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是人间最宝贵的精神,也是人类得以繁衍生息、存续发展的无形力量。因此,千百年来,三者都是人类不懈追求的至高境界。但在“向亲不向理”的现实世俗社会,要真心做到真,真是不容易。而只有初出茅庐的青涩“牛犊”,或许相对容易些,可以“以理求真”。而中年后,或许可以借助善美“与美共真”“为善以真”。
年轻时,烦恼时可以一吐为快,愤怒时可以怒发冲冠,高兴时可以笑逐颜开,兴奋时可以手舞足蹈。对身边人不顾忌、不隐瞒、不设防,想来,就令人羡慕。而那种感觉又是那样的爽快、坦诚、轻松,令人惬意。这是因为当时只不过是“无名小卒”,如果因此受到伤害,大不了是受点“皮外伤”。
随着人们被有形或无形的什么东西吸引,并只为着无形或有形的什么东西向前追逐时,每个人会与越来越多的不同“类”产生交集。有的人为自己的利益颠倒是非,有的人睚眦必报,有的人为不当利益弄虚作假,有的人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等等。面对这些,能说什么?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这些可能会落到自己头上,想必还是要有原则,该坚持的坚持,该放弃的放弃,该推脱到推脱。当然,要注意方式的委婉。而放弃也并非彻底“佛系”,仍可以顺势而为。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人生何处不青山。人生无限,未来仍需继续。
在中年前后,随着职业的稳定与人生经验的积累,人的秉性与风格基本定型,这时选择什么“圈子”非常重要。“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即这个道理。与无是非观念的人无法很难底线原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一个“求真”的人必然应崇尚文化、追求真理、包容豁达,与这样的人才能结伴而行,互学共进,走向更辽阔更平坦处,而绝不去沦为附庸风雅、卖弄风骚或卑因躬屈膝苟且龌龊而有辱斯文。这样的人有风度、有气质、有内涵,由内而外分散着内心的美。能够“与美共真”,即使容颜衰老也遮挡不住一双明眸善睐。他们的世界始终敞亮,他们的内心始终明朗。因此,他们眼中常含的不是泪水,而是清澈、纯粹又坚定的精气神,相信可以“以真育美”“以美哺真”,而不是干瘪灰暗灵魂下的呈现一副空洞与混浊的面容。
世界不能没有善,但是善是最难做到的。要么就默默付出,甘于奉献,不求回报,几十年如一日,或许可以大善立德。要么就只能接受“人善被人欺”的潜规则,忍受被强权霸凌的苦头,成为受伤害的那一个,但相信着可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而在离开职场的耳顺之年,脱离了尔虞我诈的“围城”,卸下对明枪暗箭的防御,回归到纯净的生活,又可以还心灵一片本真。这时,历经世间千帆,不再锱铢必较;淡取三餐,可如赤子之心。一切“真”应以追求万物关系与秩序的和善至善为出发点,这种“为善以真”需要“以真求善”,也能够“以善见真”。
当然,这种善同样不是无原则、无底线的妥协,而是尽力使每个人的基本尊严得到善待,每个人的正当权利得到维护,每个人的积极个性得到彰显。我们该做的即给他们提供一种“真”的环境,使社会生活的各种关系在“善”中得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