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左里右邻的头像

左里右邻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16
分享

重游漠河及尔滨

上次去东北是个寒冷的冬天,冰天雪地是最深的印象,滑雪摔倒时的尴尬,同样记忆犹新。

这次去,挑了八月。上海正酷暑高温,借着休假选择逃离,去凉快的地方躲躲。行程确认也就几分钟,在西北青海湖和东北漠河两个地方比选,最后决定去看看和冬天不一样的漠河。网上查询漠河的气温是20-27度,像上海的春天,夏天去春天般的漠河,还可以随时比对冬天的漠河,是不是挺有意思?

短短几天行程,又见尔滨,再见漠河,我终于找到了“北”,找到了记忆里的那群人,找到了一直找去的那所大学。

找“北”的行程趣事

从上海直飞哈尔滨,游玩了一天半,然后乘坐绿皮火车,漫看窗外的东北大粮仓,看累了,躲在K7039次卧铺列车狭小的床上尽情遐想,在一路的火车哐当哐当声中进入“找北”的梦乡。

上次去漠河,更多的是“找雪”、“找极光”,而这次更多的是“找北”、“找记忆”。到漠河,见到最多的,莫过于“北”的元素、“最北”的标签,团队一行人兴致勃勃,最北哨所、最北法庭、最北邮局、最北舞厅,每到一个点,大家下车后第一件事就是排队拍照打卡,团队的孩子们拍照都很利索,在家长指挥下咔嚓咔嚓就拍好了,轮到几位来自西南的老年阿姨拍照时各种姿势轮流上,其他团友只好耐心等待。记得是在北极村景区138界碑处,有一位大叔实在没忍住,对着几位阿姨叫了起来,“你们不用每个人都拍那么多,拍一张集体照最好看啦”,引起笑声一片。

来漠河“找北”,是大家共同的心声,一旦找到了,谁又不想留点纪念呢?在北极村景区,金鸡之冠、北极祈福石、北字长廊、北斗七星桩,我们也都拍照留念了。当我们比约定的时间提前走出景区时,导游问,你们找到了北吗?找到了找到了,语气中还有些得意,导游说“找到了就好,其实那块石头也没什么特别的。”我赶紧问,是哪块石头?呀,就是“我找到了北”那块石头啊,导游这句话,让我肠子都悔青了,在景区走了一大圈,看过很多带“北”的石头,就是没碰到那块叫“我找到了北”的石头。坐在赶往下一个景点的大巴车上,我导航了下景区地图,哎呀,就在我们绕行去上厕所的那条道不远处!错过了,就此错过了!也许这是下一次再来漠河的又一个理由吧。

北极星广场是漠河市中心的重要地标,又称西山广场,位于153个台阶之上的北极星雕塑是漠河市区的标志性建筑。站在雕塑边的台阶上,我背对着漠河城区的那条主干道振兴街拍了一张照片,据说这是漠河的网红打卡点,能感受到这座边陲小城的宁静与独特。

在漠河,以一场人声鼎沸的篝火晚会和绚丽的烟花秀告别了如梦的行程,而最让人震撼的,是北极村那块“身在最北方,心向党中央”的巨幅标语,和团友们一样,我也站在标语前拍了一张照片。尽管无意中错过了那块石头,但我们从未丢失自己的心。在漠河,我找到了北,心中永远的“北”。

知青馆唤醒的记忆

行程中先后去了鄂伦春民族博物馆、漠河非遗文创体验馆、老村知青馆。博物馆和非遗馆让我们看到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传统技艺,参观时我脑海里跳出来的是刚看到不久的迟子建著作《额尔古纳河右岸》,一部反映鄂温克族百年变迁历史的小说。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达斡尔族是我国北方“三少民族”、中国“七小民族”,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鄂温克的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们”,是中国唯一饲养驯鹿的少数民族。可惜,行程中没有去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所在的村居去体验一下少数民族的风情,从场馆讲解员的语气里,我努力找寻迟子建小说中鄂温克族姑娘的神态。

知青的故事,一直在记忆里。小时候,我们村就住进了来自武汉的一家知青,夫妇俩特别好,和我父母一起参加生产队劳动,父亲说没想到他们俩还是干农活的一把好手。读初中时,学校有一名知青女老师,可漂亮了,教英语,我们这些擅长“哑巴英语”的学生没少让她操心,可惜的是没多久她调走了,说是回城里去了。工作后,常听一些老领导、老同事讲述他们在“北大荒”的知青故事,浦东新区周浦镇棋杆村顾家宅还建了一个“知青活动纪念室”。

这次在漠河,终于看到了传说已久的“黑土地”上的知青故事。漠河老村文化园内,有中国最北的知青馆——大兴安岭知青馆,这也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知青馆,全馆展示了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杭州等城市的知识青年在大兴安岭那段“上山下乡”的艰辛历程,安放着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感谢导游,给了我们足够的参观时间,馆里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情、一个故事,都是一种执着的信仰。

“在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5.4万知青踏上了高高的兴安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林海中爬冰卧雪,风餐露宿,战天斗地,用宝贵的青春铸就了‘突破高寒禁区’的大兴安岭精神,为大兴安岭开发和共和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就是知青上山下乡——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迁徙,也因此成为最凝重的话题。也许正是因为它的凝重,才让我们在反思历史后一次次俯身拾起,正是因为它的厚沉,才需要我们守护记忆,永不丢弃。”知青馆前言的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老领导、老同事那一代知青的背影,一个个背影中,我找到了记忆里的那群人,在历史洪流中伴随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哈船院的精神传承

再来哈尔滨,最大的收获,不在中央大街,也不在中华巴洛克,不在松花江大桥,当然也不在太阳岛,而是在这所曾经叫“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的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

记得在船厂工作时,不少同事毕业于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他们的专业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那时就有去哈船院去看看的想法,看看是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塑造了一群专业造船人。

这次,终于如愿。那天从漠河至哈尔滨的火车一到站,我们打车直奔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校非常友好,出租车竟然可以直接开进校区,这个必须点个赞,很多大学的门太难进了。

在校史馆,我们看到了学校不一般的历史。1949年12月16日—1950年2月17日,毛泽东主席访苏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新中国第一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1952年6月23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在中南海怀仁堂小会议室接见陈赓,授命陈赓创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简称哈军工)。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94年4月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强调要发扬哈军工优良传统,紧贴强国强军需要,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再立新功。

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建筑很有特色,校园内多座历史建筑采用明清官式建筑风格,如歇山顶、重檐、斗拱、彩绘等传统元素,青檐碧瓦,庄重典雅。仔细看,学校建筑细节中还有很多军事主题装饰,如屋脊上的啸天虎、垂脊上的骑兵与坦克、舰船等雕塑,象征学校深厚的军工背景与国防使命,这些元素不仅是装饰,更是对老一辈军工精神的传承。

校园里的路名也很有意思,“军工操场”周边4条道路分别以东海、南海、北海、西海命名,反映了学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又寓含工程大学走向世界的理想,也象征工程大学之生机和永恒,其他几条主要道路则以陈赓、世昌、奥列霍夫、郑和命名,“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哈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哈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学校军工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而“郑和路”以中国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走在校园,从校史到校友,从建筑到路名,处处感受这座不一样的大学,也被称为“国防七子”之一、传承哈军工精神的“铁血”大学,一种激情,一种强烈的报国激情油然而生。我特意在学校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的石碑前拍了一张照片,向这所承载特殊使命的大学致敬!

走出校园,思绪还沉浸在海洋的无限浩瀚之中。曾经写过一首《尔滨密码》的诗,再游哈尔滨,我对这座城市的密码有了更深的理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