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镇坪腊肉熏得干,肉质细,腊味醇厚,熏香扑鼻,色彩红亮,肥而不腻,瘦不塞牙。荣登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录,陕西省非遗文化保护项目,成为镇坪县的形象代言。
冬至过后,清山秀水,植被丰茂的镇坪,农户和腊肉干加工企业争先恐后腌制腊肉,经过柴火熏炕,黑红透亮,色香味美的腊肉挂满农舍和厂房,成为陕南最具特色的年货。镇坪腊肉制作方法很讲究,把分割成条块的鲜猪肉,抹上盐、辣椒面、花椒面、料酒等,使上劲反复搓揉后放入木桶或缸中腌上五六天,取出来挂在火炕上方的横木上,下面点燃柏树枝、松柏枝、杉木枝等柴火,再撒些锯沫或麦糠,那一缕缕青烟带着腊肉的香味四处飘散,随着时间的推移,猪肉慢慢被熏出腊肉的成色了,时不时会有一滴猪油从那一排排挂着的猪肉上面滴下来,滴在火塘里,“嗞”的一声,腾起一段小火苗,噼里啪啦地往上蹿,好像一条条贪吃的红舌头伸得长长的,想把上头令人垂涎的猪肉狠狠地咬上一口。十几天过后,肉里的水分熏干了,肉变成了金黄色,腊肉也就熏好了,里面混杂着松柏枝的香味,那模样虽是不好看,然则吃起来,那叫一个香啊,味道最是绝佳。现在的镇坪农村,虽然居住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少有用柴火灶,但是制作腊肉的风俗却一直在延续,到任何一家做客,都会吃上香喷喷的柴火腊肉。
镇坪腊肉纯天然绿色食品,是一道珍馐美食,其吃法颇多,可蒸,可炒,可卤,可炖煨,其味醇香厚重,色泽深红光亮,是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吃之前先于头一天夜里用冷水浸泡好,第二天再刮洗干净,切成小块放在炉子上煮热,除去一道水,使腊肉的阳光味、烟熏味、盐咸味消失,腊味更纯正,肥肉肥而不腻,摆在盘里,那脂肪不再油鼓鼓,已是水灵灵的了,可以从这面看得见那面;而那瘦肉部分,紧如筋板,嚼起来比干牛肉更有筋道。尤其是那绵软的肉皮黄得像一层厚厚的金箔,色香味俱全,极具诱惑力,能与利齿纠缠多回合,可在舌尖持久生味。腊肉与其他它菜肴搭配,风味更佳:瘦肉切细一些,拌炒泡菜,腊味掺酸味,味中有味,下酒送饭,让人胃口大开;而洋芋粑粑炒腊肉,更是镇坪一绝。把肥瘦相间的腊肉切成片,然后放入切成小块的油亮金黄的洋芋粑粑,再加入新鲜的本地辣椒、花椒、蒜片、葱节、姜片、用柴火灶的大铁锅煎炒,洋芋粑粑饱满晶莹,红黄白绿色泽鲜亮,闻香使人裹足不前,见色让人垂涎三尺。如果与新土豆和四季豆一锅炖,可谓佳肴绝配,味道更是鲜美可口,一种浓浓醇醇、润润暖暖的幸福感和满足感立刻涌遍全身,先民之称“喝口洋芋腊肉汤,给个皇帝也不当”。 是什么原因让镇坪腊肉名声鹤起呢?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镇坪县地处大巴山深处,林地面积广阔,众多的植物中,各类中草药高达420多种,加上县境内土壤富含硒、锌等稀有元素,山泉河水矿物质丰富。镇坪生猪“吃的是百草药,喝的是富硒矿泉水”,肉质能不绿色、鲜美吗?
镇坪县委县政府依托本县区域优势,在腊肉上大做文章,发展农产品深加工项目,振兴农村特色产业,开发的腊肉系列产品,手撕腊肉干,真空腊肉块,配上精美包装,贴上条码,在各大超市、专卖店出售,让这个乡间里土的“下里巴人”登上繁华城市的“大雅之堂”。不仅是本乡本土的美味佳肴,更是馈赠亲友的上好礼品,收者眉开眼笑,送者心情舒畅,情谊也像腊肉的味道一样绵远悠长。镇坪腊肉成为带动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跻身于秦楚川渝美食之首,飞入大江南北的高级餐桌,成为众人注目的焦点。其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今的镇坪腊肉走出大山,进入大市场,香飘四海,共享的是绿色美食,宣传的是形象代言,飘扬的是创新精神,传承的是技艺文化,致富的是山区百姓。