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天,是燕子衔来的。
春回二三月间,微风拂面,如毛的细雨无声地洒落,那些聪明伶俐的小燕子便从南方飞来,融入这无比隽妙的春景之中。它们带着剪刀般的尾巴,在微风细雨中穿梭,或在阳光普照时斜飞于辽阔无垠的天空之上。时而“唧”的一声,已从麦田上飞至杨树下。
乌黑羽毛的小燕子轻掠原野,剪尾与翅尖勾勒出春意盎然。在“燕子归来寻旧垒”的期盼里,漂泊游子凝视这空中精灵,蓦然惊觉那剪不断的乡愁正随波起伏,如烟萦绕。
清晨,燕子在老屋的上空穿梭翻飞。它们时而贴着金灿灿的小菜园低低滑翔,翅膀几乎要触碰到那一片片摇曳的碧绿。时而又直冲天空,在湛蓝的天幕下划出优美的弧线。它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与春风对话,与白云嬉戏,又像是在向乡亲们诉说着一路迁徙的见闻。
牛毛般的雨滴打在瓦片上的声音渐渐小了,屋檐下泥筑的燕巢里有了些许动静,燕巢里传来窸窣的声响,这应该是燕子在翻动所孵的卵,我查阅资料发现,燕子每年要繁殖两窝。从时间上推算,这应该是第一窝小燕,而且在孵育小燕的过程中是雌雄燕子交替孵育。雨声渐停,住在屋檐下的燕子开始在天空中低飞,听家里面的长辈们讲,这是燕子在觅食,而且燕子低飞说明还要下雨。
村里老人说燕子每年都会回到它前一年筑巢的地方重新开始新一年的生活,而且绝对不会走错,还有就是燕子绝对不会飞进仇人家的门。最开始我并不是特别相信,但是后面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这种现象好像真的存在。但我想,燕子与人之间应该不存在所谓的仇恨,确切地说燕子是在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而人们口中的仇人家门,应该是赋予了更多人的感情色彩在里面。回归,这应该是我们常说的一种遇见,人与人之间的遇见是需要缘分的,而人与物之间也是有因缘的。
年复一年,燕子会凭着自己最初的记忆,再次回到那个托付往昔记忆和情感的地方,开始新一轮的繁衍生息,我想牵绊它们内心的那条绳索应该是存在于故乡与他乡之间的浓浓情感,在默默地坚守中演绎着最后的别离。
屋檐下,燕巢未干的巢泥还残留着春夏之交的味道,那是季节的馈赠,是脚下这片土地给人心的滋润,小燕们期盼着觅食的父母早点带着“丰收的喜悦”回家,那一双双望向远方的眼睛,充满了对希望和未来的坚定。
此刻,我仿佛理解到了那些漂泊游子内心的情思,故乡是心中的一条线,一抹揩不掉的色彩,无论何时,当从口中提起时,内心都会不自觉地一震。那时,游子和燕子应该是一样的心态,它们的心里应该流动着那一种熟悉的故乡气息。
少小离家读书后,我仿佛一只离开巢穴的燕子,尽管我学会了独立生活和处理问题,但内心深处依然对母亲有着深深的依赖。我害怕做决定,害怕孤独,害怕那些未知不可控的事物。每当这时,我就像个无助的燕子一样在寻找屋檐的庇护。
来到江南读书,无疑是我人生中做出的最为坚定的选择之一。刚到大学校园的那段时期,我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同时也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我每日与新知识、新人物相遇,产生着深刻的连接与碰撞。在开学之初,我曾因跟不上城里学生的节奏而倍感挣扎,然而,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与鼓励又让我激动不已。在这里,我结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也见识了一些虚伪的面孔。但无论如何,这些经历都成为了我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财富。它们让我学会了反思,让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这些经历本身并无对错之分,就像家乡的燕子,无论是归来还是离去,都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来上学时,母亲曾深情地告诉我:“你要像小燕子一样飞出去,终究是要飞出去的。”燕子还会再来吗?这个问题困扰着许多像我一样的游子。周围的朋友们纷纷表示无法再回到那个出生的小村庄,而我也同样没有答案。或许,故乡的意义就在于那份无法回去的牵挂。然而,只有勇敢地走出去,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份意义的存在。
未来与远方,是燕子给人间带来的寓意,也是无数人在故乡与远方之间来回奔波的意义之所在。穿梭的人们像是大雁,又像是巢中嗷嗷待哺的小燕,在四季的轮回中,在远方和田野里,细细描摹着那些超越时代的情节,点燃心中那一盏心向故土的灯。
老屋前,巢中小燕的嘀咕声传到了我的耳畔,在“穿堂风”的轻拂下,心中的情感不断荡漾,不停交织,一遍一遍在清晰中朦胧,在朦胧中清晰。我逐渐意识到,所有的生命都是一盏灯,不仅让发光体本身灿烂,更重要的是能互相辉映,让生命充满神奇的力量!我们也一样,所有心中的灯最后都会照亮回乡的路,而且所有的生命最终都会走向内心的皈依—故乡。
不远处,一群燕子忙碌着,衔来故乡的春天,它们筑巢的执着、喂食的温情,曾是村庄最灵动的风景。如今钢筋混凝土取代了草泥屋檐,高楼大厦让燕子无处安家,空荡的村庄只剩记忆中的呢喃。那份乡愁,像一根细刺扎在心上—我们还能否找回燕归时节的温暖?"
多年不在家,不知道燕子是否年年如约而至。它们会不会还是儿时的那几只呢?这个问题让我感到一丝好奇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