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芳塘的头像

芳塘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8/24
分享

青堤古镇非遗寻踪:目连戏与铁水花火龙的千年吟唱

 “悠悠岁月酒,滴滴沱牌情……”这句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广告词再次回响在耳畔。全国名酒沱牌酒,它的产地便是四川射洪。炎夏,随朋友来到了射洪沱牌镇。当我伫立在青堤古渡黄葛树树荫下,欣赏着涪江秀丽的风景时,对射洪再次心生好感。

原来,射洪不仅仅是陈子昂故里,诗酒之乡,竟然还隐藏着一座千年古镇——青堤古镇,这里有目连救母的故事。离绵阳不过2小时车程。

青堤古镇,原名“绮川渡”。梁元帝时更名为“清平渡”。后隋灭唐兴,唐王追封高僧目连之母刘氏四娘为“青堤夫人”,从此古镇才定名为“青堤渡”,并沿用至今。

“青堤渡”从唐朝兴起,曾是川中盐运的枢纽,水运四通八达,客栈酒楼,茶舍烟馆临江而建,荣极一时。后来随着陆运公路的修建,水路逐渐废弃,繁华落幕。

此行十分荣幸,随行的有射洪文化大咖马老师和刘老师,还有青堤铁水花火龙第五代传人李绍先大哥。说起青堤的兴衰过往,他们表情落寞。李大哥介绍说,现在青堤古镇被沱牌镇合并,将会打造诗酒文化胜地,以前的热闹景象不久的将来还会重现。

一行五人跟随李大哥矫健的步伐前行。七月的日头确实毒辣,我们戴着遮阳帽,来到位于古镇街头的青堤菜刀非遗工坊。一个明清时期的四合院,岁月在墙壁留下斑驳的痕迹。一棵古态盎然的黄葛树映入眼帘:悬根露爪,蜿蜒交错,走近一看悬挂的铭牌,树龄竟有210年,又俗称黄桷树,属大叶榕系。

进入工坊,土灶火炉里似乎还有灰烬的余温,巨型的铁砧静静地躺在角落,旧式风车,手工锻造打磨器,铁质刀具,一派暗黑工业风,俨然一个小型兵工厂。最奇的是墙角一处幽深的暗井,李大哥说手工打好的刀具放在这井水里可以防止生锈,每一把青堤菜刀都要经过12道工序的锤炼。我暗自惊讶。阳光透过窗棱射进屋里,恍惚中,我似乎看见匠人们正在以“削铁如泥,切纸如风”的绝技,叮叮当当,打造一把把锋利的菜刀。

从工坊出来,走在青石板路上,两边是老青瓦街房,屋檐挂着金灿灿的苞谷棒,颓败的木门前立着石对窝,一只黄色狸猫正躲在阴凉处探头探脑。从木门一角望进去,屋的尽头是通向二楼的木楼梯,古朴又大气。古街住的都是当地居民,没有丝毫商业气息。

步行不到十分钟,李大哥指着一套新建的小楼房自嘲道:“这是我家的江景房。”众人笑着穿过一个古旧的门楼,来到风景旖旎的涪江古渡口。果真别有一番气候,清凉顿生:一片青翠的菜园子,丝瓜花正吐着金黄色的花蕊,几棵遒劲的黄葛树,枝丫密集,绿叶丛生。沿着渡口布满青苔的石阶,踩着细碎的光影,我们轻慢而行。

来到一处凉亭,只见亭内镌刻“义渡”二字,苍劲洒脱。原来这是义渡碑,乃民间富豪捐资兴建,供行人免费渡江过河,体现了古代社会慈善互助的理念,彰显了捐赠者高尚的社会责任感和优良品德。

坐在亭内小憩,涪江风抚过宽大的黄葛树叶,漾在我脸上,清凉惬意。想着“绮川渡”、“清平渡”、“青堤渡”这些美妙的名字,又是凭添一份凉意。

有一条树影婆娑的古石梯通向河边的渡口,奈何江边木屋里传来群狗狂吠声,众人不得向前。半途折回。

“走,去目连寺。”儒雅和善的马老师提醒道,这是我们此行的重要目的。穿过青堤上街,走下渡口石梯,举目望去,目连寺已经在不远的山坡上赫然显现。

拾阶而上,鱼贯而入,我们来到了目连寺门口,有碑文告知,这其实是目连的母亲青堤夫人刘氏四娘的墓。目连是唐朝著名高僧,为佛教人物,释迦十大弟子之一,即地藏菩萨。墓碑右侧可见一地藏菩萨屹立,据说地藏菩萨一般是坐塑像,因为是自己的母亲之墓,才塑成立像,以示谦卑孝道。

“目连救母”的精彩故事,千百年来在青堤一代代地传颂着。这个关于孝道的故事感动着历朝历代的中国人,且编成戏剧将目连精神发扬传承,以此为题材的“目连戏”应运而生。

这是一种源于佛教故事的古老戏曲形式,传递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的传统美德,在表演形式上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艺术手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射洪目连戏荣登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佛说盂兰盆经》讲的就是目连救母的民间传说故事。佛祖被目连孝心所动,为他指了一条救度的路,要他每年七月十五僧自恣日这天举办盂兰盆会,以美食衣物供养十方僧众,借助十方僧众的神力,方能救助母亲并超度天界。所以,佛寺每年这天都有盂兰盆会。

闭眼浮想,莽莽天际,目连身着僧帽袈裟,与黑袍素服的母亲泪眼执手相看,水袖颤抖,悲戚吟唱,不觉悲从中来,唏嘘不已……

登上庙宇,庭院里树木葳蕤,花草静美,浅紫色三角梅开得热烈。飞檐斗壁在阳光下熠熠生辉,画栋雕梁间尽显匠心独运。顶顶庙大雄宝殿内,香火袅袅;目连及母亲青堤夫人彩塑灵动传神,供世人膜拜。院子一隅,有僧人忙碌的身影,那是他们的厨房,清香飘逸。

庆云山巅,一阵松风拂过,屋檐小兽铃铛清脆作响,登时,古树蝉鸣如合唱般铺天盖地袭来,正所谓:蝉鸣山更幽。俯瞰涪江,江水在此回旋,江面变得无比开阔,滩涂绿洲尽收眼底。这里依山傍水,风光无限,青堤夫人有福啊。

涪江对岸房舍如星棋罗布,往前便是杜甫去过的洋溪镇东山寺,再溯流而上,便是金华镇,那里有陈子昂读书台。杜大诗人当时追寻陈子昂的足迹游历,同样的怀才不遇,两个天真诗人在此隔空吟唱,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后又去参观了青堤铁水花火龙陈列室。

青堤铁水花火龙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光绪《射洪县志》记载的“放花”习俗:以熔炼至1300℃以上的铁水经击打形成烂漫的火树银花,舞龙者在铁水火花中完成腾跃、穿行等高难度动作。表演融汇了冶铁工艺、舞龙技艺和传统器乐三大要素,形成"铁水似流星赶月,龙身若长虹贯日"的视觉效果。

铁水花火龙表演一般在重大节日,祈求老天爷降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孝行天下。照亮平凡的生活,娱神也娱己。

有幸目睹了制作铁水花火龙的道具,冶炼铁水的泥桶,蜿蜒的花火龙,李大哥一一介绍,说舞龙者要赤膊上阵,我问他:“高温的铁水沾在皮肤上是什么感觉啊?”“就像被蚂蚁唊了的感觉。”他不以为然道。高手在民间,不由得向他投去崇敬的目光。

发掘和传承非遗文化,是探访古镇的一个生动的理由。以第一视角写下探索的旅程,写下沿途的所见所闻,让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被看见,这又是我赋予自己的有意义的旅行方式。

回程的轿车在公路疾驰。望着车窗外渐渐模糊的风景,古渡那一棵棵遮天蔽日的黄葛树,那一级级满覆青苔逶迤而下的石梯,那成百上千个拴船的石孔印记,青堤古镇昔日的荣光在我瞳孔深处逐一闪现。

古镇非遗寻踪,从青堤菜刀的错综光影中,目连戏与铁水花火龙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深情吟唱。

子昂故里,诗酒之乡,青堤古镇,我终究还会来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