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冀平湖的头像

冀平湖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9/11
分享

追梦的人生

1984年——我出生那一年,中国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小时候的我,不懂什么是改革。反正可以模仿着街门外有“冰棍、雪糕、蛋卷、冰激凌”的吆喝声。若是生病了,就可以吃到一个罐头。后来,还可以向父母要“方”(便面)吃。

那时,父亲在矿上干活,我和母亲都随行,租住在一户院内。父母也带我去过附近的景点。回忆起这些,似乎和今天的时代和社会生活差别不大。那时的照片一直保存着,到现在。但是,毕竟不同于现在的数码电子照。我的人生也在和父母不同的方向发展。

我小学时,在阅读《历史》教材上的“四人帮”这些内容后,心中产生了些疑问,便向父母请教。可能这勾起了父母对此及随后“大包干”的时间和过程的回忆。起初,他们的分歧是究竟是1980年还是1981年,后逐渐还原了“大包干”的过程。

记得母亲说先是生产队内分组“包干”或是分段“包干”,然后是“认开垄(相当于每人’包干’固定的庄稼地块)”,最后才是“包产到户”。之后, “大集体” 分牲畜和农具,我爷爷(大集体时的饲养员)便“下岗”了。这时,时间就不再是他们争论的焦点了。但是,不论爸妈说的是哪一年的什么大事,我都感觉是那么遥远,就像在“听古”(听古时的传说故事)。

我即将初中毕业时,又引起了母亲的思虑。母亲告诉我,改革前,我爸当兵转业到道班,是民兵连长;我一个舅舅家是村代销点,另一个舅舅在县商业宾馆上班。后来改革时,我爸被分流了,我舅被解雇了。一切都平静如初。但是好在有了考大学的政策,因此,她要我好好学习。

如愿,我上了大学。对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农业集体化”又有了些新认识。在母亲的讲解帮助下,我了解到当时由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这一过程。对比我舅差点被饿死的那个年代后,我深切感受到改革使社会和每个家庭都走向现代化。

在进入新时代这十年中,我仍一直在奔跑,在“中国梦”的引领下追寻着“个人梦”。

对喜欢的传统文化,我不轻言放弃。在工作与学习压力下,我会阅读和增长自己的诗词文学知识。一方面,这个过程可以使我心情平复、放松;另一方面,那些作品里的人物、故事、意境也给予我继续向前的勇气与力量。在第三届传统诗词大赛中,我创作了《浣溪沙·寄奥运健儿书怀》并成为种子作品。

我始终没有忘记我大学毕业时未竟的“梦”。2019年冬天再“战”并且通过研究生初试,第二年以线上形式参加了复试。这次线上复试可能将是此生作为考生经历的唯一一次。2021年,在“重庆市第九届研究生征文大赛”中,作品《“诗书”传承文化 “耕读”润泽人心》荣获一等奖。

从2022年开始至今,我先后关注了《青年文摘》《作家文摘》《光明少年》、复旦大学出版社等多个杂志和出版社的公众号。在空闲时间阅读其中的网文后,我会用心地“写”留言。前年起,有越来越多的留言入选为精选留言,我也断断续续收到这些公众号小编赠送的若干杂志和书籍。同时,我坚持写作一些文章,在《青年文学家》公众号发表月度“主题征文”一年有余;在公众号“微万州”、重庆地方志公众号、公众号“柒里茶坊”、“长河副刊”等发表文章若干。

我曾想:至今没到过东南沿海去看看富庶的江浙和繁华的闽粤,以后有机会要去感受水乡风情之美和浓重文教之脉。有时,看到那些成功地活出自我的人,我就想:可能是他们起点高,可能他们也天资聪颖,但是都离不开背后的大平台和个人的后天努力。

沿海为什么有发展优势?是因为地理优势条件,四面环海,加上国家政策红利,造就了沿海人民的开放精神。经过努力,沿海人民便可以看到更广大的世界和人生的多种可能,从而可以尝试、拓展、反思、包容。

目前,我虽然未取得什么大成就,但相信经过一直努力,一定会超越今天的自己。纵使暂时未能实现,我仍将继续努力。努力像不断开放的沿海地区一样,以包容的心态接纳新事物,尝试新可能,拓展新领域!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