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超国的头像

廖超国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507/03
分享

方与圆 人生永恒的顶级智慧

方圆是中国哲学中独具特色的概念,是中国文化的宝藏。其中蕴含着十分博大而深刻的智慧。无论是我们自古以来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还是古代铜钱外圆内方的独特外形,抑或我们每天吃饭都离不开的一头圆一头方的筷子,都是这种哲学和文化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是原则、是目标。方,是规矩、是底线,是做人之本;圆,是策略、是手段。圆,是通融、是机变,是处世之道。黄炎培先生曾教育儿子:“和诺春风,肃若秋霜,取象于钱,外圆内方”意为做人要像古代的钱币一样,外圆内方,体现了为人之道和处世之道的至高学问和通达智慧。

为人处世,当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外有圆,圆中有方。方圆相济,社会才和谐。圆方相融,个人才愉悦。人生自在方圆中,圆,无棱无角,圆通顺畅,意味着不伤人不害己,在表达善意时,懂得不断调整,适时对应,找到恰当的方式与人相处,与事相应。方,则是有棱有角,有规有矩,象征着有方向有目标,在坚守原则时,明白不过不及,恰到好处,让人既接受又不反感。方圆之中人生顺,方是人生立足、成就自我的旗帜,是人之特色的标杆。圆是适应社会、协调行为的宝典,是人之通顺的诀窍。刚为方,柔为圆,刚柔相济,人生之睿智。理为方,情为圆,情理相融,生命的境界。以不变应万变是方,以万变应不变是圆。方圆的本质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人最高的智慧。

“方”以做事,促事而成,坚守原则和底线。做事要方,方是方正,方是正直,是坚毅,是知时局懂坚守,更是一种做人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原则和节气。“方”以做事,说的是做事要遵守规矩,遵从法则,尊重规律,不可乱来,不可自以为是。中国人常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所为才有所不为”就是这个道理。每个行当都有自己不可逾越的行规,这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也是不可突破的红线。过了就会出问题,就会栽跟头。比如说做官就要绝对遵守清廉的原则,从上任之时起,就要筑牢防微杜渐、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就像曾国藩家训“八不得”中的一条“为官要清,贪不得”一样。如果为官不能遵守清廉的底线,企图以权谋私和权钱交易,就会像当下出事的那些贪官,面对镜头忏悔,守着铁窗“踩缝纫机”。再比如为商要奉行的金科玉律是一个“诚”字。真正的大商人必定是以诚行天下,以诚求发展,绝不会为了一丝蝇头小利行狡诈、欺骗之伎俩而失信于人们。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方绝不是执拗,不是杠精,不是冷漠无情,更不是见谁都竖刺的刺猬。方也有术,方才高明。若方以碍事而不是成事,那方就失去了意义。

汉·恒宽《盐铁论·地广》有云:“古之君子,守道以立名,修身以俟时,不为穷变节,不为贱易志,惟仁之处,惟义之行。”君子立名不僵固,君子修身知进退。

我们熟知的苏东坡,早年也立志做“达则兼善天下”贤士。无奈一生不顺,多遭贬谪,所做事功受限,无不与其“方”之欠方有关。王安石做宰相实施改革时,他站出来反对,写诗讽喻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于是,他受排挤、被打击、遭贬官、逐外放杭州。若干年后,司马光做宰相,全面否定王安石,苏东坡又站出来说,王安石的政策并非一无是处,有些是可取的。于是,又被打击贬到儋州。他自称“黑白太明,难以处众”,他独立思考、个性强、情绪化、率直天真、忧国忧民、嫉恶如仇,遇不平之事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这种性格决定了他一生坎坷,只能成为伟大的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命运。

但被誉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则在官场吃尽苦头后,一改过去高傲自大的毛病,变得“方”而有方。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吐露心声“腹中虽也怀一些不合时宜,却一味浑含,永不发露”。他同样对官场的很多风气深恶痛绝,但是以势所处,求退不能,面上还是要过得去。为达成目标,注重方法,讲究策略。促事求同,少责备,多借力,和而不同。他与左宗棠的交往,更展现了他的谦逊和包容。他在长沙数次与左宗棠深谈,亲自到左家赴宴,他集“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十二字为联,请左宗棠书写,以此表达自己的谦抑之意,最终他与左宗棠重归于好,不再记恨过去的恩怨。以至,在曾国藩去世时,左宗棠以“谋国之忠,知人之明,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不负平生”的挽联,派儿子携400两白银赴丧,表现出了曾国藩随方就圆的高超的处世技巧,为他之所以成事提供了佐证。坊间多年流行“经商要学胡雪岩,为官当学曾国藩”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后世人们对他的称誉。

一根筋,认死理,以方自居,钻牛角尖,事事计较,处处摩擦,往往只会碰得头破血流,一败涂地。只有和而不同,“方”而有方,才是智慧和通达的成功之道。

“圆”以做人,注重分寸,把持善良与宽厚。做人要圆,圆是圆融,圆是圆通,而不是圆滑世故,更不是平庸无能。这里的圆是一种宽厚,是大智若愚;是一种融通,是与人为善。是居高临下、明察秋毫之后,心智的高度健全和成熟。不因洞察别人的弱点而咄咄逼人,不因自己比别人高明盛气凌人,任何时候也不会因坚持自己的个性和主张让人感到压迫和惧怕,任何情况都不会随波逐流,要潜移默化地影响别人而绝不会给人以强加于人的感觉。这需要极高的素质,很高的悟性和技巧,这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相传谭嗣同曾这样评价张之洞。“今之衮衮诸公,尤能力顾大局,不分畛域,又能通权变达,讲求实济者,要惟香帅一人”。他口中这位善用方圆之道的香帅就是张之洞。在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中,论学问、论科考最得意者,莫过于张之洞。可他圆融的处世之法更令人称绝。

张之洞为官公私分明,刚正不阿,但他的为人处世却又很圆融通达。他在山西任巡抚时,泰裕票号的孔老板给张之洞送一万两银子“表示表示”。张之洞断然谢绝。可是没过几天,他因公事又要去找孔老板化缘要银子。原来山西受罂粟之害,部分人群沉迷于鸦片,祸害不断,民不聊生。张之洞决心铲除罂粟,让百姓重新种粮。可是改种需要五万两银子,官府完全无力,根本拿不出救济款。孔老板答应捐款,但是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要张之洞为他的票号题写一块“天下第一诚信票号”的扁牌。二是要捐个候补道台的官衔。张巡抚左右为难。自己对票号一点也不了解,怎么能随便就说它是天下第一诚信票号呢?更何况,他本来就认为捐官为吏治。他心里矛盾至极,不答应,没有钱,而眼下又火急火燎地要钱。可是若答应,又有违自己的行事准则。经过仔细考虑,反复思量,张之洞终于找到了圆满解决问题的办法。他答应题写“天下第一诚信”的牌匾,表明天下第一重要的美德是诚信,但不代表泰裕票号的诚信是天下第一。另外,捐官的风气由来已久,朝廷都规定捐四万两银子可得候补道台,而且,捐官就是挂个空名,并没实权而已。

张之洞满足了孔老板的要求,拿到了五万两的救济款。他底线守住了,原则没有丢,还又两全其美。做事的方法有多种,但他能把事情做得皆大欢喜,是需要手段和艺术。有时候,为了促事以成,圆融灵活一些,不仅方便了别人,也能帮助自己。安人达己是一种高超睿智的处事技巧。

圆不是圆滑世故,是一种考虑周全;是一种灵活变通;是一种圆融相济,一种圆满解决问题的大智慧。

方圆合一,圆方相融,秉持修行和正身。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棱角分明,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毫无原则和底线,也必将众叛亲离。所以,为人处事必须方圆合一,圆方相融,方外有圆,圆内有方,变通行事。要真正懂得,有圆无方则不立,有方无圆则滞泥。商界有巨富,官场有首脑,世外有高人,他们的成功要诀就是把方和圆的智慧结合起来,做到该方则方,该圆则圆,方圆合一,圆方相融。千百年来,“方圆有致”被公认为是最适合中国人做人做事的成功心法,成大事的奥妙正在于方与圆的完美结合。方圆相济也是我们修身立世的准则。

听过一个故事。一家公司的一名员工,因母亲不远千里来看他,想请假去火车站接站。公司是开放式的办公环境,所有员工都在一个敞开型的大办公室里办公。老板路过时,这名员工站起身来,对老板说“老板,今天我母亲来看我,上午我想请半天假去火车站接她”。不料老板想都没想,当着所有人的面说道:“你找其他人接一下吧,公司这么多人,若你也请假他也请假,工作还怎么开展?”该员工默默地坐下,挠着头,心里很不是滋味。

没过多会儿,老板拎着一个礼盒过来,礼盒上还放着一张纸。把礼盒放在那员工的办公桌上,对员工说“你上午抓紧时间把这礼品给客户送过去,地址写在纸上。”员工缓缓地起身,打开纸条,看到上面内容的那一刻,先是一惊,接着露出感激之情。纸上写着“快去接你母亲吧,礼物是送给她老人家的。”员工望着老板离去的背影,不知道该说什么。内心圆润但保持原则,身披铠甲却温柔有度。在冰冷的制度下面有温暖的人情味。懂得关爱员工,员工才会倾尽全力为公司做事,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这也是方圆相融的最好诠释。圆是懂得人情与冷暖,方是坚守原则和底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舞台上成就最好的自己。

方圆之道本质是“度”的艺术。为人没有方,则会软弱可欺,做事不懂圆,则会处处树敌。如果太过方正和太过圆融,都会寸步难行。方与圆的智慧,就像驾驶汽车,需要我们心中有态度,不急不躁;脚下有尺度,可进可退;眼前有准度,不偏不倚;手里有力度,不左不右;脑中有限度,不上不下;做人有韧度,可方可圆。

“方”是人生之基,似人生大厦的四梁八柱,支撑我们堂堂正正的品格;“圆”是处世之策,如同行囊中的锦囊妙计。方圆相济,我们就像握住了一把人生的利剑,可以披荆斩棘,无往不胜。有了四梁八柱支撑,才能确保我们人生的大厦不会倾斜,才能立得更正,耸得更高;有了锦囊妙计的相伴,才能确保我们人生的旅途不走歧路,走得更稳,行得更远。两相融合,就会开启我们高妙的智慧人生。

2025年5月30日

写于南湖之畔水域天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