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作家刘光伦的头像

作家刘光伦

网站用户

散文
202505/29
分享

泗泾古镇粽飘香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雄黄。划龙舟,喜洋洋。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

每年端午节期间,上海泗泾古镇的广利粽子、张小妹粽子等店门口,人头熙攘,排起长队,阵阵粽香,惹人垂涎。除本地居民外,不少周边食客也慕名而来,不时还导致马路上车流小堵,没有交管人员维护交通秩序还不行。

“阿六汤圆广利粽,洪喜摊粉味不同,腐干出自三星斋,洪兴美酒酱同丰”。这是一首泗泾民谣,因为泗泾被誉为“粽镇”,而广利粽,是指泗泾最具有代表性的广利粽子。

广利粽子可以追溯到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至今已有130年历史了,比五芳斋(1921年)年代还要久远,是名副其实的上海“老字号”,被列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利粽子曾获得过“上海名点”,“松江名点”等多项荣誉,在泗泾人的心目中有着无法取代的地位。

我居住泗泾古镇的时间虽不算长,但对广利粽子并不陌生。一是因为喜欢吃粽子,二是因为对非遗文化感兴趣。泗泾古镇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对广利粽子尤其感兴趣,因为吃的更具实用性。

我每天早上出门上班时,开车必经位于江川路的广利粽子店门口,当闻到那热气腾腾的粽香味时,经常会忍不住刹上一脚靠边停车,从车内探出头朝着正忙活的阿姨们大喊一声:“王阿姨,请帮我来一个肉粽——”转眼,便有人把剥好叶子装入食品袋的粽子递到我的手上。我趁等红灯的间隙,将香味扑鼻、温热软糯的肉粽,大口大口地塞进嘴里,此时的心情也如粽子般温暖。

我之所以冲“王阿姨”喊,是因为王阿姨是店老板、非遗传承人,我得让店员们知道本人是关系户,必须享受送粽上车的优待。王阿姨名叫王佩华,年近八旬了,虽然生意有人搭理,但她依旧坚持每天3点多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从挑选箬叶、糯米,到采购猪肉、洗米、裹粽、蒸煮,每一步她都亲自把关。王阿姨十分珍惜她这块金字招牌,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据王阿姨介绍,广利粽子选料十分讲究,包粽子用的糯米为安徽南陵泾县所产,肉要用冷鲜肉而不用热气肉,包粽子的粽箬来自福建,软且清香不绝,连扎粽子的绳子也要用香梗米的稻草,在制作工艺上,淘洗干净的糯米沥尽水后,加酱油、味精、拌糖……三小时后才开始包扎。粽箬经开水煮过,包扎时,粽内配红白肥瘦两条猪肉。包粽子也是门功夫,看似轻而易举的动作,每一步都凝聚着经年累月的学问。取叶、折斗、放米、定型、捆扎……店里阿姨们的手指快速翻飞,不一会儿,一旁的桶里就装满了包好的粽子。广利粽子每只体重不能低于250g,并要落馅均匀,形状别致,四角分明,棱角挺括。

我看见粽子店的后院里有一口特制大锅,始终冒着热气,可以同时煮400只粽子,煮粽的老汁汤为秘制配方,大火烧一个半小时,小火再闷两个半小时,这样煮出来的粽子软软糯糯,唇齿留香。

浓情端午,泗泾粽香!广利粽子及其它品牌的粽子店,每年端午节时的火爆场面,给古镇增添了一道特别靓丽的节日风景线。当然粽子也是泗泾人平日里餐桌上的常备之物,亲友之间走动往来,也喜欢用它做伴手礼。我就用“泗泾粽子”送过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洋教授,他们一边品尝一边叫OK呢!

(原载《浦东时报》230627)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