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出于好奇,网购了玛丽安娜·诺期的《花朵与探险》。
我本就是个爱花的人,但不曾为了花而探险。这书,对我来说,着实是个不小的诱惑。
收到书,立即打开。书分两册:玛丽安娜·诺期的艺术世界和旅行回忆。书里呈现的是一个极富生命力的神奇而瑰丽的世界。那一幅幅美到窒息的画作,生动诠释了什么是万物有灵,充分展示了人类在面对自然时的深情与震撼。
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奇女子。在那个备受禁锢的时代,敢于不婚,义无反顾去做自己喜欢的事。她的足迹遍布了世界六大洲的16个国家和地区,用画笔记录了900多个物种。
玛丽安娜·诺期惊世骇俗的探险经历,映照出同时代绝大多数女性乏味枯燥的生活。
听从内心的声音,如花朵般绽放,把去看全世界的花朵当作一场探险。像玛丽安娜·诺期这样的人,是这尘世里的珍品。
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花朵。甚至压根就没有去找。
生命本是一场全方位的探险。
这尘世里,不做复制品的人,才有可能完成一场盛大的绽放。
这短短的一生,终要失去,为什么不试试像玛丽安娜·诺期那样活呢。这个念头在我心里闪现的那一刻,《花朵与探险》于人心灵的意义就完成了。
二
儿时,在乡下,最无法拒绝的书就是那种小本的画册。
图文并茂。文字简练。多是黑白色系绘图,也有少数彩色绘图,紧扣文字内容。讲述各种经典故事。一看就入迷。
那时候,乡下很多人家都有那种画册,乡里乡亲相互借着看。借来借去,就分不清哪本是哪家的了,也没谁为此过多在意。不像盐呀苞谷呀等生活必需物资,需得有借有还,数目明晰。
记不清那些画册上的故事了。只记得曾将画册夹在课本里,上课时偷偷看,正看到精彩处,被老师点名回答问题,拼命压住心里瞬间疯长的惊慌,强装镇定拼凑答案。也曾在夜里就着煤油灯的光看,画册里的故事被朦胧闪烁的光照得愈加扑朔迷离,我心随着故事情节而跌宕起伏。总之,只要逮着一本没看过的画册,就一定会迫不及待地看。
后来,那些画册就慢慢地不知去向。被扔到火里化为灰烬?被当作垃圾丢弃?被遗忘在无人的角落蒙上厚厚的尘埃?时代的车轮之下,多少事物都是短暂闪现。所有人被时代裹挟着,连自己的命运都难以掌控,哪能过多关心一本画册的命运呢。
多少人的命运,比一本画册的命运还要令人唏嘘。
我难过的是,我童年里那些看画册的记忆,离我越来越远。我无力阻止。连曾经发生的证据都找不到。就像大雪过处,终究了无痕迹。
三
锁书,就是把书锁起来。类似于有的人把金银财宝锁进保险柜或密室。
祖父就是一个锁书的人。
祖父房间里有一个旧木箱,里面放着《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隋唐英雄传》《聊斋志异》等书。木箱大部分时间都锁着。开锁的钥匙,祖父随身带着。
祖父空闲时就打开锁,从木箱里挑一本读。祖父每次拿着书的时候,像捧着一件精美的瓷器,脸上透着近乎庄严又极其温和的神情。
祖父读后又小心翼翼地放回木箱里,继续锁着。
祖父在村里的小学教书,平日里在家除了爱大声唱歌,就是读书。
对于祖父锁书的行为,年幼的我不太理解。
就是因为祖父将那些书锁在木箱里,我对那些书格外感兴趣。再加上祖父读那些书入迷的样子,让我更加对那些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
有一次,祖父刚打开木箱,一旁的我忍不住说,给我一本读读,可好。那时我大概八九岁吧。祖父撑着木箱盖子的手停了几秒,然后说,你还小,还读不懂这些书,先把课本上的知识学好。我心有不甘,但一时之间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说服祖父,只好点点头,无奈地放弃了。
祖父不食言。在我上小学六年级那年,祖父主动将木箱里的书拿出来一些,让我读。祖父说,要用心读。我说,那是肯定的,接过祖父手里的书,像接住一个散发神秘气息的谜。我慎重又激动地打开其中一本书,谜意飘散在空气里。
祖父补充道,莫折叠书页,莫在上面乱写乱画,小心把水呀油呀弄到书上了,读完了记得还给他。我连连点头。祖父又看了一眼我手上的本,然后转过身,把空了一部分的木箱又锁上了。
我读得格外认真。人就是这样,对于不太容易达成的愿望,在实现后才懂得珍惜。
读完后,我把书还给祖父。
再一次看着祖父把书锁起来的时候,我忽然理解了祖父的这一行为:那个木箱以及里面的每一本书,是祖父在那个贫瘠的年代最宝贵的财富。
受祖父的影响,我对自己所买的每一本书都很爱惜。但我从不把书锁起来。
四
第一次买书,是我在县城上学时。
记得那是二十多年的某个秋天,我揣着攒了好些天的钱,兴冲冲地走到新华书店,买了五本书:《飘》《简爱》《安娜·卡列宁娜》《红与黑》《朱自清散文集》。都是心仪已久的书,终于到手,如获至宝,喜不自胜。
那本《简爱》,我只读了几页就彻底入了迷。差不多也是因为这本书,我对文学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反复读了好几遍,被其非凡的文学魅力深深折服。当时我喜欢这本书的女主人公胜过喜欢文学。也就是说,一部卓越的文学作品一定会深刻揭示复杂的人性,并展现人性之光辉,与读者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影响读者。
老实讲,第一次读《飘》《安娜·卡列宁娜》《红与黑》,并没有完全理解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但确实像着了魔一样,一读就停不下来。或许,是我心里某些若隐若现的表达和书中某些片段形成了对应。读《朱自清散文集》,每每被那般清新隽永又厚重深刻的文字打动,忍不住在心里赞叹。
这五本书,如今被我放在书房一角,替我锁住一段弥漫书香的青春记忆。
五
在县城上学时,读得尤其过瘾的是租来的书。
校门外不远处有几个小店,卖书和文具,也租书。根据租的本数和时间长短收钱,几元到几十元不等。
可租的书主要分为两类,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古龙、金庸的武侠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最受欢迎。我租过《神雕侠侣》《绝代双骄》《碧血剑》《天龙八部》《窗外》《一帘幽梦》等。那几年,这些书同名的电视剧十分流行,因此,租这些书的学生很多。租后交换着读也是常事。
租来的书,从到手的那一刻就进入归还倒计时,得抓紧时间读。在还之前没读完就亏了啊,续租还得花钱,弄丢了也要赔钱。租书的钱,是从本来就不宽裕的生活费里挤出来的。
那些租书的小店,早已消失在时光的深处。连带像我这样的人租书的种种片段。
多年以后,回望那些租书读的日子,分外觉得清甜。
六
午后,拿起新买的赫尔曼·黑塞《精神与爱欲》,正准备读,猛然记起,之前就买了这本书。
连忙到书房里翻找,果然在书架左上角找到了。
巧的是,两本竟还是一模一样的。同一个出版社,同一版次。
第一本,是一年前买的。可能是那段时间买的书比较多,或者是刚好被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还没来得及读,以至于我以为还不曾拥有它。
那就读新买的那一本吧。第一本,用来提示我两点:一,喜欢一本书也是执念的,不管过不久,还是会喜欢。二,只有用心读过的书,才不会遗忘。就像用心爱过的人,不论过多久,也无法遗忘。
七
有一组书,准确地说,是画集,差不多相当于我的药。能令我获得宁静的药。那就是东山魅夷的《青色风景》《白色风景》《橙色风景》。
我将画集放在靠窗边的书架上,一进书房就能看见。
感到烦闷或困惑的时候,只要翻开其中任何一本看看,我整个人就会慢慢地平静下来。那般纯美空灵的画面与干净通透的文字,就是像我这样的人所向往的心灵之境吧,了无尘埃,无限宁静。
文字不能抵达的地方,画能抵达。东山魅夷的每一幅画,都是一首荡涤心灵的诗。静静地看着,无尽的诗意就会在心底弥漫开来。
总有一些书,可以缓解一个人的兵荒马乱,治愈一个人的隐疾与苍凉。
八
特别喜欢王小波的书。
最先读的是他的《黄金时代》。当年一读便发现,此书不同于以往读任何一本书的感受。那样独特的文字,带给我从未有过的读书体验——就像听惯了轻音乐,被一种也原始也野性也理性也感性也犀利也舒缓的乐曲狠狠击中,一时间有点懵,但接着就是发自内心的认同与喜欢。
之后,又读了王小波的《青铜时代》《白银时代》《红拂夜奔》《绿毛水怪》《似水柔情》,以及他与李银河合著的《爱你就像爱生命》。越读越喜欢。
读后感:的确是文学作品里的另类。王小波本身就是个另类。
换言之,王小波的作品,是万里挑一的有趣灵魂对这个尘世的不一样的解读,用他的独门文学秘籍。
九
怎么能不读《诗经》呢。
讲真,我每读一次《诗经》,对《诗经》的喜欢就加深一点。同时,对自己的衰老就感到更无力一点。因为我发现我生命的最接近《诗经》内核的那部分正在加速流逝。
还有什么样的文字,比《诗经》更清新更干净。是的,诗三百,思无邪。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与思绪,本该如此。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很多次,我独自站在旷野里,身边顶着露珠的野草摇曳,心里就自然而然地想起这一句,随即神奇般地屏蔽了尘世的所有喧嚣。“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仿佛那美人依然在旷野里,不来不去。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人活一世,谁不向往如此心灵契合的爱情。没有大起大落,没有刻意渲染,以写实的手法完成最浪漫的写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四季周而复始,时光无情流逝。但有些所在,始终美好如初。比如,这一抹秋天里无与伦比的绝美。更何况,在这绝美风景里,还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那是一个远去的时代。幸有《诗经》留存下来,让像我这样的人,循着诗句,完成一种时空穿越,假装过一过三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把身心都过滤得无邪或接近无邪。至少,可以仰望一下无邪。
毋庸置疑,在这个充斥着浮躁与怪诞的时代,人心更需要《诗经》。
十
有没有可能对一本书一见钟情?我的答案是:有。
一次,与一个朋友在微信上闲聊中,朋友晒出了刚买的约翰·缪尔的《夏日走过山间》一书的图片,我瞬间就动心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封面设计恰巧对应我的审美。就连书名都带给我怀念与向往交织融合的奇妙感觉。
那就不犹豫,立刻网购下单了。毕竟,人活一世,一见钟情的次数屈指可数。对书如此,对人亦如是。得珍惜。
十一
读不进去的书,就不必读了。就像爱不下去的人,就不必爱了。
谁的书房里还没有几本没读的书呢。
买的时候,肯定是有读的欲望的。但这不能保证后来会读,更不能保证读完。所有的“后来”都存在变数。买书时的你和后来的你并不是完全相同的一个人。
读书差不多是你与书的作者交心。读不进去,说明你的心与之找不到契合点,无法融入。不继续读,也是一种明智的放下。
人生短暂,拥有一个相互懂得的人太不容易,遇不到就算了吧。但多的是写到你心里去了的书啊,弄到手,一本一本地慢慢读。
十二
2018年夏天,在北京旅游,特地去了王府井书店。
一层一层地逛。买了几本。主要是享受在书海里虚度时光的感觉。大概相当于爱花的人置身于花海里。
2024年夏天,在南京旅游,特地去了先锋书店。同样地,买了几本书,着重还是享受在书海里慢慢逛的闲适感。
这些年,每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我都会特地去一些书店待上一截子时间。这个习惯,恐怕一辈子也改不了。
十三
去年夏天,参加一次采风活动,带了一本书。
到达采风地点,住进酒店,将书拿出来放在床头柜上。晚上读了几页,困了,就把书放回原处,睡了。
活动结束,返程路上,在动车上,我打算接着读,在随身带的两个包里都没找到,才想起离开酒店时有点匆忙,没把书收进包里。
一路上,我心里空落落的。就像弄丢了一个好朋友一样。
那本书是被服务员丢进了垃圾桶,还是遇到一个也爱读书的人免于被丢弃,我无从得知。大概率会被当作垃圾丢掉吧。毕竟,读书的人,通常都只读自己挑选的书,不喜读书的人更不会多看一眼。
一个人的命运,有时候也像一本书的命运,无法预料,无法改变。
后来买了一本一模一样的,读完了。读的时候总有种淡淡的疏离感。
这疏离感,缘于我对那本弄丢了的书的愧疚感。
十四
一时兴起,网购了一本《苏格拉底的申辩》。
但我想读后能更清醒地认识自己不是一时兴起。
十五
每个读书的人心中都有几本分量极重的书。那是震撼并影响了灵魂的书。
于我而言,截至目前,大致是这些: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陈忠实的《白鹿原》,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加缪的《局外人》,安德烈·纪德的《窄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
我确信,每一次被书震撼之后,我的灵魂就变得更澄澈一些。
有的是年轻时读的,更多的是中年时读的。有些书,年轻时读,不一定读懂了。待到中年,初读或再读,方能懂得,并随之觉醒、开悟。
我永远都渴望我的心与灵魂在读书中受到震撼。因此,我将一直读下去。
十六
阳台的圆桌上,放着刚从快递站拿回来的斯蒂芬·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
书桌旁,一盆蓝雪花开得正好。说不清为什么,每次在读一本新书前,我的心就不由得轻颤,恰似那蓝雪花在风里的轻颤。
每一本未读的新书,都是一个充满张力的诱惑。
十七
这些年,搬了几次家,其中搬书是个累活。
再累也得把每本书都完好无损地从旧居搬到新居。我拥有珍贵所在不多,书是其中之一。
为了避免书可能被粗暴对待,没有找过临时工来搬,每次都是自己动手,分类用纸箱装好,开车运到新居,再一一摆放到新的书架上。
尽管累得精疲力竭,但看到自己设计的书架上摆满了陪伴自己一年又一年的书,心里那种安定感与希望感是任何别的事物都无法替代的。
十八
多年来,习惯了睡前读一会儿书。
睡前不读书的话,慌乱、空茫、失落、忧郁、焦虑都有可能找上我。
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是一件幸福的事。
读着读着,睡意全无了,也是一件幸福的事。那一定是被书给迷住了,进入一种身体与心灵一致清醒的状况,沉浸式地追随书里的世界。
我接受书废了我的觉。我不能接受自己无知地陷入沉睡。
十九
在家里,我最喜欢待的地方是书房。
读书,发呆,冥想,写作。一个人躲进书房里,不理会窗外的尘嚣,只与书在一起,只与那个最真实的自己相处。
那些清晨,阳光从玻璃窗透进来,光影在书架上闪烁,跳跃,像一幅绚烂又宁静的画。我在其间,画意在我心底晕染开来。
某个傍晚,在书房里码字的我抬头望向窗外,但见天边的晚霞正在纵情燃烧,绚烂至极。我忽然觉得,身后所有的书不就是另一种燃烧的光芒,思想的光芒,生命的光芒,大地上的光芒,五彩斑斓,无限美妙。
像我这样的人,在这个尘世里活着,必须有一间书房。
我在书房的飘窗上养了一盆君子兰。也不知君子兰是不是吸了书的墨香和灵气,长得特别旺,开出的花朵分外饱满鲜艳。
二十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我问过自己很多次。
以前我会说出具体的有指向性的答案。现在我的答案是:没有目的。我只是遵循内心某种强烈的指引,去读书。和读一片云、读一场雪、读一座山、读一条河、读一根草、读一只虫没有区别。
书里,从来都有雷霆万钧的力量。读书,就是获取力量的过程。
有一次,我拒绝了一场聚会。当场有人开玩笑说,黎采是不是要急着回家读书,读那么多书干什么啊。
我一笑,回:我是个无用的人,只能做些无用的事,比如读书。
二十一
深夜。从梦中醒来。
眼前一片漆黑。梦里的情形在眼前清晰铺开——
我穿行在一条巷子里。巷子狭窄又昏暗,我急切地前行。走了好久好久,还是看不见巷子的出口。继续前行。终于,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看见巷子的出口。快步走到出口处,停下脚步,前面是一片被雾气笼罩的荒原。像世界的尽头。疾风起,一本书不知从何处被吹到我的脚边,我弯腰拿起来,封面无字,打开一看,里面也全是无字的书页。好一本无字的书。好一个巨大的谜。
一惊,就醒了。
这梦算不算暗示或者隐喻:一切终成空。而一个人所见的尘世,是否就是一本无字的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法。每个人读到的都不一样。
我在黑夜里陷入沉思。
二十二
我越来越静默的原因之一,就是读的书越来越多。
我注定是个将静默进行到底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