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窗棂时,我仍在临窗的案头。紫砂壶里升腾的雾霭慢慢将光阴酿成琥珀的颜色。我是李波,笔名澜倾。是一个把时光泡在茶壶里的人,一个抽屉作品的作者。"我就像一片树叶,是不是茶我不知道,可我知道我这片叶子足足在那壶里泡了45年。今天我把壶里的水倒在杯子里,请您品尝,您若品出茶香。我便是茶,若品不出香味,我依然还是那片枯叶......
年轻时写作是爱好、中年时是消遣、老了便是生活中的娱乐,四十五年默默的坚守。我曾形象的比喻,写作的过程:是万个傍晚,千个黎明。夙愿是:走遍中国,写遍中国。四十五年间,完成了三部诗集,两部文集、一部48集剧本小说。
那只紫砂壶是父亲留下的旧物,如今壶壁上凝着厚厚的茶垢,像极了我稿纸上层层叠叠的岁月。四十五个春秋,我把光阴揉碎成文字,投进那把煮沸光阴的壶水里。有人问写作何解?于我而言,是把心跳研成墨,将呼吸折成书笺,在岁月的宣纸上拓印生命的纹路。
抽屉里躺着的六部书稿,原本是沉睡的茶叶。《奔流如歌》里还跃动着改革初年的星火,那些滚烫的句子曾烫穿八十年代的暮色;《翔鸣如歌》借曹孟德的铜雀台作砚,磨出的墨香中具有鲲鹏振翅的回响;《瞻念如歌》则是一把叩问时空的铜尺,丈量着文化自恋与民族崛起的距离。
年轻时做经济管理工作,案头总堆放着文件、报告、报表与印章,只有幽静的深夜才把丈量山河的脚步折成信笺。《美丽的自然人性》,是细仔的沿着原始篝火的光润,遵循历史逻辑,分检出原始人类习性中,包含丰富的善良内容:自然、淳朴、本真、互助、合作、平等、爱心、共享劳动成果。结论是原始善良的人性,推动人类走向地球生物链能力高端。体会到那篝火的光芒,透过久远的时光,正借助于岩画散发出历史的温热。
《走遍中国》的每一页,都浸着寒冷晨露、披着炽热阳光、趟着弥漫的夜雾,清晨,遥望冰封的黑龙江黑河长堤、中午,迈上布达拉宫发烫的石阶、黄昏,丈量帕米尔高原曲折的盘龙古道。《富甲一方》的四十八集故事,是封存在抽屉里的古老电影,胶片上浮动着 1868年的商埠灯火,留洋博士的实业梦与家国愁,通过他身后的三个伯乐,推升他的事业拓展,又通过三段刻骨铭心的爱情,编织成美丽的彩锦,经纬间便是中华民族抗争起身的纹路。
这些年总笑称自己是 "抽屉作者",墨瓶结痂,电脑发烫、稿纸成山,却很少将文字投进邮筒。不是倦怠,而是年轻时我从事的经济管理工作太忙精力有限、无法分身去精雕细琢作品,去投稿发表作品,在发表作品上投入精力甚少。回过头来深思这些作品,感觉就像普洱茶,也需要在时光中慢慢醒茶。直到某天拉开抽屉,看见阳光在纸页上流淌成溪。今天忽然明白了, "走遍中国,写遍中国" 的夙愿,也需要用读者的目光来续水煮茶。
此刻壶中茶已三泡,叶子在玻璃杯中舒展如蝶。您若看见杯底沉着的月光,那是《奔流如歌》里未冷却的热血;若闻到氤氲的山岚,定是《翔鸣如歌》中振翅的风声。在滚滚向前的大潮中《瞻念如歌》这把铜尺显示出前方的距离。在这“如歌”三部曲中,您若品出芬芳,那便是我用半生光阴窨制的春芽。
您的每一次点击,都是向壶中注入的新泉;每一次停留,都是让茶叶舒展的暖光。这抽屉里步行的岁月,终究要等品茶的人来开汤。而我这片叶子,还在等您的舌尖,为我写下最终的判词 —— 是一片枯叶碾作尘,还是一缕茶香绕指柔,全在您眸光流转的刹那。
茶烟扶摇飘渺,黄昏浸染诗行,让这杯中琥珀色的温柔伴您走进绿意萌动的春晨,为您唤醒繁花似锦的春天。
澜倾撰稿于鞍山
2024年10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