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金海的头像

李金海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10/14
分享

归乡

九月末,我带着丝丝秋韵与追寻故地的味道,踏上了回乡的路。车窗外,一片翠绿的山峦与蜿蜒的河流交替闪现,它们像是大地的脉络,记录着岁月的变迁。然而,我的思绪依然沿着奔驰的轨道驰向远方,无暇顾及那一片醉人的绿,和蝶恋花卉的痴迷。脑海中不断闪现的,唯有 “回家”这个词语。我的家,就在那片广袤的华北平原大地上,那里有我童年的时光、和我割舍不下的亲情与乡情。

车子缓缓停靠在邢台东站台上,我的心早已激动得难以自持。沸燃的心情如潮水般在心中翻涌,却不知该如何表达这次归乡的脉动。我步伐稳健地走出车箱,踏入细雨蒙蒙的家乡故地。任由雨滴撒落在我身上,仿佛这就是家乡对我温柔的欢歌与迎接。

我走向车场,与司机攀谈起来。聊家乡的变迁,谈那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林立;谈聊今夕人们收入的变化。在这看似平常的交谈中,犹如浓烈的酒香甜润在我归乡的思想中,治愈了我回家浓烈情感的频发。

终于到家了。我站在曾经年少时的屋檐下,望着那熟悉又略带沧桑的红墙老屋,泪水不由地模糊了自己的双眼,儿时的回忆如潮水般涌上心头,那些曾经在小院里嬉戏玩耍的日子,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度过的欢乐时光,都一一浮现在眼前。我在小院里左看右望,每一个角落都承载着满满的情感。这时,邻居来到门前,热情地招呼道:“金海回来了,你在家待几天。”“是啊。”我回应着,简单的对话却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邻居又说:“我看你写了好多文章,我都一一拜读啦。好像我也跟着你去了你去的那些地方。学习了,也有进步了。”我们相互微笑,那笑容里满是真诚与温暖。就在这时,几位发小走了进来,他们热情地和我握手、谈聊。其中一位发小说道:“这次回来,你呆几天啊?我看你写了好多其他地方的文章。你把咱家乡的变化,和你走出去的思想也写写啊。咱们家乡的民俗民风有多少是华夏文化的发生地,传承传播不就是需要你们文人弘扬嘛!”另一位发小也接过话题:“就是啊,金海。宋璟就是咱们这儿的。在唐朝做宰相,为华夏做了极大地贡献。城里的宋璟大街就是为他铸建的。朱正色是明万历甲戌科进士,历任县令、兵部员外郎、宁夏巡抚、右副都御史,官阶正二品。咱们东边那个朱家营村的,在明代远征西域,治理当地,给老百姓做了多少好事啊。这些历史文化你都可以发挥、发挥,传递出去。”

我微笑着点头答应:“好啊。这几天我把你说的了解下。”几位发小热情地邀请:“走走走,我们边吃饭边聊啊。金海坐车也累。”在饭桌上,我们一边品尝着家乡的美食,一边畅聊家乡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那些历史人物的故事,仿佛让我看到了家乡曾经的辉煌,也让我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发扬和传承家乡文化的责任。

晚间,我走出庭院,漫步在田间。月光洒在大地上,给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远处的邻舍村落,星星点点的灯光闪烁着,仿佛是夜空中的繁星。我不由间就陷入情生脉动地儿时的境界中,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想要与中学时的同学分享这份归乡的喜悦。于是,我给中学时的同学拨去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惊讶的问候和亲切的相约,就在今晚相见。我忘却了疲劳,径直地奔向同学家园。

我们相聚在一起,回忆着中学时代的点点滴滴。那些青涩的岁月,那些纯真的友谊,都在这一刻被重新唤起。不知不觉,已经到了零晨时光,我们相继睡到地铺上。

窗外喜鹊唧唧喳喳地鸣叫着,我被这清丽的声音唤醒,伸展躯体,迅速起床。

吃完饭后,我和同学沿着田间的小路缓慢地行走。脚下的泥土散发着熟悉的气息,路边的野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我们似乎是在寻踪往昔儿时的情景,那些在田间捉蛐蛐、放风筝的日子,是那么的无忧无虑,都在我们俩笑谈中化作追忆。到了村庄边界,一位乡邻对我说:“金海哥,有几个曾是你同学的人,都在你家大门口等你呢。”

回到家门口,一位同学略带调侃地说:“你没在家里睡,跑到马庄村去了。”我简约地说了下情况,就叫同学都进家里坐坐。几位同学都说:“不要坐了。我们带你去‘朱营村’看看。‘朱正色’就是那个村的。”

没多时,我们骑上电动车,向着朱家营村进发。一路上,微风拂过脸颊,带来丝丝凉意。路边的田野里,金黄的稻谷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丰收的喜悦。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朱家营村。

走进村庄,一种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村子里的房屋大多是传统的建筑风格,青砖灰瓦,错落有致。我们来到朱正色的故居前,这座故居虽然历经岁月的洗礼,但依然保存得较为完好。故居的大门紧闭,仿佛在守护着那些尘封的历史。我们绕到故居的侧面,透过窗户向里张望,里面陈列着一些关于朱正色的资料和文物。

一位同学向我介绍道:“朱正色是咱们这儿的骄傲。他在明代远征西域,治理当地,为边疆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不仅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而且还非常关心百姓的疾苦,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听着同学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朱正色当年驰骋疆场的英姿,也感受到了那颗心系百姓的仁爱之心。

这时候,村里来了位老者,问我们是干嘛的?

我们简单地说了下来意。老者明白我们的意思,就直白地说:“我给你们介绍。”

老者边走边说朱正色的历史渊源,把我们带到一块牌匾下,说:“朱正色从偃师县到江陵县做知县,就是当朝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张居正府第江陵县。且以张居易为首的贪官污吏攀附张宰相,结党营私、欺行霸市,设赌场、嫖娼、行浮寄,中饱私囊,弄得江陵县政治空气混浊不堪,州府县一帮官吏极尽巴结奉迎无人敢说、更无人敢管。”

老者语气缓慢地说,朱正色初到江陵上任,便有人怂恿朱正色到张相府去拜府,以谢张相国重用。朱正色一身正气、大义凛然、怒斥众人,一不拜府,二不拜官,三不扰民。三天后,并在衙门口树起一块木牌:“我今不要百姓的,难说来人问我要,问我要者,他不知道我。我,天必知道。”举郡王府平民莫不窃窃私语,到处传说,新任知县不但不要钱,并且,不直连命都不要了。从此全县民众称朱正色为“三不要”知县,王府贵戚,无不奉法律己稍稍违犯!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展现了清官之风。

待老者带我们阅览完朱正色故居后,我们才知晓“他”是朱家营村书记。客气地给我们说:“有什么不清楚的,我没讲到的,欢迎你们再次光临。”

离开朱正色的故居,我们继续在村子里漫步。村子里的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孩子们在巷子里嬉笑玩耍。我们和老人们聊起了朱正色的故事,老人们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他们说,朱正色在西北宁夏担任巡抚时,平定了勃拜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被誉为有“子房之帷幄多筹,仲淹之甲兵夙富”的韬略。然而,他在封赏上的淡泊态度,使得他并未得到应有的荣誉。后来,皇帝认识到他的贡献后,为他在南和县立碑表彰,墓葬规格极高,成为当年全国罕见的礼式。

他们说,朱正色的事迹在村子里代代相传,成为了一种精神的象征,希望我们大力传播。

几位老人指着前方说,在村子的中心,有一座古老的庙宇,供奉着朱正色的神像。来到庙宇,庙宇的建筑风格独特,飞檐斗拱,气势恢宏。走进庙宇,里面香烟袅袅。朱正色的神像庄严肃穆,仿佛在守护着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我们在庙宇里虔诚地拜祭,表达着对朱正色的敬意和缅怀。

从朱家营村回来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朱正色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意识到,家乡不仅仅是我成长的地方,更是一座蕴含着丰富文化宝藏的宝库。而我,作为一名文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将这些文化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家乡的魅力。

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开始深入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走访了许多老人,收集了关于宋璟、朱正色等历史人物的故事,也了解了家乡的民俗民风。我发现,家乡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书写和传承。我来到宋璟大街,这条以宋璟命名的大街,是家乡的一条主干道。街道两旁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我仿佛看到了宋璟当年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的身影。宋璟是唐朝的一代名相,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为唐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成了家乡人民的精神支柱。

我还去了家乡的一些传统村落,那里保存着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的手工艺。在那里,我看到了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听到了民间艺人悠扬的《梨园春》民间小调的歌声。这些传统的文化艺术,是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回归故乡,我在了解家乡历史文化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家乡的面貌焕然一新。现代化的建筑、便捷的交通、丰富的文化生活,让家乡变得更加美丽和宜居。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那些古老的文化和传统。我们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要让家乡的文化之花永远绽放。

是啊!稍后的几日里,我站在田野间,秋日的阳光依然温暖而柔和,望着那金黄的玉米田园和远处叠翠蓬勃的槐柳树,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我知道,我会用我的笔,记录下家乡的点点滴滴,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家乡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家乡的明天也一定会更加美好。

由此,我感悟到这次归乡之旅,让我收获颇丰。它不仅让我重温了儿时的记忆,也让我对家乡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将带着这份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继续前行,为家乡的文化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