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芳塘的头像

芳塘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508/24
分享

《暮色将尽》|好好地成长与变老,来自独身女性的坦率心声

正如戴安娜.阿西尔所说:“现在有这么多关于保持青春的书,还有更多描绘、分享有关生育的复杂和艰辛,但有关凋零的记录却不多见,而我正行走在这一凋零的路程中,为什么我不来记录?”于是有了《暮色将尽》这本自传体小说。作者作为一位近90岁的独身女性,能将她的人生感悟记录下来,特别是对于人生凋零的想法,真是难能可贵的。

“不论每个个体和自我如何渺小,他、她、它都是生命用来表达自我的载体,透过这样的表达,为世界留下某种贡献。”

短短七万多字,探讨了变老与死亡、爱情与性、宗教、和年轻人相处、兴趣爱好、阅读和写作、后悔和遗憾等话题。透过她辛辣幽默的文字,我们总能看到惊喜:一针见血又常常让人会心一笑,貌似絮叨却全无废话,有一种英国人特有的略带自嘲的清醒。这本自传体小说荣获英国科斯塔传记奖。

戴安娜承袭了家族的长寿基因,终年101岁。对于死亡的感受,她是否真如自己所承诺的“到时候我一定会想办法告诉你们”?字里行间,可见老人的幽默可爱,坦诚洒脱。

1、“如果有男人想娶我,我的感受是不屑。”

戴安娜一生未婚,也没有孩子。她在书中写到,自己从四五岁开始恋爱,爱情、艳遇伴随一生,直到将近七十岁她最后一个恋人因心脏病发作而亡,才进入性的消退期。她说:“尽管年轻时经历了这么多浪漫爱情的风风雨雨,到现在我才意识到自己最合适的角色显然是做第三者。”

读到这里,惊觉震撼三观,却也感受到她诙谐调侃的语调下透露出的坦率和无奈。

黑塞说:“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来看待的,作为一名清醒的读者,不是对书中的观点全盘接收,而是应该批判地继承。阅读不同于短视频最重要之处就是可以让人深入地思考,让你悄悄地成为自己,而不是人云亦云。

戴安娜年轻的时候有过浪漫的爱情,也曾幻想能够走进婚姻,生养可爱的孩子。但是,命运给她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因为种种原因,终究未能如愿,却从此过上了单身贵族的生活。期间有男士向她求婚,她却再也没有勇气走进婚姻,甚至感到不屑。

她认为,“相较于年轻男性,性湮没年轻女性的情况更甚,因为性对她们的消耗远多于男性”。“女人的自我常常泯灭于性活动之中,很多人到了中年以后才慢慢找到性以外的自我存在,有些人永远都找不到”……

她在书中坦率地提起常人避而不谈的话题:开放式关系、衰老带来的性欲减退。这些话,貌似肆无忌惮,实则是在痛彻心扉的经历后,经过严肃思考而产生的真诚的感悟。有一定生活积淀的人,很难不被她打动,因而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

2、“我的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毛姆《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男主斯特里克兰德,在40岁离开生活的舒适区,去苦苦追寻自己的梦想和自由。

而戴安娜从事了一辈子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发掘了许多有天分、会幻想的作家,步入暮年后,她发现了自己还有写作的技能,于是投入和沉浸其中。她说,“我的一生中,从未像现在这样舒服地、长久地享受过自己。”

当人们因为30岁没有存款而焦虑,40岁没升职就恐慌,50岁延迟退休而抱怨时,我们是否可以停下来问问自己:到底是什么限制了我们的人生?是年龄吗?不是,是我们以为的“太晚”。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就是今天。”衰老,反而是一种新的开始。回望过去容易陷入抑郁,展望未来容易陷入焦虑,把握当下,其实就是最平和的开端。

戴安娜并不回避老去带来的现实:性欲的消失,体力的下降,甚至对很多事情提不起兴趣的无力感。这些变化似乎是所有人都不愿直面的“衰退”。但她却说:“这些变化让我发现了新的生活方式。”

目前,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提高到78岁,英国人均预期寿命是86岁,戴安娜工作到76岁才退休,退休后又不断开发自己的新能力和兴趣爱好,她的人生在不断开发的新领域中,慢慢成长与变老,在有涯的生命中去遇见更完美的自己。


3、大部分人害怕死亡,却又鲜少珍惜生命。

戴安娜写下穿梭于伦敦与小城之间、照顾90多岁母亲的细节。她的母亲在晚年的最后一段旅程中,走到尽头仍然保持尊严,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侥幸。她让读者反思如何规划自己的老年,如何为自己和亲人做好准备。

这让我想起现实生活中无数老人的终点——在医院孤独离世,或是在养老院凄凉过世,或被昂贵的医疗护理成本压垮家庭。如何有尊严地死去,琼瑶化作浪漫的雪花翩然而逝,三毛的自缢,海子的卧轨,为何不能正常地离开人世间?就为了不留痛苦在人间吗?

戴安娜说把死亡想象成一次习惯性的入眠,张开双臂,床变成了一艘飘向黑暗之海的小舟。这是她喜欢的意象。

如何养老,是居家养老,养老院养老,还是抱团养老,这是步入老龄化社会的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面临死亡,这也是每一个人可以提前思考的问题。

身边有朋友提前写好了遗嘱和遗书;还有器官捐赠,生前追悼会,这何尝不是对死亡所做的提前安排。

我有阵子特别关注生死问题,而朋友却说,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孩子还小,我还要好好地活着,退休后还要好好享受生活呢。或许她是对的,过好每一天,不要过多地去精神内耗自己。

不要害怕死亡,而要珍惜生命。比如把握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如伍尔芙所说,去旅游,去阅读,去写作,把思维的长线沉沉地掉入街角。而不仅仅是围桌打麻将,在小区跳广场舞。当然,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理性和洒脱地看待衰老和死亡,让自己好好地成长,也让自己优雅地变老。


戴安娜76岁退休,89岁动笔,写到101岁。这不是奇迹,这是选择。

加缪说:“只要我还一直读书,我就能够一直理解自己的痛苦,一直与自己的无知,狭隘,偏见,阴暗,见招拆招。”所以,读书吧,为的是不让自己陷入无知和狭隘的沼泽,不让自己在红尘俗世中随波逐流。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