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还是1993年夏天,我坐轮船从武汉出发,沿长江顺流而下,进黄浦江到十六铺码头,然后坐轮渡跨过黄浦江,到了浦东东昌路码头,然后摸索着去上海船厂报到。
于我而言,对黄浦江最初的印象,是一江两岸、东西有别。一路所见,浦西外滩的万国建筑群已在轮船上的游客惊叹声中刻进记忆,而浦东,那时在建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很耀眼,却有些孤独。
船厂的带教师傅告诉我,过了黄浦江,那才是上海,浦东是乡下。这时,我明白了,我来的不是上海,是浦东,是乡下。
机会常常留给有准备的人,浦东如此,我也如此。得益于浦东开发开放,浦江东岸快速长成为上海的骄傲,被誉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而我,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的传奇故事。
特别喜欢在陆家嘴看黄浦江,它和家乡的那条河挺像,弯弯曲曲,丰水季节浪花飞溅,在岁月的洪流中徘徊,在时光的唠叨中蜿蜒,陆家嘴,比李家湾,弯大,浪急。也喜欢去外滩看黄浦江,江两边的高楼大厦,就像家乡的群山,一山比一山高,转身眺望,浦东的天际线,摩天大楼高耸入云,诉说着时代的传奇,也留下了时代的印记。
这个周末,坐在浦江东岸边,月光灯光交映成辉,江面波光粼粼。在江水起伏中,我随风捞起那些旧时光,有些晃荡,却温馨有加。
因为一首歌,更爱这座城
“浦江东岸晚来秋,今夜特别温柔/临港滴水湖的风,吹散你的忧愁/碧云红枫沾细雨,躲藏着你的回眸/川杨河缓缓流淌的,是倒影的垂柳。”这是歌曲《浦东》的部分歌词,2017年传唱甚广、点赞很多。
因为一首歌,爱上一座城,因为这首歌,更爱是浦东。遇见,是最美的风景。在上海遇见,是最美的浪漫。在浦江东岸遇见,是最美的心动。
还记得那个夜晚,所有的美,聚集于浦江两岸的璀璨。船窗外的浦东在细雨飞扬中显得格外陶醉迷人,江面上的灯光倒影在波浪中若隐若现若有似无,魔都的时尚魅力在浦江东岸一览无余,如梦如幻。音乐响起,歌声里我们仿佛听到了浓郁的浦东元素,这些元素是什么呢?第一位的,当然是现代、时尚、开放、融合,还有呢,浦东是一个有历史传承、有文化底蕴的地方,浦东崇人文、传文脉、敬历史、重保护,陆家嘴的天际线临港的湖,浦东机场的蓝天滨江的吧,碧云的红枫川杨河的水,高桥的古迹新场的街……
特别喜欢简单歌词中一种场景的营造和意境的渲染,那些魔都人耳熟能详的好去处,无疑成为情感的最好表达,何况,全歌中还有一个“放不下的你”,所有的场景都为“主人公”的情绪倾诉提供了无限想象的空间。秋天固然是收获的季节,秋夜虽温柔,尚需微风散忧愁,更因秋叶落,徒增伤,暗应别离之情;机场,更是韩剧琼瑶小说里固有的离别泪奔之地,人潮中,含泪挥手,一步三回头,那又是怎样的一种爱意倾诉。但,离别是为了更好的相聚,所以歌词最后仍“收”在浦东滨江,浦东最美、最欢乐、最能表白挚爱的地方。魔都的极品味道就是这么令人流连忘返,灯未灭,歌未歇,心已动,人已醉,细雨如春,初夏如秋,浦东如此挠心,今夜如此温柔。
时光易逝,沧桑巨变。想想也是,那时的浦东是什么?浦东是江那边,浦东是江那边的田野,浦东是江那边的烂泥渡,浦东是江那边的几间老公房,浦东是江那边的船厂港口粮库,浦东是江那边的隧道三线高庙小火车,浦东是江那边的川沙南汇老县城,浦东是江那边几代人的开发梦想。
今天的浦东又是什么?浦东是江这边,浦东是江这边的塔吊,浦东是江这边的开发热土,浦东是江这边的陆家嘴外高桥,浦东是江这边的碧云国际张江科学城,浦东是江这边的ARJ21C919CR929,浦东是江这边的美丽乡村缤纷社区,浦东是江这边的魔都天际线迪斯尼城堡。岁月经年,浦江两岸的凝视从俯看到仰望,刷屏朋友圈,存满手机卡;青春创业的向往从异地到同城,个性张江男,阳光陆家女。
有一段时间我专注研究过浦东的人文历史,始知浦东是一段海退陆长的博弈历史,是一块名人辈出的神圣土地,是一种江海融汇的人文情怀,是一本值得翻看的现代传奇。其实,爱上这座城,不仅仅因为一首歌,更因为她有大楼林立的高度、快速发展的速度、开放包容的温度,有九旬“超女”鄂梅的时尚与执着,有“最美基层干部”吴慧芳的激情与担当,有全国劳模徐敏的敬业与奉献,有上海工匠李明寿的创新与追求。于是,我们看到,浦东制造呈现更多的智慧和价值,浦东走廊连接更多的企业和产业,浦东湾区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浦东精神彰显出这座城市的迷人风采。
晨曦日落间,爱浦东,爱上海。
满城书香,等你翻开
久居上海,不能不提上海书展。2018年8月19日,一场以“那些年我们读过的傅雷译著”为主题的诵读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举行,我有幸代表主办方致辞,近千名慕名前来的读者一起享受这场视听演交织的盛宴,其情其景记忆犹新。
书香,是一种氛围。上海书展已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阅读乐事、文化盛事,成为我国年度重要图书新品首发地、面向个体读者的阅读风向标。满城书香,不仅在盛夏,更是上海四季不变的旋律,最浓烈的这一章,等你翻开,在时空中穿越。
读书是我的最爱。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而比对着读书更是一件有趣的事。所谓比对着读,就是将题材大致相同或者主题大致类似的书,相互参考着读,比如武打小说比对着读金庸和古龙,言情小说比对着读琼瑶和席绢,知青小说比对着看叶辛的《蹉跎岁月》和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中国游记比对着看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游记》,管理理论比对着看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中西文化比对着看张绥的《中国人的通史》和梁鹤年的《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亚洲历史比对着看阿尔伯特·克雷格的《哈佛极简中国史》和斯图亚特·戈登的《极简亚洲千年史》……读李白的诗不能不读杜甫的诗,背纳兰容若的词不能不想到李煜的词,看杨绛的《走到人生边上》不能不看钱钟书的《写在人生边上》……比对阅读可以拓宽视野、印证时空、增强联想、丰富知识,当然,比对阅读也有“伤脑筋”的事,看完书,常常混淆哪个观点出自哪本书了,有些矛盾的观点还得“费思量”地多方考证。
《大国雄心》、《中国超越》两本书都提到了浦东,《大国雄心》有一段对浦东的描述印象特别深:“上海浦东新区,一幢幢高耸入云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展示了极为现代的城市风光,象征着一种雄心壮志和一个没有极限的世界。” 而《中国超越》在论述中国模式时提到了“浦东模式”,他认为中国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实践理性,实事求是,大胆创新。说到浦东,同样可以比对着看这两本书:《浦东奇迹》、《浦东故事》,两本书书名很有趣,连起来道尽了浦东传奇:浦东奇迹里的浦东故事,浦东故事里的浦东奇迹。
浦江东岸好金秋,书香醇厚似锦绣,只想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或者浦东图书馆里遨游书海,将岁月浓缩在一本书里,让脚步停留在字里行间。翻阅诗书,叩问先贤,在风骚破晓时仰望,在敦煌沙鸣时惊叹,在牡丹亭里倾诉,在唐诗宋词里表白,在笙箫静默中沉思,在温暖的转角处遇见。书里乾坤,风走轻灵,想轻揽明月入怀,在花瓣雨中沉醉,想枕着浦东入梦,徜徉诗书里穿越时空。
读书,其实是读人,读城,读岁月,读懂价值。从围城内处读钱钟书,从武侠金庸读言情琼瑶,从顽主王朔读诺奖莫言。读书,不仅是《相约星期二》,也不仅仅是好奇特斯拉,总有一句打动你,还好我在荧屏又看到了你,笙簫何以默?琴瑟正起时。
于是,始自《诗经》,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仰望屈原,爱国情怀离骚志。也许我们仰慕东坡遗迹天下,也许我们聆听清照婉约如声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天赋怪才郑板桥。岁月如诗如歌,别忘了,有一种诗叫仓央嘉措,有一种词叫纳兰容若。
四季是岁月,也是旅途
春天是一树嫩芽,倔强地期待满季的花香,行走其间,身上充溢着三月的扬州,靓丽,轻盈。春天像是巴黎,埃菲尔铁塔洒下迷人的阳光,温暖了塞纳河,笑了人间;春天又像是外高桥,热情地张开怀抱,迎接世界款款走来,自由的海鸥展翅高飞,引领川流不息的浦东,一起前行。
夏天是一树鸣蝉,叫嚷着烈日下无需安宁,找片荫凉,以手代扇轻舞七月的武汉,热烈,火红。夏天像是佛罗伦萨,植种复兴的文化,吹醒了意大利,唤醒了欧洲;夏天又像是张江,创新的氛围活力四射,不断地将精彩演绎,高科路上的那一树树阳光,一直在倔强的生长。
秋天是一树红枫,挑拣着耕耘者的果实,抬头眺望,天空中倒映十月的西安,古朴,沉稳。秋天像是洛杉矶,好莱坞工厂造就了一个个明星,风靡了荧幕,卷走了票仓;秋天又像是金桥,智造的机会接踵而至,蓝天碧云成了窗外的风景,智荟湖边,半城喧嚣,半城闲适。
冬天是一树白雪,洗净一年奔走的风尘,捧于手心,凝聚成十二月的哈尔滨,厚重,单纯。冬天像是墨尔本,一种时尚无论冷暖,积淀了岁月,读懂了时光;冬天又像是陆家嘴,虽然摩天大楼矗立着冷峻,流动的却是火热的金融血脉,当你漫步环廊,仰望天空,不由自主地滋生一种向上的力量。
旅游和读书一样,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爱好。特别喜欢江南,喜欢她如苏杭般的美丽,喜欢她似沪宁般的繁华,喜欢她恰似绍兴芜湖般的温柔。而西南则是另一种模样,成都是一座诗歌写就的城市,憩身成都,尽情咀嚼山竹,咀嚼罗汉兴衰。空了,一定要去海南,阳光,沙滩,蓝海,椰风,总让人流连忘返。还有,冬季最好到台北去看雨,走在忠孝东路,感受外婆的澎湖湾。
去了西北,就知道中国之大,到了新疆,就知道中国之美,北疆看风景,南疆看风情,一树左公柳看尽历史风范。云巅西藏,日喀则的衣袖,挥起了远山起伏遐想联翩,萨迦寺的围合高墙,围不住旷世经书墙的神奇。边城湘西,如梦般穿越,似烟般萦绕,魅力,我只认湘西,因为,你的矜持,在这儿,无所适从。
行吟四季,字里行间是岁月的积累,也是心路的印迹。我将1993年以来断断续续写过的文章汇总成一本散文集《江边散记:左手浦东右手时光》,特别感谢浦东史志办、感谢裴玉义主任和龙鸿彬部长接续策划编撰浦东史志文化丛书,为留存浦东人文历史、推动浦东人文创作做了一件大好事,也让我的文字有了展示的机会。特别感谢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浦东作家协会主席张坚老师百忙之中通览书稿并给予“隽永,深广,独特”的评价,既是鼓励,更是鞭策。特别感谢国学功底深厚的青年作家李晓慧为本书作序,她是书稿的第一位读者,书序是她在筹备参加全国大赛答辩和课题立项报告的双重压力中完成的,凌晨一点发来的书序,让我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更看到了新时代青年的勤奋与优秀。特别感谢浦东国际交往中心主任戈红梅、专职翻译赵毓琛两位老师将诗集书名翻译成英文,圆了我能更好展示浦东国际化形象的心愿。特别感谢上海船厂原副总经济师葛珺,他及时联系上海广播电视台徐晓老师,为我提供了精彩的封面照片,特别感谢我的博士同学、安徽省高校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合肥工业大学教授陈殿林题写书名,精美的照片和书法,让人赏心悦目。
还要特别感谢文汇出版社,文汇出版社的乐渭琦、周卫民等编辑老师,尤其是乐渭琦老师在编审过程中的认真态度和专业精神,给我留下难忘印象。记得书稿刚交付不久,乐老师在微信中给我发来“大作的文字质量相当高”的简短评语,乐老师是上海作家协会会员,既是资深编辑,也是专业作家,能得到乐老师这样的“大家”的肯定和鼓励,我曾经忐忑的心,说瞬间“心花怒放”并不为过。很庆幸我当时选择了文汇出版社,更庆幸的是遇见了乐渭琦老师。
浦江东岸晚来秋,今夜特别温柔。所有这一切,源于浦东,源于我们在上海。晨曦日落间爱上这座城,因为这座城温暖着我们自己,徜徉诗书里穿越时空,因为诗书里有我们自己,行吟四季读懂岁月,因为日子就是我们自己。
走在时光的记忆里,左手浦东,右手时光。曾经读过一首小诗,记住了这一句“我把最抒情的语言用在这里”。真心期待,读者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