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说:“街头巷尾,小摊小贩,油条豆浆,烧饼馄饨,这些都是人间烟火。早晨起来,排队买早点,看炸油条的师傅用长筷子翻动油锅里的面条,听卖豆浆的吆喝声,这就是生活。”
周末,骑着自行车去取快递。我是特意骑车的,我想穿过社区,去街角的集市溜达一圈。各种人,各种蔬菜瓜果甚至花卉,都齐齐的站成一条长队。说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每每路过,总被这种氛围莫名感动。所谓寻常时日,尘世烟火莫过如此吧?
梁实秋说:“寻常人家的炊烟,街边小贩的吆喝,都是最动人的市井画卷。”
这个季节,蔬菜种类非常丰富。青椒、茄子、苦瓜、豆角、西红柿……应有尽有。郊区的老农将吃不完的蔬菜,在傍晚时分摆在集市路边兜售。出门溜湾散步的人,返回时,必是人手一份。或水果,或蔬菜。这样何乐而不为呢!顺带的事,身体得到锻炼,第二天的菜也买了,最主要的是新鲜。
我喜欢这些摊位上的蔬菜,像母亲种的那种。有的摊位上只有少少几种菜,但也用稻草扎的整整齐齐端端正正。一个下午或许只卖上几元钱,但是卖家个个淡定而满足。她们你吆我喝,隔着摊位谈笑风生。从她们身边走过,心生由衷的敬意,要有多么强大的内心,才能把苦逼的日子过得如此无畏和风轻云淡。
想起一句话:如果你不觉得生活苦,生活便拿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有时候,我会和她们聊几句天,有时候,我会指着摊位上还剩的不多的蔬菜,说:都给我装上吧,卖完你好早点回家。集上小摊的水果也特别好。今年雨水多,瓜果个头大,颜色和口感简直没的说。杏子、桃子、李子,一筐筐、一篮篮,鲜艳欲滴,竟然有小时候在老家吃桃子的味道。
顺着集市慢悠悠骑着车子,物品琳琅满目,眼睛转不过来。忽见一车玉米棒子,有的玉米被剥开半截,露出白白的玉米粒儿。我都已走过,却又转身回来,买了一袋。返回到小区时,顺路还买了丝瓜。最近蔬菜多而时令,做饭的热情便被一次次点燃。从视频上学的丝瓜蛋汤,做得自己都忍不住要多喝一碗。将丝瓜打皮,切成滚刀块,放少许食盐浸泡十分钟备用。将鸡蛋用油煎成两面金黄,铲出切成小块。然后,将浸泡的丝瓜沥干水分倒入热油锅翻炒断生,再将鸡蛋块倒入锅内和丝瓜一起翻炒,倒入热水,加少许食盐,枸杞,一把小香葱。出锅。不用加别的调料,简直鲜香无比,色香味俱全。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不知从何时,就没有这样的赶集经历了。儿时跟着母亲,去集上卖粮食,然后买点生活用品,偶尔还能买两只鸡架解解馋的场景一一浮现在眼前。
十八岁时从乡村走出,惊异于外面世界的陌生与广大,在懵懵懂懂、跌跌撞撞的行走中,也渐渐褪去了对世界的神秘感与最初的惊恐不安。见过大海的辽阔及怒涛席卷,见过北方白杨林夏日沙沙作响的绿叶与严冬中的劲干指天,明白所历万般,意义皆须由我自己赋予。我也常常返回家乡,到村旁的河堤上走一走,到朱王庄集上遛一遛,看到山川河流还在原来的地方,集上的老街人头湍动,依然向我呈现她单纯的真实以及未曾发现的深刻。刹那间,我突然领悟家乡在灵魂和想象力之间跃然而出。
数十年行走在他乡,履迹弯弯直直,脚印浅浅深深,在不断的回望中,试图从旧风景中重获某种启示。其实,能记住的人、事、风景时时都在改变,而大量的碎片被四季的风带走,带到不可知之地,不留存任何痕迹。用文字挽住少得可怜的过往,说与流溪、秋桂及昨去今来的云。
10余年中,我不断往返故乡和他乡。有时,站在自家的庭院中仰望星空,听门前池塘溪流淙淙,关于故乡和游子的文字被频频触发,旧事也一次次复活。生活从不始终温柔以待,也不会永远吝啬馈赠。它像一本跌宕起伏的故事书,每一页都藏着意想不到的情节。那些被泪水浸湿的夜晚,那些遗憾到难以释怀的瞬间,都在岁月里留下深浅不一的印记。
我们都有过求而不得的时刻,在某个转角与珍视的人走散,在某件事上拼尽全力却依然事与愿违。就像深秋的落叶,无论怎样挣扎,都无法再回到枝头。那些失去的美好、错过的机遇,仿佛是命运开的玩笑,让我们在黑暗中徘徊,满心都是怅然。
但请别忘记,生活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总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填补生命的缺口。失去的人和事也许会让你明白怎样去珍惜,错过的机会或许会带来更适合的契机。就像暗夜之后必有黎明,暴雨过后终现彩虹。曾经以为永远失去的,可能会化作另一种形式,悄然回到身边。
或许是一次偶然的相遇,或许是某个顿悟的瞬间,那些曾以为永远消失的,以全新的姿态出现在生活里。它们不再是曾经的模样,却同样能带来温暖与惊喜。所以,不必为失去而长久悲伤,也无需为错过而耿耿于怀,时光终会给出答案,让所有的遗憾都变成另一种圆满。
生活就是这样吧?忽而诗和远方,忽而囿于厨房,不管山河湖海,都是因为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