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来说,茶已然成为我今生无法割舍的知己。饮了二十年茶,我从它身上获得的益处颇多,不一而足。我之所以要对茶展开联想,只因我是真心热爱它。把茶奉为知己,那就意味着它是拥有生命、饱含人情味的,可能很多人会为此感到疑惑不解,且让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吧。
在安吉白茶还没有引进都昌广泛种植的时候,我喝得最多的当属庐山云雾。云雾也好、白茶也好,还有苏杭的碧螺春和龙井,信阳的毛尖、安徽的猴魁和六安瓜片、峨眉山的雀舌等等,且不论它们的等次怎样,总之它们是属于绿茶大类的。绿茶是最自然、最富有天性的,正如少年时代的我们,始终保持自身的童真。绿茶最富于魅力,花枝招展、形态绰约,但是身子娇弱、毫不耐泡。懂绿茶的人,一般都会选用透明的玻璃杯来泡绿茶,去掉杯盖,冲泡时间则控制得很短,这样能充分展现绿茶的美,同时也能品尝到绿茶最清香的味道。少年是最活跃的,他爱出风头,极爱展现自己,如果得不到大人的称赞,他会感到闷闷不乐。少年又是最渴望自由、最贪玩的,太过于束缚他的自由,整天把他关在家里,只会把他给闷坏。现在的少年被沉重的功课压得苦不堪言,作为补偿,家长又会在生活方面极力满足他们的要求,尽情释放他们的天性,因此,少年的生活正如绿茶的味道:苦而不涩。这样看来,绿茶与少年是不是有那么一点相像?
除去绿茶,我喝得最多的要数铁观音了。铁观音属于乌龙茶类,是半发酵的,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与绿茶相比,乌龙茶既有绿茶的鲜爽,又有红茶的醇厚。因其叶片中间为绿色,叶缘呈红色,故有“绿叶红镶边”之称。 我最近一直在喝红茶,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润。虽说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的茶,但还是会因加工等原因,发酵度并没有达到百分之百。
发酵度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当属黑茶,比如云南普洱熟茶、湖南安化黑茶。普洱茶是在已经制好的晒青绿毛茶上浇上水,再经过发酵制成的。原料粗老,加工时堆积发酵时间较长,使叶色呈暗褐色。是藏、蒙、维吾尔等兄弟民族不可缺少的日常必需品。
如果绿茶类似少年,那么青年,中年还有老年又能用什么茶代表呢?我觉得乌龙茶像青年人,红茶像中年人,黑茶像老年人。
青年介于少年与中年之间,正如乌龙茶介于绿茶与红茶之间,既保有童真,又带有一点成熟的韵味。青年人也想展现自己,但是较之于少年人要含蓄一些,注重展现自身的才华而不是外表,正如铁观音注重展现香气。青年人有理想、有追求,在现实社会中打拼难免会苦会涩,然而青年人又是极其富于浪漫气息的,爱情是他们生活的调味品,因此,细细品味,你会发现青年时代的生活苦涩中还带有些许回甘,这正是乌龙茶的味道。
人到了中年,就缺了少年时的童真,少了青年时敢闯敢拼的劲头。儿女都大了,也不在身边了,夫妻二人各玩各的,久而久之会感到生活单调。于是,他会想起以前的同事和朋友,时不时地和朋友们聚在一起,喝酒玩牌,谈天说地侃人生。 懂得享受生活的人,冲泡红茶时总会添加一些东西,比如现在的年轻人爱喝的奶茶,就是往红茶里添了牛奶或果汁,红茶与牛奶相配会更可口、更营养。从这点来看,中年人似乎与红茶比较相像。
说起孤独,老年人却是最孤独的。且不管他身边有多少亲人,就算满堂儿孙天天围着他转,怕是也不能驱走他内心的孤独。拿我自己来说吧,爷爷去世的那两年,我们几家人轮流陪伴奶奶。很多个夜晚,我起床上厕所,都会发现奶奶坐卧难安久久不能入睡,我内心很难受,倒也明白,无论我们以何种方式陪伴,谁也替代不了爷爷。因此,我觉得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是最孤独的。不过老年人的孤独只会藏在心里,不轻易拿出来给人家看。老年人比中年人更成熟、更坚强,即使寂寞难耐,也不会奢求谁来陪伴自己。当我们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他兴许会用尹继善的“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情”来开导你。据说普洱茶先要放在地窖里,发酵好些年才能拿出来饮用。普洱茶就像是美酒,珍藏了越久越有价值。制作好的普洱茶饼,表面布满了一圈一圈的纹路,宛如古树的年轮,极具沧桑感。那么它的味道呢?大多数的普洱茶品茗高手,都公认无味之味,是普洱茶的最极品。而且普洱茶极其耐泡,找个清静的地方,静下心来饮一壶普洱,就像是与一位睿智的老人家促膝长谈,你会觉得他的智慧总是说不尽道不完的。由此,把黑茶比作老年人是不是挺合适的呢?
除了绿茶之外,对饮茶十分考究的人都会选用上好的紫砂壶冲泡乌龙茶、红茶还有黑茶。这是因为,紫砂壶既不夺茶的香气又无熟汤气,故用以泡茶色香味皆蕴。 而且,紫砂壶能吸收茶汁,使用一段时日能增积“茶锈”,即使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所以在使用茶具方面,我觉得紫砂壶像妻子、母亲和祖母。
当年我一个人远离家乡在外求学,心中难免会感到孤寂。而茶这位挚友自始至终都陪伴着我,从它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所以我觉得,每一种茶都能代表各个年龄段的人。同时,我也从各类茶中找到了自己的追求。写文章,要追求绿茶的“率真”;做学问,要有乌龙茶的“吃苦耐劳”;与朋友交,要借红茶的“慧眼”,找准最适合自己的伙伴;生存于世,要追求黑茶的“甘于寂寞”、“韵味十足”。
文人因茶静心,僧人因茶入定;农人因茶脱贫、商人因茶致富......可见茶于人于事均有诸多益处。却也偶有听闻某些官员与茶商勾结暗搞利益输送,但凡因茶惹上祸事的,大概不是真的爱茶之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