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扎根的蔓藤,攀着记忆的土墙,长出了青苔与故事。当我写下一行文字,就像飞溅的铁花,在笔尖落下一粒种子,纸页间便有一个新的春天。 -题记
曾经,铁匠铺是村庄的热闹所在。
农忙前,镇上铁匠下乡,在村中搭建简易的铁匠铺,乡亲们纷纷拿着自家的农具来修理或打造。铁匠铺里人来人往,大家一边看着铁匠打铁,一边谈论着庄稼的收成、家里的琐事,铁匠铺里弥漫着一种温暖而质朴的乡村气息。
一座火炉熊熊燃烧,蓝炭在风箱的鼓动下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呼呼”作响的风箱,是铁匠铺独特的伴奏,它控制着火候,让炉中的铁坯一点点褪去冰冷的颜色,变得通红炽烈。铁匠用火钳快速将烧红铁料夹至大铁墩上,开始锤打。师傅用小锤,徒弟使大锤,小铁锤精准地引导,大铁锤有力地落下,一小一大,交替锤打,你来我往,锤起锤落,“铁花”飞蹿,通红的铁坯在这双重奏中,渐渐改变形状,向着所需的器物模样蜕变。“呼呼”的炭火声、“吧嗒”的风箱声,加上“叮当”的打铁声,此起彼伏,奏出一曲振奋人心的“交响曲”。
多年过去,生动激昂的打铁情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每当想起,就会想起打铁人的大汗淋漓。俗话说,人生有三苦:打铁、撑船、磨豆腐。意思说打铁,日夜在火炉旁忍受炎热,如在人间地狱;撑船,船行风浪急,随时都有翻船丧命危险;磨豆腐,三更睡五更起,仅挣糊口小钱。
三者中打铁居首不无道理。打铁这门手艺,远非表面那般简单。它既是技术活,更是力气活。“打铁先要自身硬”,这不仅是对铁的要求,更是对铁匠的写照。他们以炽热的炉火为画布,以坚韧的铁锤为画笔,在火光与汗水交织中,锻造出器具的模样。
十几斤重的大锤,在铁匠手中翻飞起落,每一次挥动都需超人的力量与果敢的气度。“泥瓦匠干一天,不如铁匠铺冒股烟”;“铁匠翻过手,养活十五口”。这些俗语虽道出了铁匠收益相对可观,却也掩盖不了背后的艰辛。夏日里,火炉的高温与骄阳的炙烤双重夹击,铁匠赤膊上阵,汗水如雨点般落下,浸透脚下的土地;冬日里,铁屑纷飞,小烫伤更是家常便饭,他们却依然坚守在那方小小的铁匠铺中,用双手锻造着生活的希望。
打铁,还是一场时间与技艺的精妙博弈。从选料的那一刻起,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原铁的质量,决定了器物的根基;入炉、煅烧,需把握火候,让铁坯达到最适宜锻造的状态;锤打时,轻重缓急的节奏把控,赋予铁坯独特的形态;定形、淬火更是关键,尤其是淬火,这一环节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将滚烫的铁坯迅速浸入水中,瞬间腾起的水汽中,铁的硬度与韧性得到完美塑造。每一个步骤,都饱含着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智慧,历经数千年的沉淀,成为手工打铁技艺不朽的灵魂。
儿时,打铁还是一门吃香的行业,铁匠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令人羡慕。村中简易铁匠铺离家不远,每天早晨,天不亮,铁匠铺的灯就亮了,徒弟忙着生炉子,“吧嗒、吧嗒”的风箱声,在寂静的早上,传到村庄的每个角落。风箱声停下,即刻传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清脆的打铁声犹如起床的闹钟,把人们从睡梦中唤醒。母亲这时会说:“铁匠都打了几轮了,快起床上学吧。”
我上下学都要路过铁匠铺,师徒俩是叔侄,长得都很高大结实,师傅负责掌锤,师傅的小锤点到之处,就是徒弟落大锤的地方。小锤点过再敲到铁墩上“叮”一响,大锤砸到烧红的铁料上“当”一声,“叮当、叮当”和谐悦耳,常常吸引过往乡邻驻足观看。我和小伙伴放学后也常去那里玩,喜欢看打铁时乱迸的火星,喜欢听“叮当、叮当、叮叮当”的打铁声。当铁料烧到火候,铁匠拿火钳向外夹铁料,徒弟赶紧把风箱拉杆推回去,快走两步,抓紧大锤把儿就抡起来,火花从铁锤下一阵一阵地泼洒开来,吓得大家赶紧往后退,映着小伙伴们红红的笑脸。锻造好铁具,放入水中,随着“滋”一声,一阵白烟飘起,淬火完成,一件铁器现出雏形,让我产生一种神奇的感觉。
铁匠铺打制的产品很多,村里人所用的农具如锹、锄、镰、铲;家里用的菜刀、锅铲、火钳、剪刀;牲口用的铁笼头、铁嚼子、铁脚掌;还有建房的铁钉、铁钩、铁链、门环、门插、门搭等。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铁匠所打造的铁器,宛如繁星般点缀着人们的生活。农具是田间劳作的得力助手,锄头划破土地的坚硬,镰刀收割金黄的麦浪,它们在岁月的磨砺中,见证着农民的辛勤耕耘;车上和拴牲畜用的铁器,是生活运转的坚实保障,嚼子、环、钩等物件,让牲畜的牵引更加有序,让车辆的行进更加平稳;生活用具则温暖着每一个日常,菜刀切开生活的琐碎,火铲翻动炉灶的希望,它们默默陪伴着人们度过一日又一日。这些铁器,不仅是冰冷的工具,更是铁匠赋予生活的温度与力量。
狭小的空间、火红的炭火、烧红的铁块、飞舞的锤子、飞溅的铁花、激昂的赞歌,千锤百炼……而铁匠铺里叮叮当当的锤击声,已渐行渐远,成了村庄的一种精神图腾。过去敲打用铁锤,现在换成电锤,风箱换成鼓风机……这种声音全是工业质感,缺少匠人匠心。记得一位老铁匠说:“虽然有了机械锤,自己也上了年纪,但一看到膛炉里火红的铁坯,身上又来了劲,还想再次扎扎实实舞起手中那把锤子……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工业化的浪潮席卷而来。曾经热闹非凡的铁匠铺,渐渐变得冷清。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也逐渐被机器的轰鸣声取代。打铁,这门传承千年的古老手艺,如同一位迟暮的老者,在岁月的侵蚀下,慢慢褪去了往日的辉煌,成为了人们记忆深处的一抹剪影。
在那些淬火时光里,铁匠们用炽热的匠心,锻造出的不仅是一件件实用的铁器,更是一种对技艺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故事,是劳动人民智慧与坚韧的缩影,值得被永远铭记,将在时光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如今,岁月已远,铁匠铺的影子在我的脑海里依然那么清晰,每次浮现都让我联想很多。打铁是个体力活,靠的就是一股子拼劲韧劲,懒洋洋、病怏怏,怕吃苦受累就吃不了这碗饭。
打铁必须自身硬。打铁如此,工作如此,人生亦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