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林的头像

李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7/25
分享

七月赶集

七月,暑气正浓,天地间似一口蒸锅,但这样的酷暑也挡不住赶大集的人潮,东宝区子陵镇八角村周六的清晨,便在汗气与人声的交织中苏醒了。

天蒙蒙亮,四里八乡的农户早已赶来。摊位井然有序,农户的脸上笑开了花,紫得发亮的茄子还带着晨露,红得扎眼的辣椒排成火焰般的阵列,金黄的玉米棒子整齐码放,小龙虾在筐里张牙舞爪,李子、梨子、葡萄琳琅满目,仿佛把整个田野的丰饶都搬到了这里。这些沾着泥土清香的时鲜,洋溢着勃勃生机。

镇村干部们在路口疏导交通,在人群中穿梭,他们额上的汗珠和农户们的一样晶莹。“来尝一尝新鲜的梨子!”一位汉子站在摊前,手里托着切好的梨块向过往的人群吆喝着。“两块五一斤,好吃就买。”

我随着人流逛着,人头攒动,走着走着竟然与同伴走散了。

戏台上莺歌燕舞,摇蒲扇的老人跟着轻声哼唱;银行的临时柜台前,为商贩们准备着兑换的零钱;卖老冰棍的老爷爷周围围满了人群,争相拍照、打卡;义工们的剪刀在发丝间游走,剪落一地碎发。送西瓜的义工将红瓤黑籽的西瓜切成小块,递给过往的行人解暑。举着自拍杆的“网红”穿梭其间,将这场市集的烟火气装进方寸屏幕,向远方的看客展示热闹的场景。

“老哥您是本村人吗?”我来到一个稍微僻静点的摊位前和一个摆摊的人闲聊起来。“我是栗溪的,周六在这边,周日到花屋场,到人多的地方卖点土产品。”确实,人们现在信息灵通,自家的农副产品变现也轻松了许多。

我想起四月来时,这村子还是静悄悄的,单位组织党员来开展党日活动,大家参观文化广场,过“红军桥”,驻足红军标语墙,深入红色文化展馆、史料展厅与五星长廊。那些斑驳标语、锈迹文物、老照片及文献资料,生动再现北山游击队的革命历程,让党员们深刻感悟先烈舍生忘死的崇高精神与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之后在抖音里刷到年轻的女书记,她对着镜头说“风里雨里我在八角等你”时,眼里闪着光,不同的时代,铸就着一样的英雄。还有邻村书记在抖音里卖红薯粉条的,都成了“网红书记”,他们为群众搞销售做实事,带领群众致富。这集市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

赶大集成了“雷打不动”的周六惯例。这倒让我想起《亮剑》里的李云龙:一个点子牵动全军。如今这八角大集,也牵动着整个东宝区上上下下,把经济搞得活络起来。

我电话联系上同伴,在墙角处蹲着吃了一碗凉面,此时,城里来的一位阿姨正在买李子,同伴以掩耳不及迅雷之速按下快门,背景墙上的乡村振兴漫画,还有路过的公交车、热闹的集市都定格在他的镜头里。

日头渐高,人们拎着大包小包,有的往回赶,有的刚来,我买了两个地道的黑猪和一些甜玉米棒,打道回府。穿过文昌阁时,我不由得驻足。这座斑驳的老建筑矗立在巷口,与飞檐齐高的树枝在风中轻响,仿佛还在诉说当年书生们焚香祈愿的往事。如今,科举已成云烟,文昌阁成了市集的背景板,这新旧的交错恰似时代的隐喻——一边是向前飞奔的现在,一边是永远定格的历史。这座百年老村,正在七月蒸腾的暑气中焕发新生。这生机不在高楼广厦,在人们额头的汗珠中,在代代相传的市声烟火里。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这绵延不绝的市井之声,正谱写最动人的生活诗篇。我有感而发,填了一首小词:《鹤冲天·八角赶大集》

曦光未透,市集人先堕。

摊列货山满,争鲜货。

豆角青玉嫩,苞金灿、茄圆糯。土蛋蜂浆佐。

汗珠挂颊,湿透布衫怎那?

车轮碾露声喧作。

干部红袖绾,维平和。

更有红人至,声浪沸、忙直播。自拍挑云朵。

日移苔巷,百年再焕烟火。

(首发于2025年7月23日《荆门日报》副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