种子在掌心仔细端详:"这籽粒饱满,是好种子。但咱们这儿风沙大,旱情重,新品种能适应吗?"
"我准备配套使用滴灌技术,"杨建军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本子,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数据和图表,"去年小范围试验效果很好,节水40%,产量还提高了。"
杨志刚眯起眼睛看着那些他看不太懂的图表,突然笑了:"好啊,你们年轻人有文化,懂得用科学方法。我老了,跟不上时代喽。"
"爸,您那一代人开荒造田才是真不容易。没有您们打下的基础,哪有我们现在的条件?"杨建军真诚地说。
杨志刚拍拍儿子的肩膀,眼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放手干吧,需要我这把老骨头帮忙的尽管说。"
新品种棉花的播种并不顺利。四月的一场沙尘暴摧毁了三分之一的新苗,五月又遭遇罕见的干旱。杨建军几乎住在了田间,和艾山一起日夜守护着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棉田。
一天深夜,杨建军正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研究灌溉方案,艾山急匆匆地跑进来:"建军哥,三号田的滴灌管又堵了!"
杨建军扔下笔就往外跑。到了田里,他发现十几行棉苗已经蔫头耷脑,滴灌管确实不出水了。他跪在地上,小心地挖开滴灌管周围的泥土检查。
"还是水质问题,"杨建军叹了口气,"地下水含盐量太高,时间长了就会结垢堵塞。"
"要不咱们换回老办法浇灌?"艾山提议道。
杨建军摇摇头:"那样太浪费水了。我想想办法..."
第二天一早,杨建军就骑着自行车去了县里的农技站。在那里,他遇到了来新疆考察的以色列农业专家大卫。听说杨建军的困难后,大卫很感兴趣,主动提出去他的试验田看看。
"你们的问题很典型,"大卫检查完滴灌系统后说,"以色列的干旱地区也面临同样挑战。我们开发了一种特殊的过滤系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在大卫的指导下,杨建军设计了一套简易的过滤装置,利用当地丰富的砂石和活性炭过滤地下水。经过一周的调试,滴灌系统终于重新畅通无阻。
棉苗一天天长高,杨建军的心也一天天踏实起来。到了七月,棉田已经是一片郁郁葱葱,远远望去像绿色的海洋。
八月的一天,杨建军正在田间测量棉株生长情况,艾山兴高采烈地跑来:"建军哥,县里通知要评选'科技示范户',推荐你去参加呢!"
杨建军擦了擦汗:"我算什么示范户,不过是把学校里学的东西拿来试试。"
"你可别谦虚,"艾山认真地说,"去年咱们小范围试验的棉花,产量比周围高出一大截。现在村里多少人等着学你的技术呢!"
评选会上,杨建军详细介绍了他的新品种棉花种植技术和滴灌系统的改良方案。评委们被这个年轻人的创新精神和务实态度打动,一致推选他为县级"科技示范户",并决定在他的农场召开现场观摩会。
观摩会那天,不仅本县的农民来了,连邻近几个县的农业技术员也闻讯赶来。杨建军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从节水灌溉到病虫害防治。
"杨技术员,"一位年长的维吾尔族农民问道,"你这套技术好是好,但投入太大,我们普通农户承担不起啊。"
杨建军早有准备:"大叔说得对。我已经和县农资公司谈好了,他们愿意提供无息贷款购买滴灌设备,分期还款。县政府也有专项补贴。"
"那技术呢?我们没上过学,学不会这些新鲜玩意儿。"又有人问。
"这个大家放心,"杨建军指了指身边的艾山,"我和艾山商量好了,等农闲时办培训班,包教包会。我们还准备成立技术服务队,谁家有需要随叫随到。"
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活动结束后,几十户农民当场报名要采用杨建军的技术种棉花。
金秋十月,棉田里绽放出雪白的花朵。杨建军的百亩试验田迎来了大丰收,平均亩产比传统种植方式高出45%,创造了当地的记录。
庆功宴上,已经白发苍苍的阿不都拉着杨建军的手说:"你爹当年说要在这戈壁滩上种出庄稼,大家都笑他痴人说梦。现在你不仅种出来了,还种得这么好!杨家父子,真是我们新疆的骄傲!"
杨建军举起酒杯,环视在场的老少乡亲:"这丰收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提议,明年咱们成立棉花合作社,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把咱们的优质棉花卖到全国去!"
"好!"众人齐声响应,酒杯碰撞的声音在秋日的晴空下格外清脆。
那天晚上,杨建军在日记中写道:"父亲用铁锹和汗水开垦了这片土地,我要用知识和科技让它更加富饶。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第四章 丝路新声
二零二零年的初夏,乌鲁木齐国际大巴扎人头攒动。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一个身穿艾德莱斯绸连衣裙的年轻姑娘格外引人注目。她举着自拍杆,对着手机镜头热情洋溢地介绍着:
"家人们看过来!这就是闻名世界的新疆大巴扎!我手里拿的是正宗的和田大枣,颗颗饱满,甜过初恋!想要的老铁们赶紧下单,今天特价秒杀!"
这个活泼的姑娘就是杨雪,杨建军的女儿,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回来的"新农人"。与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形象不同,她以"新疆小雪"的网名在各大平台拥有百万粉丝,成为新疆农产品直播带货的"顶流"。
直播结束后,杨雪擦了擦额头的汗,对身边的助手古丽说:"今天战绩如何?"
古丽是个能歌善舞的维吾尔族姑娘,现在是杨雪团队的核心成员。她兴奋地晃了晃手机:"订单破万了!尤其是核桃和红枣,库存都快清空了!"
"太好了!"杨雪高兴地拍了拍手,"走,我们去合作社看看,让他们赶紧准备发货。"
两人开车来到郊区的"天山情"农产品合作社。这是杨雪回乡后联合当地农户创办的,专门整合新疆优质农产品通过电商渠道销售。
合作社里,几位维吾尔族大娘正在熟练地分拣干果,看到杨雪进来,纷纷打招呼:"小雪来啦!今天又卖了多少啊?"
"阿帕(大妈),今天卖了一万多单呢!"杨雪用流利的维吾尔语回答,"尤其是您家的红枣,特别受欢迎!"
"哎哟,我的红枣都卖完啦?"一位叫阿孜古丽的大娘又惊又喜,"我这就打电话让家里再送些来!"
杨雪的父亲杨建军现在是合作社的技术顾问,正在仓库检查新到的水果。见女儿来了,他故作严肃地说:"大网红今天怎么有空来视察我们这小合作社啊?"
"爸!"杨雪撒娇地挽住父亲的手臂,"我这不是来汇报工作嘛。对了,咱们的'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准备得怎么样了?"
"都安排好了,"杨建军指了指办公室,"古丽她爸和几个村干部正在里面商量细节呢。"
办公室里,艾山——现在是村支书了——正和几位不同民族的村干部讨论着什么。见杨雪进来,艾山笑着说:"咱们的大明星回来了!活动宣传视频拍得怎么样了?"
"已经剪辑好了,"杨雪拿出笔记本电脑,"您看看效果。"
视频展现了新疆各族青年共同学习、劳动、娱乐的场景,配上欢快的民族音乐和杨雪充满激情的解说,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主题。
"太好了!"艾山赞不绝口,"放到网上去肯定能火。对了,你那个'寻味新疆'的栏目什么时候拍我们村的特色美食?"
"下周三怎么样?"杨雪翻看日程表,"我想重点拍您家的抓饭和古丽妈妈打的馕,再配上咱们合作社的水果,绝对馋哭网友!"
众人哄堂大笑。古丽骄傲地说:"我妈妈打的馕可是全村最好吃的!"
杨雪回乡创业并非一帆风顺。起初,许多乡亲不理解什么是"直播带货",更不相信对着手机说说话就能把东西卖出去。就连她父亲杨建军也曾质疑:"读了那么多书,回来就当个卖货的?"
改变源于一次偶然。杨雪刚回来时,看到邻居家的苹果因为销路不畅烂在地里,心疼不已。她试着在朋友圈发了几条推销信息,没想到反响热烈。后来她干脆开直播,用幽默风趣的方式介绍新疆风土人情和特色农产品,粉丝越来越多,销量也越来越好。
最让杨雪自豪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通过她的努力,让更多乡亲尤其是少数民族群众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现在合作社里有十几位各族青年跟着她学习电商运营,有的已经能独立开直播了。
"寻味新疆"拍摄当天,杨雪特意穿上了哈萨克族的传统服饰。镜头前,她熟练地翻炒着大盘鸡,一旁的古丽则展示着打馕的技巧。
"家人们看这个金黄酥脆的馕,"杨雪对着镜头掰开刚出炉的馕饼,热气腾腾,"配上咱们天山牧场的酸奶,简直是绝配!想要体验正宗新疆味道的,赶紧点击下方链接..."
直播间的订单如雪花般飞来。更让杨雪惊喜的是,许多网友不仅买了产品,还对新疆的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纷纷询问旅游线路和民俗活动。
拍摄结束后,杨雪萌生了一个新想法:"艾山叔叔,我有个提议。咱们村风景这么好,又有这么多特色美食,不如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搞民宿,组织民俗体验活动。"
艾山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现在政策正鼓励乡村振兴,我们可以申请项目资金。"
"我可以负责线上宣传,"杨雪兴奋地说,"把咱们村打造成网红打卡地!"
就这样,在杨雪的建议下,村里开始规划乡村旅游项目。汉族村民腾出闲置房间改造成民宿,维吾尔族家庭开设家访点展示民族歌舞,哈萨克族牧民组织骑马游草原活动...一个多元一体的乡村旅游模式逐渐成形。
二零二五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前夕,杨雪接到了自治区宣传部的邀请,希望她能参与策划一场大型网络直播活动,向全国网友展示新疆的发展成就。
"这是个大舞台,"杨雪在团队会议上说,"我们要让全国人民看到真实的新疆,看到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故事!"
她决定以自己家族三代人的经历为主线,通过直播镜头带网友走访兵团老战士、现代农业园区和新兴电商村,展现新疆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直播当天,七十岁的杨志刚穿上珍藏多年的旧军装,胸前挂满勋章。站在当年开垦的第一块田地前,老人激动地说:"当年这里是一片戈壁,我们用人拉犁,一锹一锹开出了这片良田。现在看到孙子辈用高科技种地,用手机卖货,我这心里啊,比喝了蜜还甜!"
镜头切换到杨建军的现代化农场,无人机正在棉田上空喷洒生物农药。"这是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杨建军指着手机APP上的数据说,"坐在办公室就能知道哪块地需要浇水,需要施肥。这在过去想都不敢想!"
最后,杨雪带着网友来到热闹的乡村旅游村。各族青年正在准备庆祝自治区成立七十周年的文艺表演。舞台上,汉族姑娘跳起维吾尔族舞蹈,哈萨克族小伙弹奏蒙古族马头琴,各族文化交融的场景令人动容。
"这就是我的家乡,"杨雪站在舞台上,身后是载歌载舞的各族青年,眼中闪着泪光,"七十年来,一代代人在这里扎根奋斗,用双手建设美好家园。无论来自哪个民族,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都是新疆这片热土的建设者和守护者!"
直播间的评论区被"大美新疆""民族团结万岁"的留言刷屏,观看人数突破千万。许多网友表示,通过这场直播,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新疆,看到了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画面。
夜深了,庆祝活动仍在继续。杨雪和家人坐在院子里,望着满天繁星。杨志刚抚摸着那把阿不都送的小刀,感慨万千:"老伙计要是能看到今天的新疆,该有多高兴啊。"
杨建军接过话茬:"阿不都叔叔在天之灵一定看到了。您们那一代人种下的团结之树,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了。"
杨雪拿出手机,给爷爷和父亲看直播间里潮水般的祝福留言:"看,全国各地的网友都在为新疆点赞呢!这就是文化润疆的力量,用真心换真心,用交流促理解。"
三代人相视而笑。远处,欢快的音乐声和笑声随风飘来,仿佛在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团结奋进故事。天山脚下的誓言,历经七十载风雨,依然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