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家庭主妇,也不是厨师,甚至连吃货也算不上,谈论这个话题完全是兴致所起,外行也有话要说。
作为地道北方人,我是吃馍长大的。原先感觉馍才称得上是主食,也能吃得更熨帖。但随着单身生活的持续,我现在却对米饭产生好感,隔三差五就得吃一顿,也颇感爽口。按说一个人的口味在而立之年后发生改变也较少见,经过琢磨,悟得了我饮食口味改变的个中原因。
干扑扑的面粉要成为高质量的可口食物,要经过多道工序。简单说来,和(huo)、揉、擀、切、抻后,或蒸、或煮或烙或炸或煎。更别说烘焙糕点的复杂程度。而晶莹剔透的米粒要成为香喷喷的米饭,只需淘尽甚至都有免淘米只需加适量水下锅、盖上盖、开火,便等着就好。
当然,要吃一顿可口的米饭,必须要有下饭菜。正因为这白米成饭时不苛刻别的食材与之搭配,所以我们要在上桌前得准备个菜对冲下这纯粹的白。而这米的好便在这时显现出来,她在咕噜咕噜“熟化”的当口正好使“候饭人”来统筹充分的时间。拌个麻辣豆腐丝也好,拍黄瓜也罢,当然人们更常以西红柿炒鸡蛋来搭档,可以说是标配菜了。其实素油茄子、芹菜豆干也不错,当然能出炉个小炒肉丝、宫保鸡丁更是上品。
此刻,从上面对比中,不难看出焖米饭要比吃面食省时间。假如做面食,即使是最简单的手擀面,双手不停,最短也要半个钟头。米饭二十分钟就好,同时还可以“一心二用”地为自己添上个菜,饱餐一顿。这就是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尤其是城市白领诞生后,那么多吃米饭的人,也成就了外卖盒饭的火爆。还真没见过盒饭主食有面食的,除非叫一份面馆的削面或者拉面外卖。这恐怕是我口味不知不觉中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
有些北方人吃米饭后,胃会有不适感。因为相比面食,米饭难消化。这也是大多数北方人爱吃面食的原因。北方人真得感谢小麦。因为高热量的面食才让北方人摄取足够的能量,从而能够抵御寒冷。相比米饭,面食更耐饿且更适合做干粮。现在已实现了随时都能购得到流水线生产的馍片和压缩饼干,
但原先,北方人是自己烘制或晾制馍片。我小时候就吃妈妈“纯手工制作”的,酥脆解饿,丝毫不差于现在的油炸嘎嘣脆。大饼也比较耐储存。这或许正是先前北方人远走丝路、穿沙漠、走西口途中充饥的最好的食物吧。当然,条件许可的话,所经之处,有酒肆茶馆是再好不过了。即使那样,路上带着些干粮也是有备无患,以备不时之需。而大米未给南方人出行提供食物保障,以米为主食的南方人也不必去刻意留心干粮袋这些鸡毛蒜皮之事。
北方人吃米饭时要注意适量、适温和软筋度等以免伤胃。但大米的特性也造就了南方人精致性的特征。一粒粒晶莹的大米成饭时总会在锅边或勺上粘几粒,或是炒米饭时更是一粒粒自由跳动在炒锅与炒勺之间。这不正对应了南方人那种精明、敢闯敢拼、头脑活络开放的性格吗?之后,南方人启程外出开拓,甚至在连起码的干粮都无法保证的情况下,仍然走南闯北、白手起家。这可能是大米的精致性要求生长于斯的人整个生活细节自带一套精致、光鲜系统以与其适应,或许养育他们的米本已适应他们这种精致的习惯。
米饭天生是快餐,所以,现在走进了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而行人过客们更钟情于那些面食。尤其对北方人来说,那是故乡的食物,是乡思,是儿时的记忆,是妈妈的味道。而各地的面食也迎合广大的食客,越来越成为地方特色风味,如大同刀削面、兰州拉面、四川担担面、东北朝鲜冷面。面馆常年不萧条。即使是在北方的南方人也愿意来一碗面充饥解乏。
现在更多人可能碍于面子,光吃面,不喝汤。其实什么面的味道都在汤中藏着呢。这正养成了北方人豪爽、热血、实在与坦荡的性格。因为无汤,北京炸酱面终是流行不开、武汉热干面也成不了面馆主打产品。
南方蔬菜的种类总体上比北方丰富。北方人总把菜看作只是“配菜”,是锦上添花。有则这顿饭更“正规”,如果没有,卷几根大葱也可以吃出地方小吃的味道。因此,主食——面食总是做的很精致,对南方人来说,北方的花馍堪称一绝。而南方人对吃菜很讲究,不论几菜,都要加一汤。南方的火锅,万菜可涮。菜吃饱了,既解馋,又解饿。
但是,对于北方长大的我,汤终究是饭后“鸡肋”,吃饱饭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