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岁首,陕南安康就像一锅蒸笼,到处都冒着年味的热气。杀年猪,烧土酒,吊粉条,磨豆腐,办喜事,购年货……男人们、女人们都激动着,忙碌着,为浓浓年味准备着。
打工的、上学的、当官的、经商的,不论有多忙、离家有多远,也不论做官大小、挣钱多少,全都怀着对亲人的思念和牵挂,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旅途的劳顿,毫无怨言的奔向故土,奔向那一样的春节,不一样的热闹,一样的喜庆,不一样方式的年。他们回到家中带妇携子,蚁串般赶集市买新衣、办年货,除尘扫屋,屋里屋外收拾得干干净净。过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家家户户的厨房像过大事一样闹腾开了,女人扎上围裙,灶前灶后忙个不亦乐乎,炸丸子、炸鱼虾、炸鸡腿,卤肉,蒸馍馍、蒸肉、蒸年糕,整个厨房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所有东西准备就绪后,便只等除夕后配菜上桌了,男人们都要赶在年三十前给逝去的亲人焚香烧纸,给自家的门窗。
大年除夕应该是年味最浓的一天,贴春联挂红灯笼,处处都是浓浓的节日气氛,家家户户都要在一起吃团年饭,团年饭做的非常丰盛,荤的、素的、凉的满满一大桌,看着就让人嘴馋。酒过三巡,端上热腾腾的豆沙肉、蒸盆子、洋芋粑粑炒腊肉、风干鱼等压轴菜,不用品尝,光这色、香就足够让人垂涎三尺。团年饭吃过后,大人领着孩子去上坟烧纸,叩头作揖、祈福平安。夜色降临,燃起木炭、焦炭或木棒柴,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磕瓜籽,吃水果,一边欣赏着精彩的春晚,一边谈论国家的巨变,盘点全家的收入、支出以及剩余,欣喜之余还有对来年的打算。零点到了,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便此起彼伏的炸响起来,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外面炮声隆隆,屋里父母早已把热水烧好,除夕夜里一定要洗个澡的,而且要彻头彻尾洗掉一年的污垢。
初一一大早,一家男女老少换上新装,父母长辈开始给孩子压岁钱了,这是孩子们最开心也是最期盼的时刻,女人走进厨房烧水煮饺子,吃过象征着“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饺子后,红包大战拜年活动开始了,吉祥的话语乘上电波飞向四方,条条短信,句句祝福。人与人的关系,一下子变的那样客气,你提着礼品到我家来,我提着礼品到你家去,见面必打招呼,招呼声声吉祥,小的见老的磕头如鸡啄米,老的给小的解囊掏红包。随便到谁家去,让吃让喝让玩让烟茶让炭火,处处都是甜甜的笑脸,暖暖的话语。老人们则在一起拉着家常,叙述着陈年往事。年轻人则聚在一起喝茶、聊天,畅谈过去一年的收成,勾画着新年的打算。孩子们则在一起热热闹闹,蹦蹦跳跳,一派人间和谐美景尽收眼底。家家的餐桌上都是肥嘟嘟的肉块,香喷喷的饭菜,热腾腾的土酒,甜丝丝的饮料,人们沉醉在和谐幸福的生活中。往日,邻里的恩恩怨怨也一笔勾销了,没黑明没迟早没吵闹没哭声,这是民间的乐,人伦的乐,是天地间最大的最纯净的大喜大乐。
大年初二,一般都是出远门走亲戚拜年的时间。特别是刚处上对象的小伙子,则要备上一份厚礼到未来丈人家拜年,顺便还要看望女方家特别近的一些亲属,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刚结婚的年轻夫妻这一天也必须回娘家认亲,给父母、岳父岳母拜年。中年夫妇一般也要由母亲带着最小的孩子回到娘家看望自己健在父母或者是孩子们的舅舅。
初七收假过后,走亲访友的拜年活动终于萧条了,集体的团拜活动开始了,东家院子举行着花鼓歌传唱,用古老的歌声歌颂新发展,西家院子跑起旱船,浓妆粉抹服装统一的秧歌队,随着鼓乐的节奏扭起了秧歌,风趣的老摇婆子也唱出了好政策,带来了新变化,威风锣鼓刚刚敲响,欢笑的人群立即向四周闪开,一条金龙凌空而来,鳞甲闪闪,白须悠悠,左盘右旋,龙头起伏跌宕,其他龙节跟着起伏跌宕,龙头转弯,其他龙节随着转弯,舞龙头的龙头老大,赤膊上阵,脚、腰、手、头相互配合,腰肢左右扭动,发达的胸肌左右滚动,龙头把子,忽地换左手,不一会儿又忽地换右手,四面八方数十支花筒对着龙身虎狮燃烧,银花飞溅,金星四射,玩龙耍狮的小伙子更是精神抖擞,威风倍增,在火花的喷泉中飞腾翻滚,呼啸呐喊,围观的人群欢呼雀跃,锣鼓喧天,高台芯子仙鹤蚌相互演绎,让整个乡村沸腾起来。一支支文艺宣传队,从东村玩到西村,从这个单位玩到那个单位,一个个村庄,一个个社区,就这样被欢乐点燃了,被喜庆包围了,新年的快乐时光就这样推向高潮,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在灯节的狂欢中落下帷幕。
安康的年味是幸福生活的体验,是亲情友情的粘合剂,是传统民俗的继承和发展,是民间非遗文化的集中展示,是陈年老酒飘逸的醇香,是田野初绽的春红,是踏雪错过的梅香,是牧笛归家的晚唱。悠悠荡荡,历久弥新,令人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